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及发展趋向调查研究论文

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及发展趋向调查研究

朱利峰

(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北京 100101)

摘要: 依据乡村手工艺品消费的调查问卷,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掌握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并探索未来发展趋向。通过田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式展开手工艺品消费及发展趋向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城乡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理念,围绕当代生活的客观需求,倡导传统手工艺与时尚生活美学的跨界融合,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资源服务于当代的城市文化生活和乡村经济发展,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善民生。

关键词: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再设计

随着复兴传统文化[1]以及乡村振兴战略[2]的提出,近年在城市集中出现了创意市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的文化现象,而城市周边乡村也迅速兴起了古村保护、寻觅乡愁的热潮,关于乡建、乡创的讨论日渐增多。然而,市集的拿来主义以及乡愁爱好者对乡村强硬的文化植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纪念品销售、乡村旅游、民宿、书店、咖啡,这些迅速崛起于都市和乡村中的新鲜事物趋于雷同。有一首打油诗能够形象地描绘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图景:“举国都是文化园,城市全搞文博会,乡镇齐上古镇游,四海之内皆民宿!”,由此折射出的问题是雷同如一的产业模式,沦为表演的非遗项目,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毫无特色的住宿体验。这些都是挖掘传统文化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那么,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有没有适合的路径,如何让城市甚至外国人用到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新产品,如何让乡村既保留美好传统又能享有创新带来的福利,这些都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为全面了解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情况,本研究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研究发现,新时代人们有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但手工艺消费品存在实用性不强、创新不足、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据此,本研究在传承方式、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传统手工艺曾经是农业社会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会热点,手工艺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通过调研,能够对手工艺品的消费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客观认识,以便对当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全方位的把握。调研问卷包括单选题、矩阵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几部分,共回收有效问卷1 498份,样本来源北京市占比36%,其余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1.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第一板块单选题反映的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36∶64,女性比男性对于手工艺品的关注度更高。年龄构成中填写问卷的有91.19%在18~50岁,青年人和中年人更愿意配合手工艺问卷的调查。受访者的学历层次比较综合,多数学历较高。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访谈还了解到,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手艺人的学历目前还相对偏低。近几年,年轻传承人和手工艺创业者开始增多,学历在逐渐提高。调查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多数工作稳定。在所有参与调研的受访者中,对乡村手工艺品消费毫无兴趣的不到1%,而超过80%的受访者都对手工艺品非常关注或者比较关注。

根据以上方案,对1 070篇报刊文本和500条微博文本进行分类和编码,将编码数据导入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主题和话语倾向的基本情况和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调查对象的认知体验

第二板块单选题是对乡村手工艺品消费的认知体验,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受访者的消费额相对平均,但在101~300元的消费占比最高,而1 000元以上和100元以下的消费也为数不少,介于300~1 000元的消费占比略低,说明这个档位的乡村手工艺品定位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对于乡村手工艺品的做工和质量,普遍认为目前手工艺品的质量一般,良莠不齐,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做工精良或粗制滥造。对具有中国传统或民族特色的乡村手工艺品的态度方面,只有3.81%的人表示无所谓或不喜欢,而表示喜欢并购买过的有51.00%,还有45.19%的人表示非常希望能体验到这类产品,表明对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愿望是占绝对多数的。对于乡村手工艺品的偏好,从技术手段角度来看,56.34%的人喜欢纯手工制作的产品,42.72%的人愿意接受手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做法,只有0.93%的人喜欢用现代技术仿手工艺的产品。从艺术风格数据来看,66.29%的人喜欢传统与时尚再设计相结合的乡村手工艺品,32.04%的人喜欢纯粹传统的制品,1.67%的人喜欢绝对时尚的手工制品。关于当前乡村手工艺的发展,受访者普遍认为传承应该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占受访总人数的58.48%;教育普及的呼声也较高,占比为21.90%;支持产业扶贫的人数占比为10.55%;而数据显示,与几年前刚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时不同,单纯地强调保护已明显不是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受访者中占比最低。

