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_所有制论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_所有制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年来论文,我国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正好三十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和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创新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有许多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我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概括为三十条:十大转变、十大成就、十大课题。①

一、十大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很多突破和转变,我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十大转变。

1.从追求又高又纯的社会主义到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推行极“左”的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消灭资本主义残余,搞向共产主义的“穷过渡”,追求又高(级)又纯(粹)的社会主义,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地指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国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党的十七大又重申:“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首要问题。

2.从斯大林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走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是以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党已经开始意识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并试图改革,但一直没有真正的突破。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逐步引导我们从斯大林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12个方面,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又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既不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也不是“华盛顿共识”的美国模式,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很重要的是突破了过去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明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又告诫全党:“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所有制形式越来越大,越来越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的历届代表大会都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有所突破。

我国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实际上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30年后的今天,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又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进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利益。

我国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主要是在党的十五大上。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关于所有制问题,在党的文献中,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提“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进展,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是有重大差别的;二是这已不只是“方针”,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五大还提出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进一步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5.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运行上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就逐步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党的十四大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上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具体规划。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起来。我们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几个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6.从平均主义到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转变

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中,由于受小生产观点和“左”的思想影响,把按劳分配也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拨乱反正,1978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②并逐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将分配问题的提法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样就把“其他分配方式”改为“多种分配方式”,并把“补充”上升为“并存”。十五大、十六大和2004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七大重申:“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7.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在人类历史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们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

8.从回避利益到重视利益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由于“左”的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们往往忌讳谈利益,回避利益关系的研究,似乎一提到利益就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似乎谈论利益是与“政治挂帅”或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

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是利益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利益决定建设和改革的命运,所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人民利益是根本。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会议上,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有五个坚持,其中第四个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党的十七大对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共享利益、统筹利益、共同利益、利益格局变化等关于利益与利益关系的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③

从回避利益到注重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转变。

9.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可以说中国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对外贸易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后,我们先从深圳等地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城市逐步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全面开放的格局。

当然,今后还需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开放经济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形成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这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贡献。

10.从贫穷的社会主义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转变

全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四人帮”则别有用心地讲“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社会主义。”邓小平针锋相对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④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党的十七大又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也就是建设利益共享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二、十大成就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由贫穷落后发展到繁荣昌盛。我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十大成就。

1.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67倍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6%左右。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第十位,2007年上升到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位。

1978年到200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8%,高过世界经济同期年平均增长率的2.5倍,居世界首位。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为1607亿元,而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736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石、棉纱、棉布、化纤、丝绸、服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工业产品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超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3.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一些主要农副产品,如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中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地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占世界1/5的人口基本得到了温饱。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2007年减少到1500万人,这是世界奇迹。

4.产业结构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7.9%、47.9%和24.2%,呈现明显的农业等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高,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较低的现象。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2.6%、47.5%和39.9%,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了15.7%。

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进步。1978年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和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产业,而到了2007年,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子服务业、旅游业、现代运输业(现代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四万多公里,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5.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直追当代世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公用电话交换机总量由1978年的405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5.1亿台,增加了125倍。现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2007年移动电信手持机54857.9万台,居世界第一。

2007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127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9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为2.1亿人,宽带上网人数为1.63亿人,都居世界前列。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展。

6.金融证券事业蓬勃发展,保险业迅速恢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业务量大增。

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0.1万亿元。整个社会储蓄达到46万亿元,居民储蓄超过16万亿元。

证券市场长足进步。证券市场从1990年开始形成,我国境内上市公司1990年为13家,2007年增加到1550家。市场总值1990年为103亿元,2007年增加到327141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保险业开始恢复,30年来发展迅速,年保费收入1980年为3亿元,1998年闯过千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7036亿元。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我国金融保险事业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7.旅游业已成为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1978年,全国旅游接待76万人,外汇收入仅2.6亿美元。30年后,2007年全年入境旅游者达13187万人次,是1978年的173倍多,实现旅游创汇419亿美元,是1978年的161倍。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41位,2007年跃居到第4位。

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很大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8.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4.3倍,平均每年增长17.4%。1978年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8%,2007年上升为7.77%左右。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29位,2007年上升为第3位。

