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银行风险的统计思考_银行论文

关于我国银行风险的统计思考_银行论文

我国银行风险的统计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金融业作为融通资金的行业,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银行作为融资机构,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金融相关比率看银行在我国的作用

金融相关比率是常用于衡量一国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程度的指标,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也可以用广义货币M2 与同期GNP的比值表示。M2/GNP的值越高,意味着银行负债(可贷资金)与国民经济依存度越高。表1是我国1985年至1995年的GNP、M2及金融相关比率。

表1 1985年至1995年GNP、M2和M2/GNP

年份 GNP(亿元)M2(亿元)M2/GNP(%)

198589895198.957.84

198694576720.971.07

1987

110498330.975.40

1988

13984

10099.872.22

1989

17686

11949.767.57

1990

18598

15293.482.23

1991

20236

19349.995.62

1992

24036

25403.2105.68

1993

34477

34879.8101.17

1994

46533

46923.5100.84

1995

57277

60750.5106.0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6 )》《中国统计年鉴》1986 —1996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85年至1995年,M2/GNP的数值持续增长,共增长了近83个百分点。其中,1985年至1992年是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83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增长速度变缓,但仍在增加,1995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比1994年增长5.18%,高于这一时期平均2.39%的增幅。这一结果表明,从1985年到199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货币供应推动的。再来考察M2和GNP自身的增长变化,可以发现, 1985至1992年间,M2的平均增幅高出GNP平均增幅近10 个百分点;1992年后,GNP以较快速度增长,但M2也在增长,M2 的平均增幅仍高出GNP 约0.2个百分点。自1985年到1995年,M2的增长率相对于GNP的增长率要高出8个百分点多。可见这一时期, 我国经济增长中广义货币推动的成份较大。

据世界银行国别研究报告:《中国:金融部门的政策和机构发展》公布的世界一些国家1988年的金融资产与当年的GNP比值看,80 年代除日本的M2/GNP较高达到111.7%外,其余均较低,一般在60%以下。我国1993~1995年M2与当年GNP比值分别为101.17%,100.84%和106.06%。银行资产与当年GNP的比值分别为100.97%,92.63%和93.12%, 与美国1988年的95%,韩国的96%较为接近。

对比可知,在我国近些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银行负债的依存度极高,银行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不亚于发达国家。

二、从企业资产负债看银行信用风险

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金融中介机构。其经营除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外,大量的负债来自存款人的存款和借入资金。它一方面以自身信用向存款人保证存款的安全,一方面用大部分负债向资金需求者提供信用,以按时归还本息为条件,即以借款人的信用保证银行的信用。一旦债务人违约,导致贷款和债券等资产丧失偿付能力,银行则将遭受信用风险。

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贷款主要是面向国有经济的企业,特别是工业生产企业。1989年至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中国有经济贷款额的比重由60%左右下降到50%左右。国有经济贷款的比重近年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另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的份额仍占一半以上,这部分投资大多也都通过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完成。若将这部分计入,则1995年国有经济贷款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6%。国有经济贷款中有三分之一强为工业生产企业贷款。而在历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由1985 年的64.86%降至1995年的33.97%。国有经济一方面从银行享受着较低利率的贷款,一方面却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产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不强。这预示着银行将面临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债务到期,借款方不能完全归还贷款,放款方只能收回部分贷款或者完全不能收回贷款而承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在信用关系中产生,银行信贷资金运动的过程依赖于企业生产资金运动过程。因此,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经营行为决定。这一风险可以用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测度。资产负债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与企业总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其大小与贷款风险程度成正比,资产负债比率越高,银行贷款承担的风险越大。表2是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1996年1月至1997年6 月各月的资产负债比率。

表2 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资产负债比单位%

时间资产负债 时间资产负债 时间资产负债

比率比率比率

1996.0163.17 1996.0762.24 1997.0161.78

1996.0263.02 1996.0862.39 1997.0262.20

1996.0362.82 1996.0962.61 1997.0362.29

1996.0463.08 1996.1062.65 1997.0462.46

1996.0562.69 1996.1162.49 1997.0562.45

1996.0662.36 1996.1261.80 1997.0662.27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由表可知,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在60%以上。表3 是由有关部门提供的上市的上海72家公司,深圳55家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由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大大低于表2的5000户企业。 表明这些公司的经营风险低,资金运营能力强。

由表2、表3的对比分析可知,银行面对的贷款对象是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即贷款风险大的企业。

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之比。它表示企业流动资产中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一指标值应不低于2。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表4是5000户工业企业1996年1月至1997年6月各月的流动比率。

表3 深、沪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 单位:%

年份 上海72家上市公司 深圳55家上市公司

1993 41.2645.70

1994 37.1841.94

1995 45.3151.85

1996 41.9446.24

表4 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流动比率 单位:%

时间

流动比率时间流动比率 时间流动比率

1996.01103.251996.07102.911997.01100.64

1996.02103.061996.08102.811997.02100.43

1996.03102.831996.09102.651997.03100.58

1996.04102.611996.10102.491997.04100.26

1996.05102.531996.11102.591997.05101.68

1996.06102.551996.12100.871997.06101.9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7 1

