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绿色节能技术在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全球资源在不断减少,我国也不例外。所以,节能环节是国家对每一行业的要求。建筑行业中也需要节省能源,所以,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应用起来。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也融入了绿色节能技术,通过有效的应用,使公共建筑达到了国家节能的要求。
关键词:绿色节能技术;公共建筑;幕墙设计;应用措施
前言
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中,能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而且国家资源也较为紧缺,所以,绿色节能的要求被日益注重起来。建造建设中都普遍运用幕墙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这种围护结构使传统的墙和窗拥有的界限转变成融为一体模式,只是利用线条的明暗来代表建筑物的风格。绿色节能要求,是国家对各个行业提出的要求。所以,建筑行业中也需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幕墙设计中,需要对节能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并运用节能技术,使建筑拥有绿色工了能的特点。
1公共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中应用绿色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运用绿色节能技术已经非常广泛,主要是因为我国能源使用量不断减少,如果不加以节省,那么无法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下发了绿色节能要求,而且还加大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力度和运用。建筑行业也要响应国家号召,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绿色节能技术达到绿色节能的要求。在公共建筑建设中,其规模大资源使用量也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国家节能和利用可生资源的目标,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并进行不断的提升。
2建筑幕墙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建筑幕墙建设中拥有节能效果,所以,在设计工作中,需要把节能特点运用到设计中。如果要实现幕墙拥有节能效果,需要设计人员掌握建筑周围拥有的湿度特点、温度特点、气候特点、天气条件,还需要掌握建筑拥有的高度和朝向,把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室内环境进行建设时,需要利用节能施工技术、节能技术进行有效调节,这些举措有效进行最终充分发挥出幕墙具有的节能效果。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要把传热性能、水的密度、遮阳情况、采光是否良好考虑在内,对这些环境仔细的处理。另外,在进行检测工作和控制环节中,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使用。所以,在节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地点周围拥有的环境和气候进行考虑,还需要在遵循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下,确定幕墙设计要求和功能,以及建筑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
3在玻璃幕墙的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1 对玻璃幕墙设计的认识不够
玻璃幕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细致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幕墙设计中,并没有对节能设计进行重视,也并没有掌握节能知识。很多建设单位在接手幕墙设计以的一,并没有对幕墙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认知,甚至并不存在幕墙设计环节,这一系列的因素使优质的设计方案无法被利用,也无法估化幕墙体系,建筑建设中更无法体现。
3.2玻璃幕墙的设计具有局限性
在设计玻璃幕墙工作中存在着局限性,此局限性限制了玻璃幕墙的未来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建筑的造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玻璃幕墙设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需要设计人员对幕墙的设计拥有美观、结构合理、节能环保、绿色理念、节能减排的特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需要把思想注重放在环保理念上,其次才是外观造型的美化。从此可以看出,幕墙设计不能只局限在它的造型环节,需要把空间的发展和社会要求进行注重。通过对幕墙设计分析,其设计方案并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阶段的幕墙设计拥有着较强的局限性。
3.3玻璃幕墙和开启扇的比例不协调
在建设玻璃幕墙时,还需要开启扇的建设。开启扇拥有的功能是为了使建筑达到优质的通风和采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为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在设计玻璃幕墙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而现阶段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只是把美观化要求放在了首位,并没有把幕墙的实用性考虑在内,而且还忽略了建筑结构需要拥有合理性。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把建筑的结构性考虑在内,使设计出的幕墙即要拥有美观化又要拥有结构合理化,才能达到优质的设计要求。
4建筑幕墙设计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
4.1 遮阳技术的应用
