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062650
[摘要]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法及患病因素,为突发性聋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确诊为突发性聋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住院单双号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对疾病特点的个体化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及影响突发性聋患病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偏大(OR=2.087)、发病时间长(OR=1.879)及有并发症(OR=2.093)是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中可能的患病因素精神压力大与过于劳累人数构成比最大。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更关注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及并发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适当缓解精神压力、减少劳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突发性聋的风险。
[关键词] 突发性聋;并发症;患病因素;总有效率;临床研究
突发性聋( Sudden Deafness)指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突发性聋临床并不少见,发病率每年约为5~20/10万。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患病,患病的高峰年龄为50~60岁[1]。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向年轻偏移的趋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单侧耳患病,双侧耳患病者罕见,而双耳同时患病者更罕见。突发性聋通常伴有耳鸣、耳闷、恶心、呕吐、眩晕或头昏等症状,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患病后虽经积极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听力永久性损失、耳鸣等后遗症,突发性聋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耳科疾病[2]。
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诊之一,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症,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可伴有耳鸣及眩晕。国内目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突发性聋。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10万人中有5~20人受突发性聋的影响,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其治疗方案亦尚无合理而且详尽的规划,在临床用药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患病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减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确诊为突发性聋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以内)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即阈值在35dB以上;②经内耳道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听神经瘤;③初发未经治疗;④起病和治疗的时间间隔≤7d。排除标准:患中耳病变、蜗后占位、梅尼埃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遗传因素、其它致病因素等,妊娠期妇女和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症者除外,入组前未接受任何糖皮质激素和静脉药物治疗。按患者住院单双号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与观察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氟桂利嗪10mg每晚2粒。②强的松60mg晨顿服,连服三天,有效再服2天停药。③前列地尔10mg+0.9%生理盐水100ml,静点日1次。④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点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疾病特点的个体化治疗。
1.3 观察指标 自治疗开始后第7天、14天、30天、60天均行纯音测听和高频测听检查,分析治疗的不同阶段各频率听阈变化情况。病例疗效统计均以治疗后60天测试结果为评定依据。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并发症与治疗总有效率的关系。根据患者自述对所有患者的可能发病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近期感冒病史、劳累、压力大、情绪波动因素及其他因素等。
1.4 疗效判定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应用不同的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对疾病特点的个体化治疗。观察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突发性聋的发病人数日益增多,已成为耳科常见急症。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突发性聋发病率在性别、左右耳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别,发病年龄则以40~50岁之间为高峰[3,4]。我们通过分析220例突发性聋发现,患者的可能发病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近期感冒病史、劳累及压力大、情绪波动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劳累及压力大占构成比最大。突发性聋患者通常伴有头晕或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中发现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疗效不理想,预后不佳。
目前的研究认为,突发性聋的病因有病毒因素、血管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学者发现突发性聋多发生在上呼吸道和带状疱疹感染增多的期间,儿童突发性耳聋多以病毒感染为主[5,6]。刘燕青等[7]对100例突发性聋作回顾性分析发现:近期有病毒感染史者达40%,其中上感35%居首位;第2位为血管性因素,占17%;2例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10例与内淋巴积水有关;有噪声暴露史者达25.6%。本文的研究发现,突发性聋4.1%有明确的感冒病史,27.7%有劳累及心理压力大、12.7%有情绪波动因素,其它因素如噪声暴露(打电话或听MP3时间过长)以及饮过量酒等亦占一定比例,多数突发性聋发病无明显诱因。
突发性聋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和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难以针对病因设计治疗方案,多采用综合治疗,疗效不太确切,因为突发性聋的预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有的学者采用单因素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也有的学者进行了多因素分析[10-12]。有国外学者应用单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5),在没有听力恢复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风险更高(OR=2.89)[13-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偏大(OR=2.087)、发病时间长(OR=1.879)及有并发症(OR=2.093)是影响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突发性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过程中更关注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并发症及听力分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由于本次研究中所选的病例数有限,后期可进一步增加病例进行更系统的患病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姝, 高晶, 李玲香. 突发性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 20(1):60-63.
[2]游明瑷. 突发性聋的治疗研究进展 [J]. 现代临床医学, 2014, 40(6):406-408.
[3]Ruhenstrothbauer G, Mees K, Sandhagen R, et al. Demonstration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8 and 12 kHz atmospherics and sudden deafness.[J].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C, 2016, 42(7-8):999-1000.
[4]向悠琼, 黄茂华.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方法[J]. 医学信息旬刊, 2011, 24(21):161-163.
[5]Garavello W, Galluzzi F, Gaini R M, et al. Intratympanic steroid treatment for sudden deafnes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Otology & neurot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Ot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Neurotology Society, 2012, 33(5):724-729.
[6]Hour B T, Shah A M, Potharaju A K, et al. Quiz page January 2013: sudden deafness in a patient treated with long-term hemodialy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2013, 61(1):29-31.
[7]刘燕青, 田兴德. 突聋病例的病因探讨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6, 3(3): 269-271.
[8]代林林, 马肖男, 冯立明, 等.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31):6142-6144.
[9]李玲, 黄志纯, 陶锋. 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2(3):350-353.
[10]Michiba T, Kitahara T, Hikita-Watanabe N, et al. Residual tinnitus after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J]. Auris Nasus Larynx, 2013, 40(2):162-166.
[11]陈平, 周津徽. 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1):37-40.
[12]沈峰.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1):24-25.
[13]Inagaki T, Cureoglu S, Morita N, et al. Vestibular system changes in sudden deafness with and without vertigo: a human temporal bone study [J]. Otology & neurot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Ot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Neurotology Society, 2012, 33(7):1151-1155.
[14]Na S Y, Kim M G, Hong S M, et al. Comparison of sudden deafnes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Otorhinolaryngology, 2014, 7(3):165-169.
[15]Kuo Y L, Young Y H. Hearing outcome of recurrent sudden deafness: ipsilateral versus contralateral types [J]. Acta Oto-Laryngologica, 2012, 132(3):247-254.
论文作者:王丽,王泽海,王寅,王小奇,祝青青,庄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9
标签:突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个体化论文; 听力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