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研究

邓敏[1]2001年在《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的负债在我国似乎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越来越趋向于非债权融资。难道债权融资真是一无是处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真的越低越好吗?债权融资只是迫不得已无法进行股权融资时才会采取的办法吗?本文从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融资模式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对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出在我国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债权融资更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分析出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及其充分发挥企业债权融资积极作用的举措。 1、从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上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结构的体现和反映,企业融资结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和依据,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更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更少的道德风险,企业合理的外源融资顺序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2、从融资模式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上来看,融资模式影响融资结构,融资模式对融资结构的决定和影响最终会反射到治理结构上,我国国有企业应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适当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着重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这一格局有利于企业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改善。 3、从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来看,单纯研究资产负债率高低没有意义,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体现在融资结构上)涉及到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充分发挥债权融资的治理作用,在目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使国有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4、从我国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债权融资形成的制度背景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产权约束软化。 5、在我国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债权融资的积极作用,必须进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塑银企关系、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建立偿债保障机制。

刘彤[2]2005年在《基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侧重于从宏观层面探讨各国市场体系条件、法律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模式选择的不同影响,从微观层面探讨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融资结构内在关联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认为,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就需要强调企业融资结构对目标治理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寻求与融资结构相匹配的公司治理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从企业融资结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制企业的简称)目标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并根据利益相关者适当参与公司治理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加强债权治理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积极意义及其现实途径。 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表现出“大股东权力超强和内部人控制混合”的股权治理主导型模式特点,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被认为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提倡减持国有股、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的观点被普遍认同。然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过程并未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产生应有的积极效应,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拓展融资渠道之外并没有体现出融资结构调整对公司治理模式运作的影响。本文认为,在公司治理环境尚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国有企业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股权治理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特征并不契合,不能发挥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的互补作用,不可能解决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也不可能协调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根据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债权治理工具的重视和运用,可以为目前因矫正股权结构的方案收效甚微而陷入的改革困境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即立足于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改善各种治理机制的运作条件和环境,从而以最低的改革成本实现增进国有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

杨顺华[3]2011年在《中小企业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弱、经营风险大、抵押品不足、又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信息透明度,中小企业很难从信贷市场获得足够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不规范又加剧了银行信贷风险。因此科学地把握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现状,揭示其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探寻规范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措施,力求将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满意”的范围,防范盈余管理造成的信贷风险,实现盈余管理的双赢效应,对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加快中小企业和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入手,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运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对选取的200家已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样本中小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对样本企业和银行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现状、手段、影响因素以及成因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运用博弈理论对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博弈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了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以及从银行的视角分析了对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造成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最后提出了规范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盈余管理是中小企业以取得银行贷款或为避免违反债务条款为目的,灵活运用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选择权利,采用最有利于企业债权融资的做法,通过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会计调账使得企业满足银行的借款要求,从而获取较大的边际利益;运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对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为避免亏损以符合银行融资条件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发现在盈余管理频率方面,进行盈余管理并达到避免报告亏损目的的亏损公司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严格的信贷政策促生了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反映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和税负较重的现实。要实现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低效的一般性博弈向高效的双赢性博弈的转变,需将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中小企业盈余管理提升了企业融资效率,同时也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增加了难度。为此本文从国家、企业和银行多方面入手,提出了规范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即从国家层面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降低中小企业实际税负;从企业层面应加强中小企业诚信工程建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诚信道德机制;从银行层面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完善信贷稽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本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信贷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债务契约理论,提出了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盈余管理双赢效应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2)运用盈余频率分布模型,对江苏省债权融资中非上市中小企业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债权融资中的中小企业为符合债权融资条件,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3)以博弈论作为经济分析工具,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了实现盈余管理双赢性效应的根本在于规范中小企业盈余管理,进一步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赵珊珊[4]2012年在《国有控股企业债权融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有控股企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企业的中坚力量,它是国有资产的依托,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经济的支撑力量。建国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政策和利率政策几经变动,国家从融资方式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产权特殊性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国有控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负债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导致的控制者盲目投资;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管理者能力有限或投入的精力有限所导致的企业经营能力差;国有控股企业预算软约束、融资渠道狭窄导致的大量银行信贷借款等。然而高负债率并不代表高的企业价值,国有资产的债权融资效率并不乐观。本文分析了国有控股企业高负债率产生的原因,对债权融资效率含义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分组数据对比分析的实证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债权融资效率进行了研究。文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综述,从国有企业高负债现象研究、企业融资效率研究和现有的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研究叁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叁章为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包括数据来源、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包括了对全体上市公司的回归分析,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回归分析和从产权、资产负债率、地区叁方面分组的对比分析;第六章为结论,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