表中显示,这些企业的流动比率基本在1左右,低于2较多。1997年与1996年相比,流动比率还有所下降,这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降低。银行长期对偿还能力不高的企业实施低利率贷款,不能不使银行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

三、从存贷款比率看银行流动性风险

若银行不能满足存款提款的要求,不能正常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和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发放吸引人们的贷款,则银行将承受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流动性,从流量角度看,是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从存量角度看,是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银行贷出款项,借款人到期无法或无力偿还,致使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随时变现,则遭受资产流动性风险。银行面临的这一风险由前面的分析已经看到。而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造成的损失为负债流动性风险。银行是以小赚大的机构,其自有资金比重很小, 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 表5 是1990年至1995年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存款与银行自有资金的比重。 表6是我国国家银行存款总额及几项主要存款的数额。

表5 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构成表 (1990~1995年) 单位:(%)

资金来源合计 各项存款 自有资金

1990 100.00 72.32 8.29

1991 100.00 75.41 7.64

1992 100.00 80.63 7.78

1993 100.00 79.95 8.78

1994 100.00 82.15 7.32

1995 100.00 86.20 5.43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6)》

表6 1987~1995年国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表 单位:亿元

年度 存款总额 其中企业 财政存款 城镇储蓄

存款存款

19876517.02671.2407.02067.6

19887425.82936.6270.92659.2

19899013.93084.9438.03734.8

1990

11644.93997.7380.44192.6

1991

14864.14918.1485.86790.3

1992

18891.16815.8230.78678.1

1993

23230.37671.6487.3

11187.6

1994

29331.9

11469.7833.3

15844.5

1995

38782.6

14519.6

1003.2

21941.0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6)》

由表6可以看出,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城镇居民储蓄存款。银行信贷资金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由1987年的31.73 %升至1995年的56.57%。也就是说,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一半多均来自城镇居民手中。在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中,又有五分之一为活期存款,1995年末达4701.7亿元, 若加上农村居民活期储蓄存款额, 这一指标高达5884.1亿元,是1995年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1%多。这就要求银行有足够的现金准备,以保证客户随时提取存款。否则会承受负债流动性风险。将资产与负债结合起来建立的存贷款比率指标,是考察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较为直观的指标。一般来说,贷款总是小于存款,留下足够的准备金,以应付提款。贷款的比重越高,表明能够抽回资金偿付存款者提款的余地越小,流动性风险越大。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75%,这与《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一致。表7反映的是1990年至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率。

表7 1990年至199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比率 单位:%

年份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比率 126.18 118.03 112.17 111.19 100.83 93.5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6)》计算

由表可知,虽然近年来这一比率有所下降,但仍大大高于75%这一规定比率。这表明,银行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从金融相关比率看分散银行风险的途径

1995年以来,金融业的改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等等,使得银行的风险加大。如前所述,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均已很大,这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如何降低、分散银行风险、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资产风险管理,一方面还应多渠道融通资金,避免所有风险均由银行承担。

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就是金融体系。

资金在金融体系中融通有两种形式:一是间接融资,即资金盈余单位通过中介机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把资金贷给筹资者;另一是直接融资,即投资得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将资金直接投入证券发行单位。长期以来,我国的融资几乎都是通过银行。 表8提供的是1989年至1995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与股票(A 股)筹资额。自1987年股票市场开放以来到1995年共计筹资(A股)368.03 亿元。

表8 1989~1995年贷款总额与股票筹资额

年份1989 1990

19911992

贷款总额(亿元) 14360.1 17680.7 21337.8 26332.9

筹资额(亿元)6.62 4.28

5.0050.00

年份1993 1994

1995

贷款总额(亿元) 32943.1

40658.350594.2

筹资额(亿元)194.8349.62 22.68

1989年至1995年我国各种债券的发行额。间接融资,特别是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资金融通最主要的途径。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行。金融相关比率可以就金融资产总量考察,也可就金融资产分类考察。表9 是世界银行国别研究报告公布的一些国家1988年金融资产中各类证券与当年GNP的比值。 表10是我国1993~1995年各类证券与当年GNP的比值。

表9 世界一些国家各类证券与GNP的比值 单位:%

国家 政府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

美国 53 17

49

日本 47 17

54

法国 20 59

韩国 6 88

巴西 24 2

24

印度 17 28

表10 我国1993~1995年各类证券与GNP的比值 单位:%

政府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

19935.36 2.100.57

19945.54 1.400.11

19956.27 0.580.04

对比表9和表10可以看出, 我国证券资产与国民经济的依存度远不如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发展中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还达不到他们80年代中期水平。

一方面经济建设资金短缺,迫使银行信贷规模不得不扩大,一方面,居民个人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存入银行,以求增值。这使得一方面为吸收居民存款,银行存款利率一直较高,一方面为减轻企业偿还负担,银行贷款利率一直较低。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量资金融通挤在银行这一条道上,无疑只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显然,为分散、降低银行风险必须要拓展其它融资渠道。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不仅要加强银行的监管,防范由于自身经营不当造成的风险,同时,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宏观角度,还应疏通融资渠道,不能仅依赖于间接融资,必须扩大直接融资。发展金融市场,规范金融市场,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分散和降低银行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关于我国银行风险的统计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