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教学模式论文,现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03-0005-15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招生4109万人,年平均招生规模达到822万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要求的逐步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9年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已经占到了招生总数10%以上,2010年达到24%,2011年达到19%。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初中辍学学生、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正成为中职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源结构的改变,不但意味着传统的中职招生制度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且意味着作为整个中职人才培养工作核心的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背景与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扩大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迫切需要改革中职招生和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逐渐步入集约式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需要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低端制造产业的进程不断加快,需要职业教育面向高端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迫切需要改革中职招生和教学模式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任务,职业教育的内涵由此变得更为丰富:一是随着“后普九”时代的来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突破点,亟待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二是随着文化文盲问题的基本解决,功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功能扫盲”作用更加凸显;三是在当前的多元化成才时代,职业教育已成为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必然选择;四是终身学习使得“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和职工培训需求日益增长,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都需要通过培训得以提高,改革职业教育招生模式和教学模式成为发展必然。
3.推进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改革,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
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一直把职业教育作为迎接未来挑战、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大国家战略;二是体现优先权,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提高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如欧盟国家目前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比例一般控制在50%左右,职业学校的生均成本也几倍于普通高中,如法国巴黎学区职业高中的生均财政经费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三是坚持公益性,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公益性成为国家理念、国家战略,成为国家理念的法律实践,他们把购买培训作为政府推进就业、促进公平、实现稳定的重要责任和举措;四是突出全民性和开放性。如日本为发展农业,早在1963年就规定:“作为企业化、专业化现代农业的承担者,应具有高度的经营能力和农业技术,至少应培养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并规定一部分学生由社区村及农业团体发给奖学金,对从事农业经营者提供必需的贷款,并优先到国外进修,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全免,教材、伙食费由学生负担一部分。这些对我国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目标下推进中职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改革,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4.推进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改革,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学习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比2009年的在校生数要增长171万人。而现实情况是:2006年小学招生人数为1730万人,2009年为1638万人,按照2015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的目标测算,2015年初中毕业生约为1600万人,2018年初中毕业生约为1540万人,即使职普比例能够控制在5∶5,仅仅依靠初中应届毕业生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然要扩大招生的范围。而伴随着招生的扩大,原来适应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要随之变革,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探索与经验
教学模式的变革与招生制度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服务面向扩大及其生源变化,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从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招生和教学实践来看,近年来,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各地在中职招生程序和招生纪律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和规范,在相应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上海、四川、重庆、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天津、宁夏等地区都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这些做法对于推进全国中职招生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良好的先行先试和借鉴意义。
1.不断加大中职招生工作力度,初步建立招生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教育部每年下发各年度的《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年度分省中等职业学校指导性招生计划》,指导各地区的招生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促进职普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低于45%的地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要使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在校生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重有所增长。力争到2012年,全国大多数省份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各地广泛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对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对职业学校和招生计划实行年审制度,推动各省审定、公布具有招生资格学校的名单,根据办学条件确定招生计划,《通知》根据各省上报的招生相关数据,按照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原则,把招生820万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2011年5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职成教年度工作会议,会议对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做好当年中职招生工作做出了部署。同年3月和5月,职成教司利用在云南和浙江举办的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分别召集与会的10多个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负责同志研究落实中职招生工作。10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在重庆专门召开了部分省中职招生工作座谈会,招生工作先进和招生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15个省(区、市)教育厅职成教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招生工作,努力完成分省招生任务的举措。11月,在西安召开的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职成教司再次召集9个未完成招生任务的省(区)教育厅分管领导,研究部署、督促各地抓紧做好招生补录工作。
