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参与”与“多元化”--我的分层作业策略_分层教学论文

“高参与”与“多元化”--我的分层作业策略_分层教学论文

“高参与”与“多形式”——我的分层作业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方略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学期,我担任了A、B两个层次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A层次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很好,口语表达能力强,自信并善于表现自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整体英语综合能力比较强。而B层次班级,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怕开口,更愿意做忠实的“听众”。为了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课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后作业的布置便显得尤为重要。一开始,考虑到班级层次之间的差异,我有意识地给两个班级布置不同难度的家庭作业,而每个班级内部作业则相对统一。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主要是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的B层次班级中):统一的课后作业布置不仅没有达到相应的对课堂教学诊断、巩固的目的,反而成为了教学负担——“优等生”“提不高”,“中等生”“原地跑”,“学困生”却又“吃不了”——制约了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这促使我对作业布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统一的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惰性使然,我最初布置作业时总是机械地照搬学校自编的“导学手册”或其他一些配套的教辅资料里的习题。诚然,这些教辅资料具备一定的利用价值,但它们大多强调死记硬背,形式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倦怠,失去做作业的兴趣。

(二)缺少层次

在接受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特征不同,基础不一致,理解接受能力、自制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在一节课上完后,其听课效率也有不同。统一的家庭作业无法体现个性化和选择性,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对于能力、水平层次较高的“优等生”而言难度太小,思想上产生懈怠;“学困生”则感觉作业太多或难度太大,产生畏难情绪。而结果便往往是“好生不好、差生更差”。

(三)讲解难以到位

对于统一的英语作业的讲解,如果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机械地重复简单的语言点,可能导致部分“优等生”心不在焉;如果从“优等生”的角度出发,起点过高,则会导致“学困生”产生更大的畏难情绪——不仅费时费力,讲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英语作业的分层布置

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差异使得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参差不齐;同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往往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层次需求。因此,对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课外作业的分层要求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分层作业办法是:“高参与”和“多形式”。

(一)非书面作业的分层布置

英语非书面作业主要是从听、说和读三个方面布置。在学完一篇课文或对话后,我这样布置分层口头作业: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流利朗读所学内容或背诵文中的部分重要句型、短语;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根据文章的难易,建议他们背诵其中的几个重要段落或全文;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能熟练背诵所学课文或对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改编或自编对话进行口头操练。比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第二单元阅读课课文,主要以英国的小姑娘Nancy和美国男孩John的口吻分别介绍各自学校不同的校园生活,我给基础各异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口头作业:(1)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听磁带并跟读课文,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了解文章大意,能够背诵文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型。(2)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整或分角色背诵Nancy和John的对话,在背诵过程中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学校生活。(3)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他们熟练地背诵全文,然后两三人为一组,合作将文本改写成话本剧(我适当提示:某人将去国外求学,他对国外中学生活充满了好奇,请你将课本内容改编成对话形式,以Nancy或John的身份回答他的问题)。

此外,学唱英文歌曲、模仿英文录音、听英文资料、看英文电影等,也都是很好的非书面作业。在布置此类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可选择性,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完成作业。这种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的作业,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参与度自然就高,学习成效也明显提升。

(二)书面作业的分层布置

1.要注意练习、拓展、创造相结合

作业类型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练习、拓展、创造,是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

练习类作业往往以复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技能为目的,如生词、短语、句型的抄写。但抄写一定要讲究方法,我通常采用书法比赛的形式,或让学生选择抄写的内容(如不会的单词)和次数(第一遍要写得对;第二遍要写得好;第三遍要既快又好,最好能记住;如果记不住,那还有必要抄写第四遍)。此类作业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拓展类作业旨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布置的拓展性作业是:“请运用本课时中所学的描述人物品质特征的词汇,如clever,humorous,honest,polite,helpful…来描述你的一个好朋友并说明你们能成为好友的原因。”此类作业适合有一定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

创造类作业即交给学生一个主题,对作业的形式、具体内容则不作任何刻板规定,由学生根据内在要求、个性特点或小组共性等自主确定。比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布置的创造类作业是:“请以‘What qualities are important in good friends?’为题,两人一组编写对话,谈谈自己对朋友这一概念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此类作业适合那些英语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

2.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学业诊断信息,为下一步教学活动提供改进依据和思考——此类作业可以设为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做;以体现知识技能的转化、知识相互关联的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此类作业可以让部分“中等生”选做;而一些体现知识优化、具有一定思维坡度的作业,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此类作业可以让少数“优等生”选做。

比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7B第一单元Task要求学生根据范文写一篇介绍自己理想中家园的文章,我布置了这样的“弹性”作业:(1)必做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按照下面的中文提示写一篇80字左右的作文:“我的理想家园是在山脚下有一栋两层的楼房。房子旁边有一个花园。房子第一层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和一个会客室,我可以跟朋友在里面聊天,看电视;房子第二层有三个卧室,卧室有个很大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窗外的花园。”(2)选做题。①要求学生熟读课文“Simon's dream home”,整理出课文中对写作有帮助的词组、句子,可以借鉴文章中现成句子来完成自己的作文。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描述一下自己的理想家园,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最后给作文配上插图。

分层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遵循“教师推荐、学生选择”的原则,给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不断往更高的作业层次迈进。

三、英语分层作业如何评价

面对分层作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教师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作业该如何批改、如何评价?我认为,不同层次的作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和反馈方式。具体做法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作业评价。比如,非书面作业中的单词朗读和背诵,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开始时可以让“优等生”协助老师检查,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我检查);表演类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动手制作类的作业,可以择取其中的一部分粘贴在教室内外的墙上,让学生做评委进行打分。这样做,不仅仅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让学生参与作业自评或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监控。

事实上,对于分层作业,我们切不可机械理解“分层”的含义。“分层”不意味着抛弃“统一”,更不等于抛弃底线要求。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在无监督的情况下很难长期保持;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出于惰性会选择做简单的作业,少数学生则会好高骛远而轻视基础作业,盲目地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作业。这种无序的状况,难以达到分层作业的初衷。教师应正面引导,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

需要提醒的是,分层作业不仅要有文本性作业,还要有跳出学科本位、连接生活的综合性作业,也就是说,英语作业的基点是文本,既要有课内延续,又不缺课外提升。如此,才能把课堂教学与个性化作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能让学生“高参与”,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标签:;  ;  

“高参与”与“多元化”--我的分层作业策略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