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属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国际贸易论文,政治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贸易政策尽管是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它属于上层建筑似乎被所有的国际贸易研究者所认同(注:参见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十一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管理”。)。如果我们不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同质的规定性方面来界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属性,而从经济和政治不同质的规定性方面来界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属性,能不能把国际贸易政策划归为政治的范畴呢?
国外有的学者似乎毫无疑问地认为国际贸易政策就是政治,西方著名经济学家J·A·熊彼特就说过“政策就是政治”(注:熊彼特:《〈共产党宣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地位》,闫月梅节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3期。),既然政策就是政治, 那么国际贸易政策就是政治也是符合逻辑的结论。但是,熊氏对政策为什么就是政治没有给予论证,至于国际贸易政策为什么就是政治就更不是熊氏所关心的问题。国外更多的学者似乎无须证明地认为国际贸易政策不是政治,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在论述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时,都认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又必然地反过来对政治产生影响(注:具体观点和分析详见[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五章“国际贸易的政治学”;[美]琼·斯佩罗著:《国际经济关系学》(国内更多的学者把该书的书名译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学》),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内政策”。),既然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又必然地反作用于政治,那么国际贸易政策显然就不是政治。
国内学者在分析政治与国际贸易政策的关系时,一方面认为政治因素始终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不仅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国际权力斗争的影响”(注:李滨:《试论国际贸易与政治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与此观点完全相同的其他表述,如国际贸易政策“不能不受到这个国家对外总政策以及对各国政治关系制约和影响”(注:陈时万等编著:《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5页。),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同时认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又必然反过来对政治产生影响,国际贸易政策中经常包括政治内容,“利用贸易政策手段对他国施加压力,以达到对外政策的政治目标”(注:林珏:《美国外贸政策的特点与作用机制》,《国际贸易问题》, 1995年第1期。),而这种政治目标又是多种多样(注:具体概述详见罗丙志:《国际贸易中政府行为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5 期。)。国内学者对政治与国际贸易政策的关系的这种分析,与上述认为国际贸易政策不是政治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分析一样,前提中就已经包括了国际贸易政策不是政治的结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国际贸易政策到底是否属于政治的范畴,这是一个需要重新论证的理论问题。
一、政治的含义及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主要形态
同是国际贸易政策,为什么有的学者得出国际贸易政策就是政治的结论,而有的学者则得出国际贸易政策不是政治的结论呢?我以为原因在于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的理解不同,认为国际贸易政策就是政治的学者是从他们对政治的理解得出结论的,而认为国际贸易政策不是政治的学者则是从他们对政治的理解得出结论的,所以,要论证国际贸易政策是否属于政治的范畴,必须从政治的含义是什么以及政治和国际政治包括哪些主要形态开始立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始终围绕着利益来论述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利益的分化,为了协调和控制利益分化引起的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政治的产生就具有了必然性;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又必然引起人们的利益的进一步分化,为了协调和控制利益进一步分化引起的人们之间的新的利益矛盾,政治的发展也就具有了必然性。尽管目前关于政治的界定中有许多明显不符合马克思对政治的这种理解,但我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刘德厚教授最近在深入研究政治的基础上,认为政治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关于人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注:刘德厚:《重视“广义政治”的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应该说对政治的这一界定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的利益分析方法,而且,在基本内容上也吸收了马克思理解政治的科学思想。
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既是政治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是政治服务的对象,但由于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的性质不同,以及协调和控制不同性质的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的方式不同,政治的形态也就具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权力形态的政治”;另一种是“经济形态的政治”(注:刘德厚:《重视“广义政治”的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当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呈现出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时, 拥有权力的人们,特别是统治者便运用手中的权力(军队、警察、监狱等),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方式对他人的意志和行为实行控制,使利益全局关系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这就是“权力形态的政治”。当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还没有呈现出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时,拥有权力的人们,特别是统治者一般也不会采用成本巨大的“权力形态的政治”,而是在拥有权力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利益全局关系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这就是“经济形态的政治”。当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是采用“权力形态的政治”,还是采用“经济形态的政治”,或是两种形态的政治一主一辅同时采用来协调和控制人们的利益全局关系,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我们这里只是从理论上抽象地把政治区分为两种主要形态。
国际政治是政治的一个特殊领域,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把国际政治也分为“国际权力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两种主要形态,“国际权力政治”是各国以军事实力为基础,通过殖民统治、武力威胁、对外战争等方式支配他国意志和行为,形成对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国际经济政治”是各国在国际权力政治的基础上,依靠本国的经济实力,通过国际经济政策、经济外交活动、国际经济管理等方式安排国际经济关系,形成对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注:关于“国际权力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有关内容的具体分析详见柳剑平:《冷战后“国际经济政治”显性化原因分析》,《当代亚太》1997年第4期。)。 美国学者约翰·斯帕尼尔在其著作《国家运用的策略——国际政治分析》中,也曾把国际政治分为“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两种主要形态,并把高级政治界定为安全、均势、战争等领域里的问题;而把低级政治界定为自然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福利等领域里的问题。尚且不论“高级政治”与“国际权力政治”、“低级政治”和“国际经济政治”有没有区别,把国际政治分为“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两种主要形态至少可以辅证国际政治作为政治的一个特殊领域,其本身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形态。
在从上述对政治在国际政治主要形态的划分和界定中,我们把国际贸易政策划归为“经济形态的政治”或“国际经济政治”的范畴,但它到底是否属于“经济形态的政治”或“国际经济政治”的范畴,我们还必须从国际贸易政策本身是否具有协调和控制国内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功效方面来论证。
二、国际贸易政策对国内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