各省基本形成了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招生工作良好局面。全国大多数省份召开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教育部招生通知的要求,普遍把招生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许多地区采取逐级分解招生任务,签订招生责任状等做法,把完成招生任务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做到目标到学校,责任到校长,确保招生任务落到实处。
案例1:广东省政府把扩大中职招生作为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目标的重要举措,主管教育的政府领导,亲自动员部署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层层落实中职招生任务,成立督查组,加大对招生工作的督查、考核、奖惩等工作。
案例2: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印发《关于做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签订《职业教育攻坚责任书》,将中职招生和送生任务分解到各地市,列入完成职业教育攻坚的刚性验收指标,并作为对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的做法,设立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安排6000万元专项经费奖励2009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的20所中职学校。
案例3:山西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招生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重要指标之一,以《责任状》的形式下达各市政府,并列入省委对各市重点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全力完成年度招生任务。各市县政府部门都细化分解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措施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案例4:辽宁省2011年实施中职招生工作三级目标管理制度,即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各市政府与各市教育局(各县政府)、各市教育局(各县政府)与职业学校逐级签订中职学校招生目标责任状,把中职招生完成情况列入各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三级目标管理,确保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
案例5: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招生工作,将稳定招生规模作为实施“教育扶贫”、“技能致富”的主要内容,将完成中职教育招生计划和中职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任务列为对自治区教育厅的效能考核目标。
案例6:云南省将中职招生工作纳入对各地教育目标责任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为一票否决的项目。
案例7:重庆市教委与区县教委签订了责任书,重点强调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普职协调发展、规范招生行为三项内容。各区县纷纷与辖区内的初中学校签订分流协议,落实市教委的任务。
2.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力度,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
针对中职招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5年、2007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等一系列深化招生改革,做好中职招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在安排年度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计划时,大多数地方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要大于或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各地进一步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招生工作平台。
案例1:广东省理顺招生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工作,推进建立统一招生部署、统一招生宣传、统一组织输送生源的“三统一”招生工作平台。
案例2:甘肃省加强部门之间招生合作。2010年,甘肃省教育厅与省发改委、省人社厅共同下达了省内技工学校招生计划4.64万人;积极与省扶贫办合作,招收贫困地区“两后生”3万名;加强与省工商部门的合作,接收工商系统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待业学生和复转军人等2000多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案例3:上海市提出两个“严控”要求,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即严格控制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投档控制线,实施初中毕业生中考网上预报名,准确编制高中阶段普职招生计划。
案例4:天津市在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中招办统管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避免高中扩招对中职招生的冲击。
图1 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毕业生、招生、在校生基本情况
图2 近年来高中阶段招生情况
成果:通过以上合作方式,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的职业教育招生合作机制。2006-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年平均招生规模为822万人,在校生规模由2006年的1809.9万人增加到2010年2231.8万人;校均规模由2006年的1231人增加到2010年1600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8%(表1、图1、图2),实现了国家“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3.拓宽生源渠道,扩大服务范围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的比例已超过24%。2011年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比例超过25%的有河北、山西、海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市),其中超过30%的有吉林、黑龙江,超过40%的有福建、广西。
一是招收青年农民接受中职学历教育。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中职农村学生资助政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涉农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大批青年农民接受中职学历教育。
案例1: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全省每年招收10万农民学员,三年共30万农民新生入学后,扩大了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拓宽了生源渠道。延东同志批示:“河北省送教下乡的做法很好。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农村,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才能体现价值,才能更有作为”。
二是招收进城农民工和企业职工接受中职学历教育。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推进,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招收在职职工接受中职学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案例1:山西省教育厅从2007年开始,组织煤炭类职业院校通过“送教下矿”等办学形式,把职业教育办到煤炭企业。几年来,共组织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从业人员3.2万人接受中职教育。2011年,山西省煤炭厅出台了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要求到“十二五”末,煤矿现有老职工中煤矿B类安全管理人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及煤矿特有工种要全部达到中专、技校以上学历;对新招员工推行“变招工为招生”,要求煤炭类职业院校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为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招生人数要分别占到煤炭企业招工人数的25%、35%、55%、75%和100%。