李奎[5]2006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筹资者、投资者及政府叁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当今主要几种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以及信号模型理论;对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具有私人性质的银行借款与具有公开性质的企业债券之间的直接、间接成本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种债权融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运用了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债务来源结构理论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选择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选择顺序是股权融资为第一选择、银行债务为第二选择,最后才是企业债券,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更多是因为中国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在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之后,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中国中小企业才能根据市场因素决定融资顺序。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不同金融体制对中小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由单一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有软预算约束,由多元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有硬预算约束。当中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很高时,具有硬预算约束的企业治理结构比具有软约束预算的企业治理结构能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分析了政府作为资金竞争者的身份是通过国债市场体制出来的,这种政府行为经历了二个阶段,一是通过抑制企业债券市场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二是通过注重国债自身建设与完善来解决国债发行问题。在社会管理者方面,政府行为要考虑企业发行债券之后,可能出现的破产成本由谁承担,这决定了政府行为模式选择。政府必须退出市场有效领域,进入市场失效领域,开发性金融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了为创建初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并且监督引导创业者成功渡过起步阶段是金融创新的任务。风险资本市场在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是解决与中小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激励问题,引入有限合伙制吸纳有实力的有限合伙人和培养一批风险投资家,可以加速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证研究了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督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用,一个社会中人们缺乏重复博弈的机会,必然会出现低信用度。中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无法作为信号传递机制而发生作用,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只有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严格控制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加强信用评级业立法,才能完善中国信用评级制度。

衣龙新[6]2004年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及产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本金在企业不同层面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务治理内涵、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一般框架,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结构,期望能够对解决我国企业复杂的财务与治理方面问题有所裨益。本文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财务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1、2、3叁章;第二部分对财务治理体系组成部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进行专项研究,包括4、5、6、7四章。第1章“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大体归结为的两个阶段: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初步探索阶段和国内财务理论界的初步形成与建立阶段。在西方理论界,很早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就已经具有了相互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萌芽。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国内财务学者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等,结合中国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财务治理结构、<WP=4>财权配置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财务治理理论得以最终产生并全面发展起来。第2章“财务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讨了一些财务治理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治理涵义、主体、客体及目标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治理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本金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以上述理论为基石,本文对财务治理主体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财务治理主体是指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财务治理客体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为“财权”,在财务范畴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而财务治理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第3章“财权配置:基础理论与一般框架”。本章对财权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关财权的配置问题贯穿财务治理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企业有什么样的财权配置框架结构,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在明确了财权内涵及其与产权、企业所有权关系基础上,按照企业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的逻辑主线,本章提出了基于“综合谈判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框架,推演出“股东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企业财权配置一般框架。第4章“财务治理结构(上):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叁部分组成,本章首先对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它是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的是企业内外部权利主体对企业财务权利基本要求和现实分配。在明确财务资本结构内涵及其与要素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基础上,企业资本构成可以大体描述为要素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WP=5>——资本结构叁层次关系。具体地讲,财务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等内容组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第5章“财务治理结构(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本章对财务治理结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的是企业财务权利在企业内部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具体配置。在财务治理框架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有其独特的内涵,包含许多特定内容。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特有的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十分突出,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组织结构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大会财务组织安排和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其中,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中的独立董事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第6章“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的自动调节装置,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财务机制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规范。本章阐述了财务机制的一般原理,深入分析了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与财务基础机制之间的内

祝建军[7]2005年在《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及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融资难成为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更加长远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瓶颈问题。 本论文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转变以及融资特点、现状及成因入手进行分析,阐明当前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从理论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融资成本等进行阐述。论文的重点是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民营企业四种融资方式的效率进行评价,得出四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内源融资、民间借贷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应该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尤其是债权融资效率,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资金,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论文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创新、商业银行信贷融资制度的创新、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以及开拓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等四个方面对民营企业融资制度进行创新探讨。其中商业银行信贷融资制度的创新包括:发挥人民银行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担保支持体系等叁方面。

叶向阳[8]2004年在《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本文从债权融资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献综述表明,公司治理的演进与发展、融资结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等理论均阐明债权融资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债权融资可以显着降低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信息反馈、市场竞争及理性预期是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机制,而债务契约约束、相机治理、融资决策、价格发现、破产机制构成其主要机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中,债权人已经参与公司治理并发挥作用,本文对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比较,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针对中国的实践,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有关数据对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为负相关,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软约束问题。由此,本文对我国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问题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框架性建议:重塑银企关系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重塑银企关系的重点在于银行业的改革和企业的改革,以及银企关系的调整。通过改革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制、促进债券利率的市场化等重要手段,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则是完善企业债券融资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然途径。