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国内各种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都是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经济人”,他们都是某种国际贸易政策的需求者,希望某种国际贸易政策能够满足和实现他们的利益,但某种国际贸易政策不可能公平地满足和实现他们的利益,必然或多或少地损害一部分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利益,至于最后选择能满足和实现哪一个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国际贸易政策,这要看哪个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拥有更多的权力资源,因此国际贸易政策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在权力资源基础上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对国际贸易政策形成的影响来看,我们可以说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是英国棉纺业资产阶级组成的“反谷物法同盟”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1930年美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美国不景气的农业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60年代以来法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是法国农民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1979年墨西哥放弃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政策是从保护贸易政策中获得巨大好处的工商业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从不同的政府部门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形成来看,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其特定的管辖领域,其内在的自我扩张性使之总是强调本部门的特殊利益,无形之中他们也卷入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之争中,特别是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外交部门、国防部门、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每个产业的管理部门都可能在国际贸易政策形成过程中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最终的国际贸易政策既可能是有影响力的政府部门代表的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同政府部门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综合或平衡的结果。
如果说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那么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执行的结果则是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过程。美国1981年实施的强迫日本汽车主动出口限制的政策,要求日本在两年内把其出口压缩5.3%,其对美国总出口不超过美国国内市场的16.5%, 其结果是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减少,美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增强,汽车行业的失业率下降,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和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满足和实现。法国在1966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后实行的农产品保护政策,对国内农产品通过价格支持的方式人为地维持较高的内部价格,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外国家的进口农产品征收灵活关税,并且通过进口征收的关税对出口农产品提供补贴,这一政策不仅使法国农产品免受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外其他国家低价农产品的竞争,而且使法国农产品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外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了法国农民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利益。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结束后,美国迫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农产品政策上作出让步,法国就不得不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部分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农民的游行抗议、农业主管部门的不满情绪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从国际贸易政策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选择的结果;从国际贸易政策执行的结果来看,它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过程,这两个方面足以证明国际贸易政策具有协调和控制国内利益全局关系的功效。
三、国际贸易政策对国家之间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
国际贸易政策对国内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是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的有秩序的状态下谋求自身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来进行的,而国际贸易政策对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和控制则是在没有超国家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各个自主的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谋求自身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来完成的。
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谋求本国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首先表现在该国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力图满足和实现本国的全局利益。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总体的国际贸易政策,其类型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一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总体上是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选择保护贸易政策,其出发点就是看哪种类型的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更能有效地满足和实现本国的全局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选择自由贸易政策是其企图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以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力量,通过对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安排,迫使其他国家降低交易成本进而获得多种资源以长期维持全局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具体来说就是:第一,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管理与协调以实现“价格稳定”;第二,通过世界银行提供微观经济贷款和结构调整贷款以实现“灵活市场”;第三,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交易以实现“贸易自由”。这种通过自由贸易政策以谋求全局利益的长期满足和实现的设想就是西方学术界称之为的“三位一体的总战略”(注:Henry R.Nau:《Myth of America's Dec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0。)。至于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和德国从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当然也是从长期满足和实现本国的全局利益出发的,80年代初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的对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长期满足和实现我国的全局利益也是无须讳言的。
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谋求本国的利益满足和利益实现,其次表现在该国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力图满足和实现本国的局部利益。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国在某一阶段上实行的具体的国际贸易政策,其种类繁多且有不断增加之势,一国在某一阶段上的局部领域内是选择与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相符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还是选择与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相悖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完全是从哪种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更能有效地满足和实现本国局部利益的实际情况出发。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总体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但60年代中期至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开始以前这一阶段,美国在许多领域内所选择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是违背自由贸易政策的,如部分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制、主动出口限制安排、反倾销措施、政府出口补贴等等,《1974年贸易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和《1988年贸易和竞争综合法案》集中从法律上规定了这些局部领域内实施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美国在这一阶段的部分领域选择这些与自由贸易政策相违背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当然是美国在经济衰退引起部分领域缺少竞争力的情况下,力图继续满足和实现该领域的局部利益所决定的。一国在某一阶段上具有优势的领域内实施要求别国减低关税,开放市场的政策;在不具有优势的领域则实施以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的政策,力图满足和实现该领域的局部利益的实例太多了,实在是无法一一论及。