案例2:北京、上海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送教上门等方式,面向进城农民工、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举办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班,2010年分别招生约1万人和0.6万人,分别占两市今年中职招生数的20%和11%。
案例3:浙江省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全省每年有10万名城乡成年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一个学历层次。杭州市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先后发放教育培训消费券1.45亿元,共有18.25万人参加培训,其中8.71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4.67万人参加了文化课培训,参加文化课考核达16.5万人次。
案例4:江苏省招收退役士兵接受中职教育或技能培训。江苏省教育系统2010年共招收退役士兵12 347人,免费接受各类中级、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
三是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住子女中的初中毕业生在流入地接受中职学历教育。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2.4亿人。2010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初中就读的有302.9万人,其中在东部地区就读的有158.9万人,年平均53万人,这应该成为东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重要生源。
案例1:上海从2008年开始,开放了部分中职学校招收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直接报考,招生人数逐年增长,2011年招收农民工随迁子女6000人就读中职,既扩大了中职招生生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也体现了城市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案例2: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了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年招生人数占招生总数的5%左右。
四是面向初中流失学生开展中职招生和教学工作。针对一些地方反映初中学生的流失率还比较高,许多初中学生没有参加中考就流失的问题,教育部职成教司与基础教育司协商达成共识。在2011年中职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春季招生面对的是学习成绩相对不好,即使复习也难以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职业学校不提前招生,他们极易流失到社会直接就业,提前招生可以提高初中巩固率,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成绩相对不好的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案例1:四川省通过春季在初中学校预订学生、秋季正式招生的办法,提前落实了15万中职学生招生任务,他们形象地说,春季招生可以定期货,不能割春苗的做法,对普通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有好处。
案例2:广东省春季招生是在市、县两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于初中阶段第六学期上半学期开展组织工作,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春季招生人数接近10万。
案例3:天津市对中职学校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多次补录的办法,确保职业学校完成年度招生计划。
案例4:河南省辉县市教育局2011年启动了“寻找失学孩子”工程,动员全市上千名教育系统的干部、各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教师,走村入户,深入排查未升学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本人自愿、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累计“找”到961名失学少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①。
图3 全国及东、中、西部中职学校在校生中18岁及以上人数(人)
成果:2011年教育系统的中职学校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12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18.6%,初步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定位。据发展规划司统计,2011年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招生的650万学生中,应届初中毕业生529万人,占招生总数的81.4%,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121万人,占18.6%。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比例超过20%的有广西、福建、黑龙江、吉林、海南、青海、河北、宁夏、山西、内蒙古、新疆、北京和湖南等13个省区市,其中广西和福建超过40%。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18岁及以上学员的人数从2005年的410.5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23.6万人,增加313万人;18岁及以上学员占在校生的比例从2005年的31%提高到41%,提高了10个百分点(表2、表3、图3)。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21岁及以上的学员有43.6万人,2011年增加到225.7万人,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3.3%提高到2011年的12.7%(表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教学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效地发挥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功能,为大龄学员和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中等职业教育在成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4.加强招生管理,创新招生模式和方法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区针对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招生制度和办法,加强招生管理,创新招生模式。在招生办法和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很多地区都采取了提前招生、集中录取、多次补录、注册入学等各种招生办法。
一是审定、公布中职学校招生资格。针对一些地方乱招生、乱收费的现象,教育部要求各地审定并公布具有招生资格学校的名单,解决招生混乱现象。北京、上海、广西、陕西、四川等不少省区市教育部门审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格,公布了具有招生资质的职业学校名单,取消了部分学校的招生资格,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秩序和教学质量。
案例1:山西省对全省教育系统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办学资质清查,对39所学校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其中2010年暂时不允许招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的学校18所;取消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格的学校13所。
案例2:广西统一组织各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招生资格认定工作,确定了363所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招生资格,并向全区公布招生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是严肃招生纪律。
案例1:广西教育厅、劳动保障厅、监察厅联合制定《关于严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纪律的七项规定》,并印发至全区所有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行为、打击招生违规违纪现象,有效净化了中职招生环境。
