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再读《共产党宣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再读《共产党宣言》

摘 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之所以能紧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贵在理论视野从历史走向现实。在追寻理想社会这一论题上,《宣言》蕴含着“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诉求,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形式,因此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在探索世界治理方案的伟大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成为理论自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关联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深入剖析、批判研究,从整个人类命运出发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见——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要想实现这一科学预见,需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分步骤、分阶段地予以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步骤。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提前相遇,二者虽处不同历史时空,但本质上都服务于人类走向美好未来,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一、《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生成机制

追寻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方向。《宣言》中蕴含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其形成的重要条件、深层原因和价值旨归。

(一)世界历史思想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使用“全面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等概念,对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等作了阐述。《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更加简洁、凝练,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指引。《宣言》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使人的交往活动普遍化,使人超越狭小的血缘、地域、民族关系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成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新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169。在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中,人是真正普遍的人,是彻底摆脱异化状态,真正解放的人。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是高度社会化和高度个体化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也为共产主义的个人创造了充分的条件。首先,工人阶级自身的世界性存在。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使国际范围内无产阶级的人数不断增加。《〈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指出:“最近45年来,资产阶级制度在各国引起了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时造成了人数众多的、紧密团结的、强大的无产阶级。”[1]397另一方面,工人日益成为国际性的阶级。《宣言》指出:“工人没有祖国”,现代的工业劳动“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工人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被奴役和被压迫,使得他们成为命运相连的联合体。其次,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世界性。《〈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指出:“当时(1847年12月)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多么狭小……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1]378《〈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指出:“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1]394随着民族独立和统一,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共同行动也发展起来了。其三,工人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国际性、长期性的,工人阶级必须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因势利导,逐步向社会主义发展。

(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

首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导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分裂。无产阶级承受着不自愿的分工,异化是二者分裂的表现。对二者矛盾的扬弃,使“虚假的共同体”变成“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宣言》所表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其次,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导致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分裂。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宣言》的主题,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主题。在《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布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是“消灭私有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现代社会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真正本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在自由与个性上存在的形式与实质之间的深刻矛盾,鲜明地凸显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分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通过“虚假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视角,阐明了资产阶级社会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矛盾与冲突。在《宣言》中,通过与整个资产阶级论战的姿态,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揭露了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关于自由个性的虚假本质。资本与劳动的深刻对立造成了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意味着人的存在和本质的二重化,表现为“天国的生活”同“尘世的生活”的分裂,“个体”和“类”的分裂。一句话,这样的“人”,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只有那种处于“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人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虚假的共同体”作为个体外在的异己力量,导致人的自由的丧失,造成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的形成,最终使人成为一种原子化存在,使共同体成为一种抽象空洞的“彼岸”世界。联合起来的个人即“自由人联合体”,才是消除了阶级对立,扬弃了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对立的理想社会。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旨归

“自由人联合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真正的共同体”,即真实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第一阶段)。又依据人的个性发展,将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人的依赖性社会是以血缘为核心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物的依赖性社会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虚假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真实共同体。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不是建立在抽象的个人或者意识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共同体。通过废除私有制、消灭国家,使共同体从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类结成了“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有着价值理念和实践目标双重意蕴,二者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将共同体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构想了人的解放与本质复归的实现路径。可见,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即真实共同体,体现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繁荣,为构建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了方向。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在生产力得以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尽管马克思当时所描述的工人悲惨的生活境遇已不复存在,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性的生存困境。《宣言》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及对人类自由解放发展目标的追寻,依然适用于当下。170多年后的今天,在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的背景下,吸取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展现的世界情怀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人类自由解放的最高理想,既两极相通又一脉相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宣言,在理论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在实践上有力证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远见卓识,进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敞开大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共通性。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现实世界体系中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交往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社会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多,一些有风险预兆的大概率事件也会因为体制上的缺陷而难以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灰犀牛”“黑天鹅”风险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影响着民族国家内及民族国家间的稳定与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所替代,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不可能。面对充满挑战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独善其身。此时,再奉行霸权主义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的相处之道显然不合时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全球性问题使得各国有了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逢其时,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一种过渡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有力回应。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倡导合作共赢的世界观。“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419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国际联合的重要性,这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世界性场景。越是不确定的、矛盾的世界,越需要辩证思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事物,事物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新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辩证思维主张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给世界带来的影响,避免走向极端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日益突出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智慧研判,主张运用共同体理念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持用共赢主义推动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当今时代,全球公共问题的兴起促使任何一国都不能孤立地与世隔绝,中国倡导的共赢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在价值维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诉求

