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版语文标准教科书的指导体系(二)--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措施_系统学习论文

人文教育版语文标准教科书的指导体系(二)--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措施_系统学习论文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的导学系统(二)——中年级教材中的导学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在引导、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教材前面的“导语”来导向; 凭借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的“泡泡”来导思;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 《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本身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比 如,四年级上册有一组教材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在“导语”中明确提出:“…… 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 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课 文中和课文后的泡泡,提示学生注意有关作者认真观察的描写,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 中的发现写具体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我的发 现》联系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本组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进行认真细致的,甚至是 长时间的观察的,使学生懂得只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接下来指导学生在留心观 察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说观察所得及其感受,写观察中的发现或趣 事。

2.在课文之前、之中、之后,根据需要,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思考,使学生逐渐领悟读书时应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课文中的导学设 计,主要有:读课题时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会写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句 要想,用查问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读到表达效果特别好的词句 要想,体会这样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联系上下文想 想主要讲的是什么;读完全文要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自己有哪些感受;再读课 文想一想,文章在写法上给了自己哪些启发,哪些写法可以用到以后的习作之中;学完 全文还可以想一想,怎样联系实际,把受到的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 今后的学习中。当然,以上是就整个导学设计而言的,就某一篇课文来说,所学所思要 有重点,不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3.课文中的导学设计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句和课文主要内容。

关于理解词语。如,在《亡羊补牢》文题下面,吐泡泡:“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 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风筝》一课,在“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一句旁, 吐泡泡:“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 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一句的旁边,吐泡泡:“‘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 读读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关于理解句子。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 生活大大改观……”的旁边,吐泡泡:“‘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意在指 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先要弄懂词语的意思。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结尾有 这样一句话:“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在这句话下 边吐泡泡:“联系上文,我读懂了这句话。”再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 有止境的”一句旁边,吐泡泡:“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后两个 例子,提示了两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关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如《掌声》一课,有这样一个泡泡:“从这两次 掌声里,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读懂了为什么会响起这两次掌声,也就大体上理解了 课文内容。又如,《检阅》一课,在描写残疾少年博莱克拄着拐和大家一起走过检阅台 的一段文字旁边,吐出泡泡:“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就提醒学生,读课文 时要入境入情,将心比心,不仅要读懂讲了什么,还要体会表达的感情。

(2)领悟思维的方向与路径。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思考。如《猫》的开头一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有个 泡泡直指“古怪”一词:“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

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如《蜜蜂》一文在讲到放飞蜜蜂之后,有这样一句话:“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在这句话旁边,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泡 泡中用提问引导:“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抓住有悖常理之处进行思考。如《灰雀》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列宁看看男孩,又 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按照常理,列宁应当对男 孩说,可是列宁却和灰雀说起来。于是,在这段话旁边吐个泡泡:“列宁为什么不问男 孩却问灰雀呢?”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有悖常理之处进行思考。

学习由果追因进行思考。如,《西门豹》一课,讲到邺地人口越来越少,地方越来越 穷时,吐泡泡:“我知道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了。”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由结果追 溯原因这种思考方法。

把被描写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 的山之后,课文又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进行概括描写。在此处吐个泡泡:“把山和水联系 起来观赏,景色更美了!”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抓联系的思维方法。

以上仅仅举例说明。这样不断地用吐泡泡的形式加以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学 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而且活跃了思想,发展了思维。

(3)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例如,《荷花》一课,在“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的下边。吐泡泡: “‘冒’用得真好。”以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冒”所传达出的意味,感受作者用词的准 确。又如,《太阳》一课,在“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一句的旁边,吐泡 泡:“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引导学生感受用比较的方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再如 ,《赵州桥》一课在过渡句旁边,《白鹅》一课在中心句旁边,分别用吐泡泡的形式, 引导学生注意其表达作用。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在文末吐泡泡:“我发现 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夜莺的歌声》一课,文末用“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 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进行提示。这两处的用意是让学生注意学习总起分述和 首尾呼应的写法。

(4)引导实践,拓展学习。

和儿童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文,如《可贵的沉默》,在学生读课文后懂得应当关爱 父母的基础上,文后吐出泡泡:“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及时为学生导行。对 一些内容稍显抽象的课文,在学生大致读懂后,引导他们举出实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如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了解了20世纪的一些科技成就,在泡泡中引导学生: “我还能举出许多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读了《矛和盾的集合》,在学生初步懂得“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之后,在这句话的旁边用泡泡 引导:“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文读活了,另 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4.《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栏目,在低年级引导发现识字方法、词句规律的基 础上,加以拓展。发现的内容主要有:(1)关于词句的。如词语的不同结构形式,词语 的褒贬义,同一个意思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以及引用人物的话的不同形式 。(2)关于语法、修辞、标点的。如关联词语的用法,比喻、拟人、排比句的用法,明 贬实褒的写法,引号的用法。涉及到语法、修辞的,只了解语言现象,不讲有关知识。 (3)关于读书方法的。如用查字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文章想画面,体 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书要爱问个为什么,了解童话的特点。(4) 关于文章写法的。如细致观察、具体描写,学习比较的写法,留心观察、勤于动笔。《 我的发现》的呈现方式是:三年级先举实例,再用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发现;四年级除了 采用上述形式外,更多的是采用角色对话的方式,在自由、随意的对话中,提出发现的 内容,归纳、小结词句规律或读法、写法。

5.综合性学习,在低年级采取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少量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从三年 级起,编排“综合性学习”单元,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在 中年级的教材中,是紧密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如,三年级“ 传统文化”单元,伴随着课文的学习,两次进行综合性学习提示:第一次提示,主要是 激发兴趣,提出学习目的要求和活动建议;第二次提示,主要是小结前段活动的情况, 提出进一步开展活动和如何展示活动成果的建议。在单元之后的“口语交际”中,就活 动情况和了解到的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在“习作”中,写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形 式不拘;最后,在班上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又如,四年级“中外童话”单元;在 单元前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课文《巨人的花园》这篇著名 童话的后面,进行综合性学习提示,要求学生各自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并交换阅 读,商量如何展示;在单元之后的《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写童话、讲童话、演 童话;在《我的发现》中,启发学生发现、小结童话的特点;在《展示台》中,用举例 的方法(办墙报、编童话故事集等),激励学生展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未完待续

标签:;  ;  

人文教育版语文标准教科书的指导体系(二)--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措施_系统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