案例2:重庆市通过清理挂靠办学、治理虚假宣传、查处买卖生源、整治中介招生、规范联合办学、杜绝高考移民、规范学制管理、打破地方封锁、推进资源整合等措施,规范招生工作秩序,加强招生管理。同时,采取“四定”、“五统一”,“六统筹”的招生办法,即“定学校资格、定招生计划、定专业设置、定招生成本”;实行“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生源组织、资源利用和组织实施的五个统一”;实行“计划核定、信息发布、宣传发动、志愿填报、新生录取和学籍注册的六个统筹”。
案例3:广东省教育厅会同省政府纠风办,2010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秩序的意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查处虚假招生广告、有偿招生、妨碍或包办学生填报志愿、招生封锁、乱收费等违反招生政策的行为,营造规范的招生秩序,确保招生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一些地方初中毕业生底数不清,上报的初中毕业生与实际参加中考人数差距较大的现状,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摸清底数,提高招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了很好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案例1:湖南省切实规范招生和学籍管理,2010年开始启用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据采集平台,通过及时采集市州、县市区、中职学校、全体师生基本数据信息,切实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监管。特别是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进行分模块注册和分类管理,较好地规范了中职招生与学籍管理工作。
案例2:云南省招考院投入100多万,开发“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计划、报名、考务、征集志愿、投档、录取、电子注册等众多网络化功能。全省各州(市)和县(市)均实现了在工作网上学校填报计划,省、州(市)、县招办分级统一录取,考生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学校网上远程录取有效地提高了招生录取工作效率。
四是完善中职招生任务统计办法。
案例1:河南省教育厅分别下达了各地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和生源计划数(在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和本地学生在外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并用这两项指标完成情况来衡量招生任务完成情况。
5.行政推动、协会搭台,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目前,在中职联合招生方面主要有四种创新模式:一是“东西部合作型招生”模式;二是“对口支援型招生”模式;三是“功能拓展型招生”模式;四是“中高职贯通型招生”模式。针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有生源、缺资源,东部地区职业教育有资源、缺生源,区域之间职业教育难以协调发展的现状,2011年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要求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城乡、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要进一步加强省区市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力度,加强规范管理,依法办学。合作办学规模较大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应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确定15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立稳定的东西部对口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工作。
2011年3月,在与21个省教育行政和招生部门协调的基础上,职成教司汇总印发了《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下达了30.1万余人的跨省招生计划,涉及927所学校。
2011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座谈会,西部8省区教育厅负责同志汇报情况、提出需求。天津市委、市政府、市教委领导讲话,鲁昕副部长做总结讲话。6月,教育部在天津举办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鲁昕同志对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提出新要求,全国23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教育厅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生、送生各7.35万人。会后编发了《教育部简报》。
2011年合作办学工作呈现了三个亮点。一是通过顶层设计,省际合作,把合作办学推向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把合作办学从职业学校之间、职成教处之间的合作上升到省级教育部门之间合作的层面。青海、宁夏与山东、天津,云南与上海、北京与内蒙古等省区市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二是实施优惠政策的地方在增多,力度在增强。上海、辽宁鞍山等地对外来中职学生继续实行免学费、补生活费等政策。重庆市政府实施优惠政策,由市教委与贵州、云南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对到重庆就读中职的1.3万名贵州学生、3000名云南学生实行免学费、就业后提供公租房、转户口等优惠政策。三是职成教司依托全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协作会搭建合作办学洽谈、服务的平台。今年先后在杭州、昆明、贵阳等地举办了四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有关省区市教育部门和1000多所职业学校参加洽谈,签订了16.2万余人的联合招生计划。
案例1:东部地区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近年来,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教育厅厅长签订省际职业教育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分段培养工作。2011年山东省与青海省签订了“十二五”期间招生、送生8万人的合作办学协议。山东省2011年面向外省招生约6万人,合作办学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天津市2011年面向外省招生约3万人,中职在校学生中外地生源已近50%,每年有2万多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在天津就业。上海市2011年中职学校共招生5.16万人,其中非本市生源2.03万人,已占招生总数的39%,成为中职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面向外省区招生分别达到约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18%,全市约八成中职学校已招收外地借读生。
案例2:地处西部地区省区加大了送生力度。如贵州、云南、宁夏分别提出送出5万、3万、1万学生到外省就读中职的计划。青海省分管省长亲自带队到山东落实2011年送出1500人,“十二五”期间送出1万名学生到山东就读职业教育的工作。2011年全省已经选送2700名中职学生到天津、山东、辽宁等地接受职业教育。宁夏教育厅近几年每年向东部地区输送中等职业学生1.5万人以上,占宁夏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5%以上。
案例3:西部地区加强区域内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重庆与贵州、云南达成了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议,2011年重庆市财政已筹集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贵州、云南来渝就读中职的学生免学费、补助住宿费,并要求各校自行设立两省来渝学生免书本费、补交通费等资助政策。2011年,已经招收贵州学生1.3万多人,云南学生数千人,重庆中职招外省学生将从上年的2.2万人增加到4万人以上。四川省2011年从外省招收了约5万中职学生,保证了中职招生任务的超额完成。
上述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活动,既有力地保证了东部省市招生任务的完成,也推动了全国范围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和生源的统筹,有力地扩大了西部省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能力和技能型劳动者培养能力。据全国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对教育部系统职业学校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东中部地区19个省市②招收西部地区学生12.9万人,在校生中有西部学生36.8万人。