源语文化译者往往在译语文化场域中以多元方式积累资本,建构自身权威身份,进而促进外来文化场域的建构。比如,适应权力场域的规范,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在权力场域积累资本;适应译语文化场域规范,积极结交知识分子,通过这一群体在译语文化场域中的资本来推动外来文化场域的建构;尽量满足普通大众需求,逐渐改变受众惯习,扩大影响力。由于源语文化译者活跃于多个场域,因而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有着紧密联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零和博弈和以强凌弱,它将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更加合理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价值观的质疑和颠覆,是对当下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不公正国际关系的纠正。就此意义上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又存在本质区别。“自由人联合体”消灭了阶级和差别,生产资料归联合起来的个人,国家自行消亡。中国共产党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避免利益冲突而提出的国际合作理念,其核心是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在物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表面上利益冲突,实质上相互依赖、利益捆绑。由此,可将世界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世界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间基于客观利益而依赖彼此,但在主观上却相互冲突。二是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各民族国家开始关注共同利益,具备共同命运意识。三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阶段,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消灭了阶级,实现了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占有,劳动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并确保其实现。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尚处于第二阶段,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中间环节。

(二)在现实维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形式

现有文献从贸易边际的角度来分析物流绩效对一国产品出口影响的并不多。盛丹和包群(2011)[17]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能显著促进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且对扩展边际的促进作用优于集约边际。黄玖立和徐旻鸿 (2012)[18]考察了境内运输成本对地区出口模式的影响,认为境内运输成本显著制约着一个地区产品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并不明显。而Feenstra和Ma(2014)[19]在考虑经合组织内部贸易时,发现港口效率对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比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在本质维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对手术切除及注射碘酊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我认为手术切除治疗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遗留的瘢痕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甚至导致患者面部畸形,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而注射碘酊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耐受力。因此,注射碘酊治疗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疗效肯定,操作简单,伤口愈合良好,医疗费用低,无需借助特殊医疗器械,各级医疗机构及基层医院都可以开展,应是治疗口腔粘液腺囊肿的首选方法。

三、当代运用和发展“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带来的启示

《宣言》中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其核心思想,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成为一种理论自觉。

“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等同的,它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形态。”[4]这一生活形态的实现,需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等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 [5]127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资本主义虚假的共同体似乎并没有进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其新变化显示出其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还尚需时日,我们要做好与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准备。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以另一种思维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契机。“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人类理想的未来社会,其实现过程必将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生活无所作为。探索理想之路依旧敞开,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具体规划和运作则需要后人提供消灭现实矛盾的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是对当代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格局的一种回应,其实质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存在与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并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可算是治疗现代性“症候”的一味良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运用与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使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上升。随着分工的发展,不同民族与国家突破了彼此隔绝的界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分处不同历史时空、不同时代断面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前相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2],“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架构了一条通往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3]。也即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二者的时空错位并不影响价值目标的一致。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启示并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考察人类文明的基本范式之一是共同体。在马克思的视阈中,人类以一定的共同体形式存在,共同体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自由人联合体”是超越了狭隘民族观、国家观基础上的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尽管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曲折的历史过程,但作为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它所蕴含的价值和精神给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发出了共同进步、共同追求的时代呼唤。这一倡导打破了“现代性唯一”的神话,开启了一个人类非一般模式的新时代。其在不否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差异的前提下,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两种制度的并存和互利共赢。其目的是开创发展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互利共赢,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人类从“抽象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找到了逻辑中介,通过价值趋同、成果分享,逐步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自由人联合体”内蕴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普遍生成,这就依赖于世界历史的深度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通过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普遍交往,促进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从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动力,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做好准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人类真理的制高点,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是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的伟大实践智慧。

(三)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成为理论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全人类解放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全球化给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双重意蕴,即实现中国核心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新。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征途中,我们既要从包括《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又不能指望从中获得现成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必须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捕捉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2).

[3]刘欢,吕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蕴涵[J].理论视野,2018(12).

[4]陈东英.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发展阶段[J].哲学动态,201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9-07-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基层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研究”(编号:16AKS008);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编号:2017-CXTD-05);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编号:2019ECNUMY08)。

作者简介:吕晶(1986—),男,河南邓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欢(1986—),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首先,优化教师的个性品质,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望身边的人能指点迷津。教师虽然生活在固定而狭小的圈子里,但一样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爱打通与社会圈的封闭;而以宽容隐忍、乐善好施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则能够促进与圈内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打破人际交往障碍。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9)11-0018-04

【责任编辑:薛明珠】

标签:;  ;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 ——再读《共产党宣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