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海南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及相应的政策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效果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实际增长率调整增长,在这一背景下,海南经济也得以较快发展,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2.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为海南经济起飞和科技进步以及市场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作为全国经济的一部分,海南经济运行也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且起落幅度较大,呈现出独特的运行特点。
一、改革以来海南经济波动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与全国经济运行周期相比,改革20年来海南除1983年经济突然大幅度下滑且逆全国性上升周期外,整个经济运行所经历的几番大起大落以及近两年来出现的萧条或衰退特点,均与全国经济周期类似。但是,海南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与全国性经济周期不同的特征:一是经济波动的幅度较大,且高于全国波动水平。如第一周期和第三周期的扩张阶段谷底年份与峰顶年份经济增长率的波幅,1980~1983年为15.1百分点,1989~1992年为34.5个百分点(为便于比较分析,海南1983年的大幅下滑情况忽略不计),分别高于全国同一周期同类指标的5.1和25个百分点;而收缩阶段经济增长率的波幅,1984~1986年为-8.2个百分点,1992~1995年为-35.9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同一周期同类指标2.2和28.5个百分点。二是尽管海南经济每一周期的时间长度与全国的一样,即平均为5年左右,但经济收缩和扩张的时间要早一年以上。如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海南经济从1987年开始下滑,1989年到谷底,1990年复苏上升,至1992年扩张到顶峰。而全国1988年才开始收缩下滑,至1990年到谷底,1991年反弹上升,1993年上升到峰顶。此外,在第四周期中,海南经济经历了1993~1995年3年的急挫下滑后,1996年开始慢慢回升,而全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1993年国家实行“软着陆”相关政策后,尽管GDP增长率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却逐步下降,据有关专家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7.9个百分点,从经济整体增长势头看,年底有望止跌回升。三是就全国前3个经济周期来讲,每当经济调整发展时,都伴随着高的通货膨胀,海南情况更是如此。如1987年和1992年两个年份经济高速增长期,海南通货膨胀率也高达27.8%和23.9%,远远高于全国18.5%和13.3%的通胀率水平。可见,海南经济调整发展中所包含的泡沫成分是很大的。
二、海南三次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第一周期:改革开放后,海南经济第一次出现快速增长现象是在1981~1982年,但是1983年海南GDP增长突然减缓,仅为5.8%,低于全国GDP实际增长率10.2%的水平。1983年经济增长率急挫的主要原因是经历前两年的高涨后,海南经济起飞所必需的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开拓能力等瓶颈因素制约造成的。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初期,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那么,海南经济第一次出现快速增长的推动力是什么呢?从海南统计年鉴有关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据资料统计,1981~1982年,海南第一产业分别以18%和25%的速度增长。众所周知,海南是农业大省,其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农业)占绝大部分。因此,当时海南经济发展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的状况。1979年年底,海南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发展农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注入了活力,特别是1982~1983年海南率先对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价格放开,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第二,得益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南地方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大发展。1980年,海南全岛工业企业总数为1215户,比1975年增加171户,而到1982年中小型工业企业总数已达1589户,比1980年多374户,增长30%。这些中小型工业企业涉及业务多、行业范围广,如涉及建筑、交通运输、仓储、贸易、餐饮、批发零售业等,这些企业的产值于1982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第三,得益于中央对海南的政策支持。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会议决定,针对海南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突出的经济优势,必须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这样,海南开始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注意,国内外投资者投资海南的欲望逐渐增强。
这一周期,海南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因为经济较快发展而上升,相反,从1980~1983年起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到1984年通胀率低于零,为-0.7%,个中原因与国家1979年实行“拔改贷”政策以及海南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空白不无关系,即海南能得到的银行贷款资金非常少,尽管外资当时已开始流入海南,但是1981~1982年两年,海南实际利用的外资仅为192万美元,海南通货紧缩在所难免。
第二周期:海南第二次出现经济热潮是在1987~1988年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3%和10.3%,与全国GDP增长率水平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海南通货膨胀率却较高,旦增幅较大。据资料统计显示,1986年通货膨胀率为3.8%,但1987和1988年已增至9.4%和27.8%,远远高于全国通货膨胀率水平。其高通胀的主要原因是:海南建省的一、二年,即1986~1987年,中央将在海南设立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已逐渐明朗,这极大地刺激了海南经济,投资需求迅速扩张。据统计,自1983年到1987年6月底,海南岛共拥有218家与全国18个省市、15个中央部门、9所大专院校内联的企业,其中189家是在1986~1987年6月底期间成立的;两年多时间,海南投资总额中人民币46371.7万元,美元1720.5万元(其中祖国大陆投资为11968.3万元人民币和898.5万美元)。同时,外资流入海南也在加速,1986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达3037万美元,比1983年的192万美元增长了14.8倍。1988年外商直接投资已突破1亿美元大关。
此外,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湖南省的决议》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央决策者们拟在海南建立更为自由灵活的经济体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制度创新。同时,建省初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才迁徙壮举——“十万人才过海峡”。人才、技术、资金的大量流入,以及拓荒者的高涨情怀,兴起了海南大开发的经济热潮。当时,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过度需求不可避免地拉动海南消费品物价迅速上涨。