6.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招生工作督导检查力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激励,通过资格公示、专项督查、目标考核等,进一步规范招生工作秩序。
案例1: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拿出专项经费150万元,对上年中职招生任务完成好的省辖市和中职学校进行了奖励。继续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处级干部分片联系制度”;把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与职教攻坚表彰、中央职业教育项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职教攻坚等工程和职教强县评审挂钩,并和省政府督导室一起,加大对各地、各学校的招生督查力度。
案例2: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两次召开中职招生工作专题会议,分管厅长亲自带队对全省16个市的招生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要求进一步拓宽中职招生渠道,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对招生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确保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
案例3:重庆市教委2011年两次召开了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会,重点推进了招生工作。成立6个督导小组,分片区督查中职招生工作,并建立普职协调发展年度的考核机制,年底将通报给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并与今后的资金、项目、评先评优等挂钩。
案例4:宁夏教育厅建立招生奖惩制度,完成任务的重奖,完不成任务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有关项目不予安排;建立招生定期督查制度。2011年6月份、8月份分别组成督查组赴全区各市、县,召开座谈会,到学校实地督查,帮助解决招生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半月通报”制度。对全区各学校招生进展情况每半月进行通报,同时抄报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抄送各市县人民政府,强化自治区各部门、各级政府完成招生计划的责任。
案例5:山东省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列入各级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2012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进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
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生源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各地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方针,积极探索与生源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案例1:河北省送教下乡模式。河北省教育厅深化面向农民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培养对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并打破传统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二是建立、完善教学制度。河北省教育厅印发了“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种植技术等六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点管理办法等16个教学管理文件。三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开发校本教材。送教下乡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上与中职学校接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学校内实施教学有一些区别。例如,邢台农校立足于农民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求对课程做了相应调整,降低了难度要求,更贴近农民学员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并进一步突出了技能实训的教学特色。许多课程没有现成的实用教材,学校组织教研力量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四是评价模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学校在进行必要的课程考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学员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把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运作能力加强,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形成了技能型人才新的标准。
案例2:山西省送教下矿模式。山西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矿”,面向城镇职工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山西省教育厅针对全省煤矿综合机械化升级改造以及煤矿综采生产急需提升员工素质的实际情况,与省煤炭厅建立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协调机制,面向全省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把课堂教学搬到生产一线,探索培养煤矿实用技术人才的新途径。在人员相对集中的煤矿设立教学点,实行弹性学制,招收煤矿一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开设煤矿综采技术、机电与设备维修、地质与测量、矿井通风安全等专业,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采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现场考核”等灵活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仅2009年招生就超过2万人,培养经费由煤矿企业解决。
案例3:天津、北京、上海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天津市从2005年开始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长班”与“短班”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具有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入学。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或弹性学习制度,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采取脱产或业余学习的方式,使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与学习两不误。实行全年招生和办理录取手续,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全年注册。
上海市从2005年起就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本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突破了以往成人中专“只对18周岁以上人员招生”这一规定,并将务工人员纳入了招生范畴。同年,上海市教委印发《本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统一实行电子注册操作办法》,对成人中专新生统一实行电子注册。学校可对符合招生条件的学员,采用春秋两季录取或多次录取等办法,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的方式招收新生。在教学要求与管理上,上海市采用灵活学制,实行“双证书”制度,成人中专基本学制为2~3年,可实行学年制、学分制或单科累计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籍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免修免试、转学转专业及证书发放要求,根据成人教育特点,市教委规定,凡取得高中阶段以上学校毕业证书、成人高中毕(结)业证书、成人高中单科结业证书和省(市)级劳动等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证书者,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关课程,经学校批准同意,可免修相关课程,承认学分。
