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 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的良好途径——介绍一种全新的“课外笔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论文,途径论文,兴趣论文,能力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参考
我从事市重点中学初中数学、外语特长班的语文教学整整五个年头了,首届特长班的学生现在已上高二,眼下所教的初二特长班,是实验中学第四届特长班,即我的第二期实验班。五年来,我采取了“以写促读”的教学举措,通过课余的习作活动,促进了小课堂的语文教学,本届特长班同学一年半的习作量,人均已达十五万字,多者至二十万字。五年来,我所教的特长班学生在全国、省、市、区三十余种报刊上发表了三百多篇习作,先后为十一名同学出版了十二本个人习作专集(有的出了二本)。
五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写课外笔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
我指导学生所写的“课外笔记”,不同于非实验班同学写的“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课外练笔”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刊物”式的笔记,一种面貌全新的“课外笔记”。同学们的课外笔记都有一个“刊名”,如“霞光”、“小溪”、“海风”、“新月”、“启明星”、“丑小鸭”等。笔记中所设的栏目丰富多彩,有“社会广角”、“校园热线”、“人生启迪”、“书海漫游”、“幻想天地”、“创作乐园”、“艺术鉴赏”、“警世真言”、“开心课”、“B超”,等等。不少同学还有“卷首寄语”、“刊末赠言”以及要求同学参与的“读者信箱”,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确实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刊物式的课外笔记,从设计绘画到撰文书写都由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他们既是“记者”又是“编辑”,干起来颇有兴致。每周一期,每期二、三千字,一学期三、四万字,一本写罢又增一本;一本比一本厚,一期比一期精彩。
我之所以从抓学生写课外笔记入手,是因为这项举措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抓好了就能“旗开得胜”。
首先,写一种新型的课外笔记,具有一种刺激和一种非同寻常的新鲜感,容易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开始时,我规定了四项内容:(一)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二)每周写一篇由我命题的小作文;(三)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放胆文”,选材、题目及体裁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即写什么都行,欢迎写新鲜的感受;(四)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后来,同学在这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笔记逐渐向“刊物”的样式发展。
第一项摘抄格言、警句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寻求生活的指南,以鞭策自我,塑造自我。
第二项由我命题,旨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是最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的地方。我命题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心态,寻觅生活的热点,捕捉闪光的灵感,力求每次命题,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写头,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如“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特长”、“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我所设计的贺年卡”、“假如我当班长”、“我心中的语文课”、“给你喜欢的产品做一则广告”、“写一封信向你所在小学的同学介绍你的学习经验”等等。一些命题事先考虑已定,有的则需要及时捕捉,即兴发挥。一次,班级同学去天塔湖畔踏青,我让一名同学为大家拍了一卷彩照,冲洗结果是“白版”。第二天语文课上,面对同学们急于要看到彩照的情势,我亮出了那卷“白版”,顿时,全班哗然。说“拿错了”者有之,说“胶卷质量太差”者有之,说“照相者马大哈”者有之,说“白白浪费感情”者有之……当时,我即兴发挥,以“从白版想到的”为题,让同学们就“白版”一事各抒己见,体裁自便。一周后,课外笔记交上来,果然各种见解都有,习作体裁也各不相同:有剖析假冒伪劣产品的思想评论;有歌颂情义无价的抒情散文;有阐释人生哲理的诗歌;还有更为精彩的小说,以“白版”真假去向,虚构了一个学雷锋的故事。
学生喜欢写“周刊”式的课外笔记,除了它的鲜活性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它的文学性。青少年最喜欢文学作品,小说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散文那深邃的意境、隽秀的语言;诗歌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韵律,这一切都对同学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课外笔记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作才能。在这块天地里,同学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体悟,通过自己喜爱的体裁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他们为自己写出的第一首小诗、第一篇散文或小说而欣喜若狂。有个同学为《编辑部的故事》续写了八集,其中有的构思相当不错,当我在班上宣读后,班级多人立即掀起了续写《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潮。同学们为了写好课外笔记,主动地去涉猎文学名著,浏览文学刊物,积极投入创作活动。那种不可扼抑的激情是我始料不及的。不少同学写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不是几集而是十几集,有的写到四十集还没有结束。
同学们喜欢写周刊式的课外笔记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实用性。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和进取心。他们非常愿意发表自己对人生的见解或提出自己对人生的疑惑。许多精彩的生活随笔并不产生于课堂上的大作文,一些闪光的东西在同学们的“周刊”中随处可见。写课外笔记又是一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有益活动。朱自清先生称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同学们在自己的“刊物”上精心设计栏目、绘制插图,以及工整地书写都是一种美的创造。同学们每本课外笔记的扉页上几乎都有我题写的小诗,一些针对学生的个性勉励他们积极进取的小诗。开始是要求老师题,后来发展到同学们之间互相题诗、赠言。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质朴、纯洁的美好祝愿和希冀,那些蕴含人生哲理激励人们健康向上的格言警句,无不像春风细雨在默默地净化着孩子们的心灵。同时,坚持写课外笔记,还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满自信、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许多同学不仅平时写,假期仍笔耕不辍,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喜欢写“周刊”式的课外笔记的第四个原因是它的实践性。当他们在精心设计一场新年联欢会的时候,当他们在撰写竞选班长演说词的时候,当他们在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小说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练习写作、进行创作,而是在认真的投入角色,在习作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学们懂得,他们参与的活动越多,他们的笔记就越丰富,他们写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就越能得到提高。为了增强环保意识,我组织同学们参加了市环保局主办的“中学生环境保护征文”活动。通过社会调查,观看录相,阅读有关资料,同学们视野开阔了;由于感受深,认识高,因而写出的文章也就有相当的水平,不少同学的征文获了奖。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环境保护意识,也扩大了同学们的写作题材,许多同学的课外笔记都增加了有关环保的内容,有的还特设了“环保”专栏。总之,组织学生参加与写作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效应是激发了同学们创作热情,扩大了写作的题材和视野,打开了写作的思路,丰富了写作的内容,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课外笔记的实践性,还包含着阅读的实践,实际上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实践。课外笔记的第四项内容即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就是促使学生去读书,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议论能力。许多同学在这项内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文学鉴赏”、“佳作赏析”之类的栏目,学着去欣赏评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正如种地一样,需要辛勤的耕耘,需要汗水的浇灌。“周刊”式的课外笔记就是一方沃土,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有丰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