第三周期:海南第三次经济热潮。海南第三次经济热潮出现在1991~1993年,这三年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14.9%、40.2%和20.9%,海南国内生产总值也于1991年开始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海南省内兴起了设立“开发区”和房地产投资热潮。这一期间,海南每个市县都有两到三个开发区。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开发经营的需要,各地均敞开门户,让投资者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经营特点和经营方式的开发模式,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支持。如投资者只要带来项目,地方政府将在土地、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增长率较高,如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6亿元,1992年为87.1亿元,增长91.6%,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此外,1990年海南开始出现房地产投资现象且发展迅速,据统计,1990年海南房地产投资仅为413830万元,1991年为108645万元,1992年达到302192万元,1993年为573317万元,增长势头很猛。
(二)1990~1993年,海南股份制度改革引发的股票发行和股份公司设立高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显示,这期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共89家,募集建设金198亿元。当时,海南除5家业绩较好的公司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外,大部分股份公司股票主要在海南证券自动报价交易中心流通。海南股票市场的火爆极大地刺激着海南经济发展。伴随着这一现象,通货膨胀率也迅速大幅上升,从1990年的3.1%和1991年的8.7%迅速上升到1992年的23.9%,并延续到1993年的21.6%。海南房地产过度开发投资和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使得海南经济泡沫变大。
(三)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全国兴起了市场化改革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海南经济进一步高速启动,造成了空前的投资热潮和巨大的通胀压力。自1993年以来,中央为整顿金融秩序而实行信贷收缩政策,即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例如《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在银行贷款规则约束下,海南企业特别是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可得到的贷款甚少,大部分企业经营严重陷入困境,利润下降,亏损企业增多,偿贷压力加大,据1999年底统计,海南15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亏损公司103家,亏损面为60%。而就海南23家上市公司来讲,今年中报披露共有9家亏损,占39%,亏损率为全国最高,被中国证监会列为高风险地区。由于海南企业业绩不好,就业量也直接受到影响。这样,海南的一般价格水平也随之下降。
此外,中央三番五令严禁地方政府搞盲目的开发区建设以及低效率的重复投资,这一政策的后果是,海南许多新增投资建设项目中途搁置,大量资金沉淀,银行坏帐增多,由此引发了破坏信用链条的连锁反应,通货紧缩随之出现。1997年海南通货膨胀率出现负数,为-0.7%。1998~1999年连续两年又出现负增长。海南经济到目前出现的萧条状况是很严重的。据有关专家前不久对海南129家上市及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情况反映,这些公司目前共有64亿元资金沉淀套车在房地产项目上,且绝大部分是“半拉子”工程,而就全省来讲,资金沉淀套牢规模近500多亿元,其产权及债务涉及全国29个省市,大部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如此庞大的资产存量如何盘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001年,由于中央实行扩张的财务货币政策,海南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据海南统计局对海南2000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6%,通货膨胀率为1.8%。从海南近期的发展势头看,经济复苏似乎是可能的。
三、海南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考
(一)加大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海南相对优势产业
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单纯的产业问题,即哪些是朝阳产业哪些是夕阳产业的问题,而是经济体制问题,即经济体制必须要充满活力,产业组织更具有竞争力。当前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一省”是指新兴工业省,“两地”是指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热带高效农业、滨海旅游度假确是海南相对的优势,且该两项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较好,对海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但是,新兴工业省的提出却未必切合海南实际,甚至有专家大担提出把海南建成信息“智能岛”,这似乎更不可能。原因是海南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群体,也缺乏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大专院校和研究所。据前不久海南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局和省股份办联合调查结果表明,海南70多家被科技厅认定的所谓高新技术企业中,没有几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通过国家科技部和中科院“双高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廖廖无几。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所谓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众所周知,由于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大、风险高,因此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而海南省政府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支出比重很小,如1999年,海南政府对科技活动费用支出为3514万元,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56%,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费用的支出仅为874万元,占6.3%。不仅如此,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来源还很不稳定。所以要兴建新兴工业大省,谈何容易。可行的办法是,必须针对海南的优势产业,集中技术和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海南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二)鼓励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据资料统计表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成倍、成几十倍的高速增长。截止2000年上半年,全省累计个体工商户12.2万户,从业人员22.8万人,分别是建省初期的4.63倍、2.12倍;中小型私营企业更是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到1.8万户,从业人员12.1万人,分别是建省初期的48倍和26倍,外商投资企业是6993户,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66.3亿美元。
海南应鼓励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海南经济整体效益。
(三)充分利用海南省人大所拥有的立法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扶持海南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切实保护非公产权
当前,民间投资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对非公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不健全,也就是说,资产所有者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维护自己财产的交易成本高。海南省人大可充分利用其立法权,制定出相当明确有效的维护私有产权的法律条款,这样,私有投资者在海南就可全力以赴地投资做事业,而不是象今天那样,一旦事业做大了就往外转移资产或投资。从长远看,这条路必走无疑,海南在全国可先行一步。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海南银行论文; 海南房地产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