北京市教委采取“注册入学、学籍单立、按学时收费、教学统管、弹性学习和证书单编”的办法管理成人中专。一是注册入学。全市实行招生市场调节、春秋两季入学、学员凭初中毕业(以上)证书注册入学的制度。二是学籍单立。为了便于规范和分类管理,北京市为成人中职学生单独建立了学籍系统。三是证书单编。对于完成规定学业,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证书实行单独编号。四是按学时收费。经物价监督部门审核批准,各有关学校按照总学时收取学费。五是教学统一管理。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对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统一教学管理。六是弹性学习制度。为了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采取弹性灵活的学习制度。城市职业学校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农村职业学校按照农事季节来安排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
案例4:广东省“双零”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推出“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双零”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开始,广东省在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北窖职业技术学校、大良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容桂职业技术学校等选取5所中职学校开展“双零”模式试点。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学校决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岗位安排和调整、实习时间等;二是定额承包生产任务的方式;三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完成承包生产任务获得报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四是结合技能考证,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室、专业实验室、校内基地进行技能训练,力争达到“懂基本理论、会实用技能、明生产实际”的理想培训效果;五是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等实际,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办法,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为学生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创造条件;六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如计算机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操课安排在同一电脑机房授课,实现一边学理论,一边学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5:四川省“9+3”分层次教学模式。四川省紧密结合“9+3”学生和中职教育工作实际,针对藏区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薄弱,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汉语水平不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各科目知识掌握的程度差异较大的现状,调整学校的教学方案,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一是认真开展教学研讨。二是制定《教学管理预案》。三是及时调整课程度比例,实施分层次教学:一是分层次科学编班。根据文化程测试结果,将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年龄较大,自治、自理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分编入汉藏混编班;其他学生分编成单独的藏区学生班,以保证不同程度的藏区学生培训进度一致;二是分层次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状况和“9+3”学生实际,打破专业界限,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文化课教学。对低段学生,充分利用藏区驻校教师和高段优秀学生过汉语关;对中段学生,采用初中内容小学教法,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高段学生,采用常规教法,保证教学进度。专业课以“宽基础,强技能”为教学原则,实现“四合一”教学,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案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为中心,提倡“一课一得”。
8.加大资助力度,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职贫困生助学金政策、中职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等等,对中职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动了教育公平,改善了民生。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对象是具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中一、二年级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三年级顶岗实习困难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经费共计258.4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170.4亿元(中央财政支出80.2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90.12亿元);中职国家免学费资金88亿元(中央财政支出43.02亿元)。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统计,2012年1月底,全国共有906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约占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的70%,资助资金135.9亿元;免学费人数395万人,约占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的20%,免学费资金79亿元。不少省区市扩大了中职学生免学费范围,提高了资助和免学费标准。如重庆、福建、山西、四川、宁夏、内蒙古等省份。
案例1:福建决定从2011年秋季起,将中职一年级所有正式学籍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包括为“送教下乡学生”免学费。地方财政为中职学校提供全日制学生每年2400元的经费,提供送教下乡学员1200元经费。送教下乡主要集中在农业学校举办,采用学校按计划招生后拨付部分经费,学期结束时根据教学管理情况再拨付相关经费的办法。福建地方财政解决送教下乡学员的学费,管理科学严格的做法值得认真学习总结和推广。
案例2:山西省将用两年时间实现中职教育免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起,先免除职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学费,2012年再免除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学费;山西省财政为“送教下乡”的非全日制学生每年补助600元学费、煤矿企业为职工读中职免学费。
案例3:内蒙古自治区对中职学生实施“两免”政策。自治区政府决定从2011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实施“两免”政策(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免教科书补助标准为: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50元,三年级每生每年100元。“两免”资金来源:牧业旗县户籍及自治区直属高校中专部所需“两免”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各盟市所属中职学校所需“两免”资金根据各地情况由自治区财政和当地财政按比例承担。内蒙古自治区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不算最高,但对中职免学费覆盖学生的比例是全国最高的,提前实现了国家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的目标,在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
案例4: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2009年以来,全省已对约3万名藏区、彝区应届和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广大农牧民等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实施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省财政每年用于免学费的资金约3亿元。具体标准是:学制3年的免除学费3年,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费补助3年,前两年每生每年3000元,第3年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再如,目前首批入学的藏区学生中新发展团员7000多人,新党员1050人,7000余人次受到各级表彰,8000余人初步落实顶岗实习或就业岗位,500多名优秀学生应征入伍,“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案例5:重庆扩大资助免学费范围。中职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政策,31%的中职学生(含退役士兵、库区基民子女)享受免学费政策和住宿费补助(每人500元);还对到重庆就读的贵州、云南1万多名学生免费。