遮阳技术的含义是在建筑中利用拥有遮阳特点的围护结构,利用不含有遮阳特点的围护结构,两者产生的太阳辐射热量进行对比得到的比值。在公共建筑幕墙设计工作中,想要达到合理运用绿色节能技术,需要广泛运用遮阳技术,主要是为了影响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根据形式和类型,其遮阳技术拥有:百叶遮阳法、垂直遮阳法、水平式遮阳法等,选择哪一种遮阳技术,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等因素。在运用遮阳技术时,一般会安置在玻璃前面的凸出板处,此位置主要是拥有角度小,能够有效地对从玻璃窗侧斜射入室内的阳光进行遮挡。遮阳技术一般会运用在位于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幕墙上。
4.2节能材料的应用
4.2.1节能玻璃
节能材料的使用是绿色节能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玻璃幕墙设计中,运用的玻璃材料需要拥有节能的特点。举例来说,中空玻璃节能材料,它根据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双层、多层。此玻璃的作用是提升建筑的隔热能力和保温的效果,把拥有漫反射和惰性的气体对玻璃之间进行填充。吸热玻璃拥有的作用是,可以吸收阳光中拥有的红外线,实际是把拥有吸热特点的着色剂加入在普通玻璃中,使阳光射入室内的热量实现降低,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目标。
4.2.2隔热铝合金型材
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经常会应用隔热铝合金型材,它主要是把导热性能较低的隔离物加入到内外两种拥有较高导热性能的金属框料内,达到阻断门窗框或者是窗扇型材料热量的散失途径的目标。在幕墙设计中,经常见到的支撑构件是铝合金,它在夏季能够拥有很好的断热桥效果,即便室外的温度在40度以后,室内的温度依然会保持在较低的情况下,对室内产生的热量流失进行了有效的把控。
4.3智能型幕墙的应用
4.3.1光电幕墙
光电幕墙拥有的作用是对太阳能实现高效利用的目标,把太阳能转换模板密封在双层的钢化玻璃中,把太阳能有效的转换成电能,产生隔音效果、发电效果、装饰效果、隔热效果等功能,从而使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达到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目标。在对幕墙进行设计时,需要把幕墙骨料中的空腔达到充分利用,能够把电线进行隐藏,使建筑达到美观性要求。在光电幕墙中运用光电模板,可以使传统建筑材料达到节省的要求,而且还能直接对太阳能进行吸收,防止墙面的温度和屋顶的温度产生过高,达到降低墙面和屋面温度的要求。此幕墙的运用还能够使空调的负荷进行减轻,把空调能耗有效的达到降低的要求。
光伏发电系统原理: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智能型光电百叶双层幕墙系统用外遮阳取代内遮阳,解决了遮阳卷帘使建筑效果凌乱的问题。外遮阳采用垂直轴大型梭型百叶,百叶朝阳面满布太阳能电池板,而且百叶本身可转动电控,能根据需要旋转角度。如下示意图。
智能型光电百叶双层幕墙系统外遮阳百叶上设置太阳能电池板,是整个幕墙系统的核心部分。目前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全世界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比较成熟的太阳能电池板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比较新颖还有微晶硅和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为我们的遮阳百叶的光电板材料提供了诸多选择。具体选用的材料类型需根据电能计算结果、材料本身价格的高低等因素来确定。
智能型光电百叶双层幕墙系统控制档分手动和自动两种。当处于自动控制档时,遮阳百叶角度的可自动调整是该幕墙系统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可以做到智能的遮阳调节,遮阳百叶的角度始终根据太阳光线的强弱而自动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室内舒适度和最大的太阳能利用率。而自动控制系统应该是由光感应仪器来发出指令,操纵电动机来完成百叶角度的调整。当处于手动控制档时,自动控制系统关闭,此时可用遥控器根据需要人工控制遮阳百叶的旋转角度。太阳能发的电全部通过并网逆变器并到市网中。
4.3.2双层玻璃幕墙
双层玻璃幕墙拥有的特点是,它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室内的空气质量。在冬季和夏季运用双层玻璃幕墙是最有优势的,它可以实现在冬季实行冷处理,夏季实现热处理。它的运用还降低了噪音的污染,起到了有效的隔音隔热的作用。
双层幕墙巧妙地利用了室内的空气循环系统,使幕墙内外双层面板之间的空隙充当循环系统的双通道,通过在单元幕墙底部设置进气口,顶部设置出气口,出气口安装机械排风设备,在帮助室内换气的过程中,双层
幕墙热通道的空气不断地循环流动,使室外传递进来的热量能够迅速通过空气这个载体被带走,减少室外热量往室内的传递,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有这样一个“流动空气腔”,使内层玻璃和铝型材的温度始终和室内温度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使人在靠近幕墙的时候不会产生冷感或热感,提高室内的舒适性。我们在双层幕墙内腔还设置了电动遮阳百叶,通过对百叶的中控和遥控,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遮阳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节能技术运用于公共建筑幕墙设计中,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达到了节能的要求。在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注重节能技术,拥有节能的理念,通过掌握建筑地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进行有效掌握,再通过建筑的特点进行选择合理的节能技术,能够使幕墙拥有优质的节能效果,达到国家绿色节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飞扬.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的绿色节能技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9):542-543.
[2]秦渊.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8):66.
[3]史维.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34):124.
论文作者:余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幕墙论文; 遮阳论文; 节能论文; 建筑论文; 节能技术论文; 玻璃幕墙论文; 百叶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