2007年,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2006年又增加847亿美元。

9.利用外资突破性进展,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接受外国投资迅速增加。1979-1982年外商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余额为7400亿美元。我国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1978年仅为1.67亿美元,1996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5282亿美元,增长9150倍,位居世界第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10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056亿美元,又有新的突破。

10.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家庭人均收入,1978年为133.6元,2007年提高到414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43元,2007年达到13786元。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三大愿望是买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而21世纪初开始变成了购买住房、汽车和电脑。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2007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

三、十大课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十大课题。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这里就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问题。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过去经常争议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经济特征的问题,众说纷纭。有各种提法: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是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市场经济+公平;是公有制+市场经济+共享利益,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建议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2.关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当然,也是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怎样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当然要全面发展。但这里有一个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有一个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而不是由少数人独享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从经济学角度说,问题的核心是利益的协调和兼顾。科学发展观当然包括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也包括科学的改革观和科学的开放观等等。

3.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仍然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据说是经济学的三大世界难题之一。

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这种老观点,应该说是早已解决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但是还要不要国家宏观调控?前段时期,否定的声音比较响,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市场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怎么重新评价?现在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4.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经济学世界难题,也是现在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问题。股价的动荡、房价的虚高、原料价格的猛涨,人们在思考价格的波动有基础吗?价值是否还是价格的基础?这个价格波动的基础——价值,是劳动价值论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消费品价格有价值基础,人们比较公认。要素价格有基础吗?股票价格的基础是什么?房地产的价格,关键是土地价格,土地有价值吗?自然资源有价值吗?价格波动完全是市场调节的吗?怎么来调控价格?看来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特别是生产要素的价格,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这又是一个老问题,但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资本主义只讲效率,社会主义只讲公平。这种说法早已被否定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这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没有解决好的世界性难题。

我们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关注公平”。理论界近来仍然议论纷纷。有“效率优先论”、“效率与公平并重论”、“公平与效率统一论”、“效率第一,公平第二论”等等。看来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从实践上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尚未实现,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仍值得人们思考。

6.关于虚拟经济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生息资本时,提到虚拟资本。在论述地租和土地价格时,提到虚拟的社会价值。长期以来,可以说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是,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虚拟价值,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后,虚拟经济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最近,又有人提出并研究虚拟利益的问题。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有人就认为是虚拟经济盲目发展的后果,是投资(机)家们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获得“巨额超额利润”的后果。看来,怎样认识和对待虚拟经济,怎样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怎样看待虚拟资本、虚拟价值、虚拟经济、虚拟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新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7.关于协调利益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有一个共识: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经济利益,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一切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利益。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人们从回避利益到关注利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里又提出了一个利益和建构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怎样认识我国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与利益问题的关系,能不能说我们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利益关系的矛盾,怎样认识协调利益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能不能说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怎样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8.关于“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为主体似乎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仍然是这样写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没有疑义的。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是有争议的。一是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有人说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有人说是以股份制为主体,还有人说是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为主体。二是要不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人说:要;有人说:不要。三是公有制为主体怎么来衡量?有的说: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说:公有制占主体是看公有制(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认为是70%以上);有的说:公有制为主体是看国家财政收入占总国民收入的比重(一般认为是50%以上)。四是从现实中看公有制是不是为主体了?有的说:现实情况是我国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有的说:已经不是了。孰是孰非,需要实事求是地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进一步研究。

9.关于经济周期的问题

马克思对经济周期有大量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也有大量的实证分析。西方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已经就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经济周期进行了大胆探索。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样的研究很少见了。2008年,美国空前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通货膨胀,又唤起了人们要继续研究经济周期的理论和现实以及政策。这包括:经济周期到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还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经济周期,成因、特点和对策,等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什么性质的危机?是实体经济的周期,还是虚拟经济的周期?这次周期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又有人说2009年将是更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本身是不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又是什么性质的周期?

10.关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将会给世界经济格局及现代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变化。为使中国能未雨绸缪,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也接受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挑战,理论界需要对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及现代国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以回答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的新趋势所提出的新问题。包括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善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的关系的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依靠国内市场和积极利用国外市场与资源的关系研究,等等。总之,要回答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所提出的问题,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方位的对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咨询和参考。

*除注明外,本文所引文字和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文件和1978年以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释:

①根据2008年11月29日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2次年会”上的闭幕词整理。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8页。

③详见洪远朋:《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9页。

标签:;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