案例6:江苏省延长对学生免学费政策的补助年限,对涉农专业学生补助年限由2年延长到3年、对非涉农专业学生补助年限由2年延长到2.5年,补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2200元。
案例7:上海对从对口支援地区到上海读中职的学生免学费,并补助学金。
案例8:辽宁省沈阳市近年来对来自辽西北的学生实行免费。鞍山市对1000多名外省中职学生也免学费。
9.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0年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一是启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审核确定了2010年度285所示范学校项目单位。初审确定了2011年度377所示范学校项目单位。二是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二期),支持了229所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是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支持了640个实训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300多个。四是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年内完成5650名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2万名教师省级培训。各地也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些省区市努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如四川职业教育攻坚工程3年投入128亿元,省级基础能力建设专项经费今年增加到7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10.加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就读中职学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
案例1:广西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招生计划编制、招生工作纪律要求等,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中职招生宣传。全区组织职业学校分赴全区14个市的所有普通中学开展招生大篷车宣传活动,举办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和技能作品展示会、发放中职学生国家资助宣传册到各初中学校;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招生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乡镇、进社区等,全方位进行招生宣传。
案例2:河南省教育厅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开展“职教巡礼”“职教攻坚中原行”“职业教育公益宣传”等活动,全面宣传职业教育。全年在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新闻资讯栏目播出职业教育新闻或资讯。
案例3:辽宁省沈阳、大连、辽阳等市教育局组织了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大篷车队”,深入到全市区县、乡村初中学校,宣传职业学校发展状况和招生政策;丹东、本溪、阜新等市教育局专门开展了“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案例4:成都市通过组织举办职业教育方面的大型集中系列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成都日报》等媒体上宣传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方面难以适应的瓶颈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1.一些地区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社会上,部分家长“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家长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迫切,仍花着高价钱买普通高中的学位。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在高中阶段没有按照大体相当的要求安排招生,普通高中先招多招,职普比例还不合理,这种现象东部省市有,西部地区表现得更突出。2011年全国有11个省区市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低于45%:分别是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湖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新疆,需要继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职普比大体相当③。
2.不少地区初中毕业生减少,中职生源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各省区市规划部门提供的初中毕业生数是确定中职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从各省区市上报的数据看,一些地方参加中考的初中学生数与教育部门所报初中毕业生数据差距较大,如据宁夏教育厅统计2010年全自治区初中毕业生是85000人,参加中考人数70600人;2011年初中毕业生是98000人,参加中考人数82600人;2012年初中毕业生是96000人,参加中考人数82500人(见表5);三年平均参加中考人数占初中毕业生的比例为84.5%,人数相差14433人④。
以宁夏数据为例,全国每年约1700万初中毕业生,按照参加中考人数占初中毕业生的90%推算,每年约有170万人没有参加中考,等到中职招生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直接就业了,形成中职招生理论人数多,实际人数少的困难局面。
部分省区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数量比上年减少。数量减少比较多的省是:河北减少12万人、湖北减少8.5万人、江苏减少7.6万人、陕西减少4.1万人。各地现行招生办法是普通高中先招生,中职后招生,一些省区市留给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量与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招生数量相比明显不足,中职实际生源不足,正在成为中职招生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初中毕业生数量不断减少增加了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中职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要求的难度。
3.招生专业及规模缺乏统筹规划,一些学校人才培养与地区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教育部门对中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但教育部门还无法得到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用工需求的准确信息,以致对中职招生要求明确,而对分专业招生计划难以明确,专业招生计划主要由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专业培养能力来确定,导致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失衡。
4.一些地方中职招生与“面向人人”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一些地方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仍然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没有落实好教育部要求的努力扩大招生和服务范围,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学校举办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城乡劳动者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在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中,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比重偏小,与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服务定位不相适应。
5.现行中职资助政策难以满足“面向人人”的招生需求