如果把国际贸易政策协调和控制国内利益全局关系的过程与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过程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国际贸易政策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过程具有自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这也就是说这一过程远非“比较利益理论”所描述的和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主义理论”所刻划的“零和”冲突过程。正是由于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一直致力于国际贸易政策本身的协调,力图使这一过程在各国政府的共同支配下完成。80年代以来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贸易政策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过程所具有的自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有所改变,这一过程正逐渐成为合作与冲突并存,但冲突远大于合作的过程。
四、国际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区别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属性,或者说国际贸易政策属于政治的范畴,仅仅是指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执行过程是一种协调和控制利益全局关系的政治活动,而与国际贸易政策有密切联系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活动则不直接属于这种协调和控制利益全局关系的政治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分自由贸易主义理论和保护贸易主义理论两种,自由贸易主义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李嘉图、俄林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较完善的学说体系;保护贸易主义是由汉密尔顿、李斯特、卡尔多索、桑托斯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一套较完善的学说体系。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关于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发展及其作用的学说体系,它与国际贸易政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或理论诠释,具体来说自由贸易主义理论是自由贸易政策以及与此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相一致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或理论诠释;保护贸易主义理论则是保护贸易政策以及与此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相一致的策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或理论诠释。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这种联系不仅没有抹杀两者的区别,反而正好表明两种的区别,因为只有不同性质的两种事物才有彼此之间的联系。国际贸易理论从动态过程来看是学者的理论创造活动;从物化形态来看是学者对国际贸易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的看法,学者们的这种活动或看法不论科学、合理与否都对国际贸易活动以及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体现的利益全局关系不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从动态过程来看是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活动;从物化形态来看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的意志,国家的这种活动和意志不论科学、合理与否都对国际贸易活动以及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体现的利益全局关系具有直接的影响。
国际贸易活动是跨越国境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流转,如果我们假定世界上虽然有国家存在,但国家绝对不干预国际贸易活动,那么它就纯粹是各国公司法人和自然人之间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买卖。但是,在现实世界上这种假定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自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后国家就一直通过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现实的国家之间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买卖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利益的“博奕”。尽管国家不通过国际贸易政策干预国际贸易活动的假定是脱离现实的,但它从理论上告诉了我们国际贸易活动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区别:第一,国际贸易活动的主体是各国公司法人和自然人;而国际贸易政策的主体是国家。第二,国际贸易活动以“比较利益”的实现为目的;而国际贸易政策则以“国家利益”的实现为目的。第三,国际贸易活动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一种经济活动;而国际贸易政策则是国家管理国际贸易活动的一种政治活动。
国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复合体,总体上可以说它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但从理论上抽象地分析,这种活动包括的不同部分的性质是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一种学术活动,国际贸易政策是一种政治活动,国际贸易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从17世纪的重商主义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西方学者在20世纪上半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注:具体分析详见[美]琼·斯佩罗著:《国际经济关系学》,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忽视了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中国学者在20世纪虽然没有放弃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冷战结束后,造成西方学者忽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主客观原因消失了,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问题又重新被重视起来,以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作为中心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日益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国学者近年来也在介绍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探讨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的论文,可以说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所讨论的热点问题。
国际贸易活动同政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无疑扩大和深化了国际贸易的研究,使国际贸易研究除了研究国际贸易活动本身的问题外,还自然而然地对形成这一国际贸易活动的政治背景和这一国际贸易活动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应该说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国内外学者目前主要把政治理解为“权力形态的政治”,而没有把“经济形态的政治”也看作政治的一种类型,所以,在研究政治和国际贸易活动的相互影响时,仅仅只研究“国际权力政治”(或“高级政治”)和国际贸易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忽视研究属于“国际经济政治’(或“低级政治”)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国际权力政治”和属于“国际经济政治”的国际贸易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国际贸易研究在一条新开辟的道路上步入歧途。
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国际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国际权力政治”直接干预国际贸易活动,用强权的方式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多数国家的责难,国际贸易政策代替“国际权力政治”已成为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全局关系的主要方式,“国际权力政治”更多地通过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活动发生影响。当代政治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国际权力政治”通过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活动的间接地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在“国际权力政治”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直接影响,而当代国际贸易活动对政治的影响则是国际贸易活动直接改变国际贸易政策进而影响“国际权力政治”,或是国际贸易活动直接影响“国际权力政治”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分析“国际权力政治”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活动如何影响“国际权力政治”,“国际权力政治”的改变又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能使国际贸易研究在新开辟的道路上步入坦途。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控制活动论文; 经济学论文; 自由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