表2 调查对象对乡村手工艺品消费的认知体验

1.3 调查对象的综合评价

第三板块的矩阵单选题是对乡村手工艺品的材质、工艺、实用性、设计感、创新性、地域性、文化或宗教意义、纪念意义、收藏价值、品质保障、价格等方面特征的重要程度所做的综合比较,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受访者认为品质保障和设计感最为重要,材质、创新性、工艺类别和价格属性紧随其后,实用性、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也比较重要,地域性则显得最不重要。

表3 调查对象对乡村手工艺品的综合评价

1.4 调查对象的消费趋向

宏观来看,传统手工艺在建国以来一直都是纳入工业管理的范畴,但这种集约式、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规范所造成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文化性弱,缺乏创新意识;二是个性化严重不足;三是恶性竞争导致的粗制滥造现象极为严重[3]。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传统手工艺发展极不均衡。以北京“燕京八绝”为例,玉雕、景泰蓝、花丝镶嵌的生存状况相对较好,牙雕、京绣、宫毯、金漆镶嵌和雕漆工艺因为与现代日常生活脱节,已经接近无人传承,难以为继的境地[4]。北京工艺美术界所倡导的“京作”虽然依靠国际活动和赛事作为“国礼”保持着发展优势[5],但仍然是以延续宫廷技艺为主,创新略显不足,与大众的消费水平以及审美趣味还有相当的距离[6]。同时,乡村手工艺缺乏知名品牌和有影响力的产品。受限于创新方式,“萌”文化和Q版卡通形象占据整个文创市场的主流[7]。此外,乡村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建设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8],多数从业者都还是凭借着兴趣爱好或者为了维持生计在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投入和关注程度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步调尚未达成一致[9]

表4 调查对象对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趋向

1.5 调查对象的主观认知

综合上述问题,当前乡村手工艺品消费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表5 调查对象对传统乡村手工艺的主观理解

2.1.2 从业人数和创新能力制约乡村手工艺品消费的发展 文创产业开发无疑已经成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必经之路,人们都希望看到传统手工艺能够走进公众的生活;传承人、设计师、创业者也都在通过各自的努力,以创新设计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神内涵,坚持研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衍生品。但从业人数和创新能力是明显的制约因素,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流失仍然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问题,而从事手工艺产品研发的创业者中,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所在。

2 手工艺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向与建议

为了更深入掌握乡村手工艺品的市场状况,进一步设置了第四板块的多选题,以此来了解手工艺品的购买目的和渠道。由表4可知,受访者通常购买乡村手工艺品的目的最主要是收藏纪念,其次是新奇有趣、生活实用,也有部分是用来馈赠亲友。关于手工艺品类型的喜好,多数人喜欢挂件、摆件等装饰品,家居用品和民族服装服饰也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在乡村手工艺品的购买渠道中,手艺人(传承人)工作坊、文化市集以及手工艺品专卖店是最主要的消费途径,景区纪念品店不在人们的首选渠道之内,网络渠道占比最低。

采用20米水头自由流水加注橘红色食品红灌注孔A1,持续观测32小时,未见下游颜料出逸。再次加注48小时,亦未见颜料出逸。同样的水压加注孔UP2,换用墨蓝色食品红后28小时深孔泄洪洞渗水出现颜料出逸现象。

范存欣和王英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亚健康比例达61%以上,“容易疲劳”“眼睛疲劳”“睡眠不足”等亚健康出现率超过学生人数的70%,大学生亚健康问题令人堪忧[8-9]。

