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邱水平
【摘要】 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高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这门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开好办活,讲得理直气壮、深入浅出,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 立德树人 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根本问题,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基础性和系统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定盘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灵魂”是“德性”的精华,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必定是“有灵魂”的人。“立德”的关键在于“铸魂”,“铸什么魂”决定着“立什么德”,“铸魂育人”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北京大学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017年春季学期开设了两个思政课试验班,重点讲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理论”“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017年秋季学期,承办市级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党校和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防等多方面深入解读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2018年春季学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专题讲授、分组研讨、实践研习、论文撰写等形式,让新思想入脑入心,铸就“政治灵魂”,补足“精神之钙”,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其次,思政课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主心骨”。在北大,思政课的分量很重,本科生有4门必修加1门实践,总共16个学分,占到了总学分的十分之一以上,是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一方面,要把教学标准提得更高。加强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思辨性,打造能让学生信服的“金课”。思政课的学习应该是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不是背背教材、抄抄笔记就能得高分。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思政课既要有透彻的学理分析、思想解读、理论阐释,又要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学生喜闻乐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道理学深学透,感受到真理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夯得更实。真正做到“少而精、简而明、通而实”,突出思政课的高阶性和前沿性。目前,思政课的内容非常多,一堂课讲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知识点“满堂灌”,不可能讲深讲透。北大思政课改革强调“专题化”,一堂课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内容少一些,但精准、凝练,有利于学生学深悟透。2014年,北大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大讲堂,围绕12个关键词,邀请名家结合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议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ifferent serum fibrosis marker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s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s.
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高,食品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口味和营养,更要求其具有功能性,因此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成为一大趋势[1]。黄精为百合科植物黄精、滇黄精或多花黄精的根茎,功效良多,被列为上品的滋补药,具有补气益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2],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药食两用的中药,也被广泛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制作中。现代研究表明,黄精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和抗菌等作用[3]。
最后,思政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政治课,更是一门对人的品行、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理论素养实施全方位培养的课程。一方面,要加强一体化建设。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乃至思想发育都呈现出“早熟”倾向,中小学阶段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拔节孕穗期”,而大学阶段更多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升华期”。因此,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对学生影响尤为关键。要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形成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上的衔接,建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促进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通过设置包括中国政治和法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等在内的一系列课程,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只有回答了为什么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不断绝而且能够实现“旧邦新命”,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两个问题,才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一是因事而化,把握思政课的规律性。北京大学思政课形成了课比天大、学生为本、重在育人、内容为王、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一方面,因课制宜,变“漫灌”为“滴灌”。各门课程的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各具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文献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史料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成长沙龙”和“辩论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等,我们都坚持多年,有的已经成为课程品牌。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结合。面向元培学院、法学院、哲学系等院系的特殊需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教师开设针对性、专业性更强的思政课。对于有热情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学生,高校党委要加强引导,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让这些青年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二是因时而进,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网络社会化、信息多元化、思潮多样化所带来的新生态、新情境,使学生在更加开放、多元、宏观的视野中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人类的命运。思政课教学必须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其一,要突出前沿性。把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2015年以来,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推行“班级授课”与“规模讲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举办了15次形势政策报告会,紧紧围绕“新时代”主题,邀请理论素养高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就学生关心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等领域问题作报告,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其二,要注重批判性。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找准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廓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正误,作出理性选择。比如,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看待当代的剥削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辨析、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集体主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一定要讲透彻、讲清楚。其三,要增强实践性。北京大学大多数思政课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多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增长见识和才干,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不是狭隘地、片面地去看待某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发展的五大逻辑:从一般需求到更高需要的读者逻辑;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逻辑;从独体建设到共建共享的发展逻辑;从传统品牌到网络品牌的创新逻辑;从城域服务到面向世界的时代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北京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读文献、强实践、问题式和研究式教学发掘属于北大特色而又具有针对性、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开好思政课是办好大学的试金石。能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发挥北京大学综合优势,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是因势而新,彰显思政课的鲜活性。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一方面,要坚持互动式教学模式。思政课内容丰富、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价值导向性强,授课教师讲授的自由发挥性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性之间如何有效衔接,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难题。北京大学实施集体备课和名师引导,开展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的教学组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坚持课堂互动与户外实践相结合、传统授业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探索信息化教学路径。新时代大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程质量创造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权威地位提出挑战。要因势利导,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特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北大最近推出了《思政理论热点面对面》,第一季共 18 集,每集 20 分钟,针对学生最关心的思政理论热点问题,让学生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打造思政网红,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效果很好。
一要发挥北京大学最早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加强思政课的深度。早在1918年,李大钊、高一涵等就在北大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客士主义研究会”,并于1920年率先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北大的思政课秉承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又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科研促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思政课办出特色,一方面,要增加历史厚度,注重形成教学传统和特色。近年来,北大开设了独有的思政选修课“李大钊思想专题”和“北京大学校史专题”,促进学生传承北大先哲的精神,增强爱校荣校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强度,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复合型人才。2017年,北大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目”(大钊班),采用导师制,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北大还将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学生,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重点培养。
二要发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实力突出的学科优势,拓展思政课的广度。北大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办出高质量的思政课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教育和传播。1997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由12名专家教授分专题主讲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进入新时代,北大启动“马藏”工程、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努力形成世界一流、中国风格的北大学派,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研究、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也要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北大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有机融合,众多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自觉加入思政课教师行列。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要把其他课程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系统化、整合化,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的功能,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三要发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人才优势,提高思政课的热度。199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以马院和习研院为平台,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他们在马言马、在马信马,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在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方面作出理论贡献;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共同聚焦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起点、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能力、水平,更需要信念、智慧、经验,他们既是专家,又是通才,既是引路人,更是铸魂者,必须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能力卓越。高校党委要严格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努力建设好、服务好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科学而又具体的、创新的方法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唯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不断与时俱进,研析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改进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下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