中职招生已经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了,但城乡劳动者难以全日制接受学历教育,也就不能享受资助免学费政策。2010年和2011年,有关部门连续两年对中职资助政策进行检查,重点核查大龄学生和涉农专业,不允许非全日制学生享受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中央财政不给钱,多数地方财政也没有解决非全日制学生资助经费。据统计⑤,2011年12月中职助学金覆盖学生794.9万人,占学生的56.5%;免学费覆盖学生244.5万人,占在校生的12.8%。助学金覆盖学生比计划数1100万人减少了305万人,免学费覆盖人数比计划数440万人减少175万人,中职学校为规避助学金和免学费管理方面的风险,不愿意招收非全日制学生,“宁愿少招人,不愿挨处分”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了涉农专业招收青年农民、职业学校招收城乡劳动者的数量。如2010年涉农专业招生110.4万人⑥,2011年涉农专业招生85.4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6.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统筹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和生源难以统筹协调,如一些省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设置了很多阻碍因素,影响了跨区域招生的积极性;有些省区由于省级与地市级的招生管理机构间管理协调存在问题,导致招生渠道不畅,联合招生难以推进。西部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学习,学生生活资助费的配套部分要由东部地区解决,招收西部学生越多,支付的配套经费也越多,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不愿解决配套经费。西部学生到东部学习、生活、交通费用增加了,得不到财政补贴,近几年,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西部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西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东部就业的吸引力正在被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减弱,东部地区职业学校招收西部学生的难度在增大,东部地区中职招不满和西部地区中职招不了的现象并存。
7.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扩招要求,亟待改善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硬件水平。但是,从生均办学条件来看,却难以适应职业教育规模增长的需求,200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13.5平方米降低到了1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由3497元降到了2331元,生师比由22.5∶1上升到了26.7∶1(表6-10)。
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总体较差,难以满足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西部地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能力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当地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2331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为3200元,中部地区为1761元,西部地区为1815元(内蒙古、云南、西藏、宁夏低于1500元),西部仅为东部配置水平的57%左右。2010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4842元和1468元,东部地区平均为7254元和2388元,西部地区平均为5431元和1998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多投入1824元和390元。上述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的区域差距仍较为明显,难以满足西部和中部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⑦。
省区市之间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差距依然很大。2010年全国平均为4842元,有7个省区市超过7000元,其中北京为15534元,上海为12609元,天津为10323元,内蒙古为8232元,新疆为7997元,西藏为7619元,吉林为7266元。同期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低于4000元的有8个省区市,其中贵州3974元,湖南3963元,四川3793元,重庆3667元,河南3610元,江西3192元,安徽2972元,湖北2728元。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湖北的5.7倍,即北京1个职校学生的共同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超过湖北5个中职学生的投入,差距巨大。
8.中职招生管理体制不顺,亟待调整和规范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管理在全国存在着多种模式,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一是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招生分属不同领导、不同机构管理,不同的中职学校还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难以统筹。二是各地区招生办法不一致,有的省区有招生考试,有的省区实行注册入学,导致生源具有较大的年龄差异、心理差异,素质参差不齐,而配套的教学改革、学籍管理等都没有跟上。三是招生与用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中职招生缺乏按专业招生的准确信息。中职学校的招生、教学由教育部门分管,但难以得到行业企业明确的用工需求,使专业招生数量难以与企业用工需求数量对接。四是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服务支持。中职招生需要掌握初中毕业生的数量和来源,需要掌握普通高中招生的数据,但目前都缺乏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五是缺乏监督和奖励机制,违规招生、有偿招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9.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远未跟上发展需要
虽然一部分地区针对不同的招生对象进行了一定探索,但总的讲,各地更多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机制,特别是将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招生范围后,这部分学生的学籍、教学、助学金和免学费管理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成人学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一是流失率高,往往第一学期人多,第二学期人少,流失率超过10%。二是上专业课时人多,上基础课时人少。三是迟到早退的多,正点上课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成人学员的生产生活规律有其特殊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组织纪律观念和学生意识淡漠等。在教学实施上与学校课堂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材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任课教师也提出新的挑战。有些教师对此还不太适应,感觉力不从心。常年送教下乡,教师走出城市、走进农村、走出教室、走遍田间地头、饲养场,教学环境与校本部相比差距很大,个别教师难免产生畏难情绪。
10.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偏低,就业准入制未普遍实施,影响中职招生
201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到83.3%,而高职招收中职学生的比例只有17%,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少,将影响中职毕业生今后人生发展的机会,直接影响了学生就读中职的积极性。
近两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明显增大,持续出现企业“用工荒”现象。建筑、电子、服装、餐饮等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直接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导致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过早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和教学工作。
注释:
①摘自中国教育报。
②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8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③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初步统计数。
④据宁夏教育厅职成处提供的数据。
⑤据全国中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11年12月统计数。
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教育统计报告快讯汇编》,2012年6月。
⑦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