2.1 存在的问题

2.2.1 以消费促进乡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传承 乡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有传承人和作品是不够的,许多从业者都很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必须要有消费、有市场,这就需要强调“活态传承”的理念。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研究员[10]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活态传承”的真正内涵:“本真性继承前人技艺的同时,还应结合传承人自身体验加以丰富综合,创新创造地传下去。……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些项目适合于发展生产,制造产品,政府应积极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双赢”。原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也曾说过:“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经过多年的情怀纠结与商业浪潮的“摔打磕碰”,已经深谙这个道理,不再沉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表面的荣光,逐渐开始沉下心来,以匠人精神打磨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手工艺品,努力让手工艺融入生活消费之中,以消费市场为导向践行活态传承的理念。

第六板块的意见栏部分,共收到1 172条有效回答,受访者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他们普遍希望政府能够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民间手工艺组织的建设,倡导工匠精神,对乡村手工艺的传承人和创新者给予真正的帮助和扶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提供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认为教育普及是传承的重要渠道,大学、中学、小学和社区街道、农村都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培训,举办手工体验活动,培养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的必经之路,但应该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代的产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包装不能过度,价格定位不应与实际价值脱节,产品定位不能偏离市场轨道。也有些从业者表现出对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担忧,担心盲目开发伤害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版权保护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2.1.3 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扶助有待加强 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乡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调查数据以及建议中可以看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的扶持和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仍是民心所向,教育普及和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同时,一些来自民间的传承人和创业者积极投身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之中,在商业和公益的轨道上寻找各自的角色定位。

2.1.4 实用、美观、经济原则未能充分体现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人们普遍关心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化,更希望能购买到实用美观、价格合理的手工艺产品,而不仅仅是观赏品,但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手工艺品仍以观赏为主,实用性、设计感、经济性均未达到大众消费的需求。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不论是传承人还是创业者,都已经开始意识到实用、美观、经济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与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设计团队合作,开发出符合时尚审美需求的手工艺品。

2.2 发展趋向

第五板块的多选题主要观察人们对乡村手工艺的主观理解,调查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对于传统手工艺流失这一客观现象,多数人认为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是最主要原因,其他如生活所迫和生计方式改变、政府保护工作力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市场前景不好等原因都不容忽视。关于乡村手工艺品的市场定位,受访者倾向于突出实用性和设计感的轻奢制品,而对突出文化性和时尚性的高奢制品以及突出生活性的中低档制品呼声不高。对于当前乡村手工艺品市场的不足,受访者认为价格虚高、品质堪忧、缺乏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品牌缺失和实用性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活化途径,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传承人在前人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坚持创作有传统文化意义和民族符号的作品;也希望设计师运用再设计手法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转化为家家可备、人人可用的时尚生活用品。

2.1.1 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尚未搭上网络营销的顺风车 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方式中,网络消费占比最低。而如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从每年超过50%的增长规模来看,网络消费在传统手工艺市场的缺席,表明手工艺产品更强调细节和品质,或者消费者更愿意通过现场的体验形成消费而非看得见摸不着的网络。

2.2.2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理念挖掘特色文化设计服务是拉动消费、刺激市场的有效手段。中国乡村手工艺中对传统技艺和老式纹样的直接套用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各类手工艺项目纷纷挖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理念,引入再设计团队和再设计方法,为特色手工艺量身定制传承创新策略,以设计创新的专业力量帮扶手艺人进行在地制造,使特色传统手工艺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片。北京地区的北京绢人、京扇子、密云三烧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也为周边乡村的产业振兴探索出了一条致富脱贫的通路。

2.2.3 城乡融合跨界共赢 国际化大都市创新创业人才集中,适于向乡村输送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贡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妈妈制造火焰计划专项基金”,通过建立“妈妈制造”手工艺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民族地区的妈妈们就地创业,改变“输血式”的扶贫,帮助手艺人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劳动获得尊严和稳定的收入,从而有效缓解了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发起的的“中国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带动了数以万计的来自都市心系乡村的创客投身于乡村的扶贫攻坚;阿里巴巴集团借助其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启动“匠仓”项目,开展乡村文化节,向全国展示乡村特色文化,促进特色农产品、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唯品会的“唯爱工坊”与乡村手艺人合作开发手工艺消费产品,以销售利润反哺手艺人,展现了商业平台的公益担当;著名音乐人朱哲琴跨界开创“看见造物”品牌,为传统手工艺搭建定制平台,用公众人物的强大号召力推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支持民族手工艺的传承。这些城乡融合、跨界携手的商业大联合成为手工艺品走出乡村的重要媒介,为更广泛的城乡共赢奠定了实践基础。

