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工业区位论是德国人韦伯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中阐述的有关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工业发展因素的工业区位思想系统化理论,该理论奠定了近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显然,韦伯工业区位论并不包含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之中,不是以往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然而,就当前工业区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适当添加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所要求的工业区位理论知识。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教学的内容,必须考虑增添的内容是否适应于学生学习、是否贴合当前教材、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知识发展,这些都是将韦伯工业区位论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对现行的地理教学进行再开发,才能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应性研究
1.贴合教材的理论体系。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中,教材从工业的区位因素入手,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产生的影响,向学生阐述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新旧工业的分布差异,从而达成“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的课标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标准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和心理承受水平设计的,适应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研究韦伯工业区位论是否适宜于代入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先考虑是否与教材和课标相契合。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三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是从工业区域形成、发展、集聚的过程进行分析、阐述、说明的,这样的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过程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是极其吻合的,也是满足于课程标准要求的。适度将其导入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是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水平的,并不会产生强烈的发差,所以说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贴合当前地理教材的,是便于组织教学的。
2.指导学习的探究方法。
高中地理教材直接以工业区位因素入手,来研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我认为其中缺乏指引学生探究问题所必需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之所以将韦伯工业区位论引入该部分的教学中,是因为其包含的一整套工业区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在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中,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运输、劳动力和集聚程度影响:
(1)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2)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3)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在现实的教学中,韦伯工业区位论不但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还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法,将上面三条法则进行简化并传授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优化设计
虽然韦伯工业区位论能够很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中工业区域的内容,当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避免其自身的局限性。一切以学生的认知和学习为前提,不能过分地代入其中,反而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使用的前提。
韦伯理论的前提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首先,分析对象是处在一个地质、地形、气候、工人技艺都相同的国家或区域。其次,需要已知原料、燃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和消费地的规模。最后是劳动力和运输函数不变。但是由于学生生活中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在学生学习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时应当首先强调使用的前提,不然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不解。
2.适当简化的教学内容。
韦伯的理论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将其引入高中地理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程要求的知识。过多过难的部分知识不适宜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水平,所以不能通篇传授,而应当取其精髓。
3.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所以将韦伯的理论融入到案例或是活动的教学形式中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便于学生领会和拓展。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再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充分利用各种理论资源,将其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拓宽视野、发展教学所必须的。韦伯工业区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它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只有不断发展这种对地理教学深入的研究,才能建立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系。
论文作者:胡小青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韦伯论文; 区位论文; 工业区位论论文; 工业论文; 学生论文; 运费论文; 理论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