村部作为农村基层的核心枢纽,理应人来人往、人气满满。可现实是,即使拥有这么好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资源,村部人气依然低迷,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村干部观念落后,还停留在“关门服务、闭门管理”的模式。结果就出现了一边是村部供给“真货实料”,一边是村民需求“与时俱进”,两者不能有效衔接起来,村部“看上去很美”,村民不“买账”,村部的服务民生、联系民情、凝聚民心的功能大打折扣。

3 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升级的策略性建议

综合问卷调查和对问题与趋向的分析,调查人员对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升级提出如下策略性建议:①结合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动态,政府层面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文化宣传力度,搭建跨界融合的服务平台。②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深化改革教育模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从业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匠人精神,提升手工艺品品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③艺术设计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理念和方法助推产品的创新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④手工艺传承人和从业者需要合理定位,树立品牌意识,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价格回归市场轨道。⑤围绕当代生活的客观需求,手工艺产品设计与生产要加强与时尚生活美学和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⑥手工艺创新的基本方向是让产品进入生活,在生活中活化,通过在地制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传承、再设计开发。

希望乡村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客的创新再设计能够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新的面貌和综合消费渠道,在地制造能够给乡村劳动者带来切实的福利,彼此的融合能够促进文化产业设计与制造品质的升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复兴。传统手工艺品消费的出路不是复制传统、再现精品,而是要以活态流变的创新理念,紧跟时尚热点,持续创新,回归本质,关注生活,不断优化,跨界融合,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乡村手工艺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根据目前的行业要求,提供给咨询单位的图纸、文件,以纸质版为准。因此,咨询单位每天会接收到大量的纸质图文,需要专人进行登记管理。图文室有一套图文台账,各专业(如隧道、桥梁专业)会另建一套台账,驻外工作部还会再建一套台账。因此,存在大量的数据重复和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参考文献:

[1]张绍元,李晓慧.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申文广.当代北京工艺美术现状解析[A].2016工艺美术青年论坛暨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2016.184.

[4] 陈小川.突破传统文化发展困局[J].中国新时代,2013(11):6.

[5] 徐 键.当代中国“国礼”中的政治传播及文化输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7):165-167.

[6] 华觉明.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之路[J].上海工艺美术,2013(4):18-19.

[7] 王采莲,李 婷,周丽娜.基于“萌”文化现象的创意文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4(10):50-54.

[8]赵雄贵.手工艺培训“元素模式”之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2.

[9]刘 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2013(17):5-6.

[10]王文章.非遗保护传承不能丧失自我品格[N].湘声报,2016-10-14(A3 版).

Research on the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handicrafts

ZHU Li-feng
(Art School,China Women’s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A study of Beijing handicraft consumption was carried out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the present age on the basis of data analysis.Through 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nalysis,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andicrafts was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the concept of re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was put forward.Around the objective needs of contemporary life, the cross-boundary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fashion life aesthetics was advocated.The creative resources of handicraft can serve the upgrading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so that the fol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serve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ultural lif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redesign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114(2019)19-0089-05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1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朱利峰.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及发展趋向调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89-93.

收稿日期: 2019-02-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760062);中华女子学院重大课题(KG2012-01001)

作者简介: 朱利峰(1973-),男,河北承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电话)15711087156(电子信箱)zhulifeng@126.com。

标签:;  ;  ;  ;  ;  ;  

乡村手工艺品消费及发展趋向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