葛帮亮[9]201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债权再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所有的企业而言,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融资问题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融资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我国证券市场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国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且长期存在“重股轻债”的现象。2007年8月14日,《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的真正起步,加之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实施以及2008年4月中期票据业务的正式启动,极大地拓宽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企业发债融资的积极性显着提升。十八届叁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国内债券市场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国内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规模仅有1424亿元,此后数年均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速,2012年突破2.5万亿元,不足十年的时间增长了约17倍。近两年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上半年我国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此外,从债券融资规模与股权融资规模的比例系数来看,2005年以来该系数的平均值为2.94,表明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创新品种日益丰富,尤其是随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大规模发行,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规模已显着超越股权融资额。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选择和比较等方面,而债权融资工具种类繁多,不同工具的债务属性差异较大,现有文献主要分析了企业发债或贷款的决策影响因素,以及发债和贷款的比较优势和内在机制分析,但针对不同债权融资工具的比较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上市公司叁种主要的债权再融资方式,即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展开研究,通过事前债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到事后短期内债权再融资行为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即公告效应),再到较长时期内债权再融资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等多维度来探讨上市公司的债权再融资行为,以期提高融资效率,提升公司价值。本论文沿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回顾——影响因素分析——公告效应分析——公司绩效分析——结论”的思路进行研究,主要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阐述了我国企业债权再融资的发展概况,随后采用Logistic判断模型考察债权再融资选择模式的影响因素,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债权再融资的公告效应,以及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债权再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已显着超越股权融资额,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发债规模占GDP的比重仍处较低水平,国内债券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公司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股权集中度是叁种债权再融资的共有影响因素,与配对样本相比,样本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公司规模、更好的成长性、更强的盈利能力以及更低的经营风险,但没有证据表明进行债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好的治理水平;(3)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再融资行为是普遍存在公告效应的,且在公告日前均产生正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但在公告日之后,发行公司债和短期融券继续向市场传递较为积极的信号,而发行中期票据则向市场传递了较为明显的负面信息。此外,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净资产收益率是叁种方式的共同影响因素;(4)在再融资前后四年间,发行公司债样本公司的公司绩效(因子综合得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发行中期票据的样本公司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样本公司呈现先小幅下降后持续上升的趋势。此外,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仅有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是叁种债权再融资方式的共有影响因素。

雷新途[10]2009年在《不完备财务契约缔结和履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主流财务理论基本上是外生性新古典完备契约理论的产物,由于持有生产函数的企业观,注定其对企业内部冲突问题存在制度性缺失。而作为内生性的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代理理论,虽然持有企业契约观,并聚焦于企业代理契约冲突的研究,但由于“完备契约”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而导致其通过事前缔结激励相容的最优契约来解决冲突问题往往效率不高甚至失灵。本文应用更贴近现实契约行为的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最新发展——不完备契约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研究财务契约的缔结机制、冲突模式以及履行机制问题,初步建立起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缔结和履行机制基本理论体系。以全新的理论范式对企业财务契约行为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外生性主流财务理论内在的制度性缺失,另一方面可为企业财务主体之间缔约、冲突和履约提供相比内生性完备财务契约理论更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首先,论文以不完备契约理论将企业财务交易性质重构为一系列不完备财务契约的缔结和履行的过程,以及将企业财务目标重构为企业合作盈余或者组织租的最大化,其实质表现为企业剩余最大化,并且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内在逻辑一致,具有状态依存性和边际修正的特征。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构建不完备财务契约的缔结机制、冲突模式和履行机制等理论研究设想,并论证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理论问题的本质是冲突性财务理论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理论,而其缔结和履行的目标是激励和保护财务缔约主体关系型专用性资产投资。其次,论文分别运用了不完备契约理论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TCE)和不完备契约产权理论(GHM)剖析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缔结机制。在TCE的财务契约缔结机制研究中,从交易类型与交易的契约治理结构匹配的基本原理入手,再切入完备程度不同的财务契约与融资交易的匹配,指出当企业为高专用性资产融通资金时应当使用体现关系性契约治理的股权契约要比体现刚性契约治理的债权契约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激励和保护缔约主体关系型专用性投资。在GHM的财务缔结机制研究中,论述GHM融资契约缔结目标,以此引出了GHM融资契约缔结的一般机理。为了深化研究,论文以Aghion-Bolton模型为基础分析和讨论了财务契约缔结的状态依存性问题,论证债权契约的特殊意义。同时,以我国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缔结的一般机制。再次,论文研究了不完备股权契约和不完备债权契约冲突的内在机理以及我国企业冲突的现状。在不完备股权契约冲突研究方面,创建了一个基于不完备契约理论的股权契约冲突分析框架,论证了经理自利行为的代理问题Ⅰ和大股东掏空效应的代理问题Ⅱ两类冲突模式具有同质性,即均是剩余搭配错位(也即企业产权残缺)引起缔约主体敲竹杠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也论证了股权契约冲突追随契约结构而具有状态依存性。这个结论在以我国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中得检验。在不完备债权契约冲突研究方面,论文剖析了导致债权契约不完备及其冲突的基础和根源,并从不完备契约理论视角重点分析和论证了债权契约冲突的两类基本模式,即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指出两类冲突均是股东利用债权契约关键变量可观察而不可证实性,攫取债权人专用性投资准租金的机会主义行为。实证也检验了我国企业债权契约冲突的基本模式,发现我国企业债权契约冲突的形态和特征在具有一般性的同时更具有特殊性。最后,论文研究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的履行一般机制及其相机控制的基本实施路径。论文论证了不完备财务契约自我履行机制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促进自我履行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指出第叁方私人裁决履行以及公共强制履行机制是自我履行机制的救济性机制。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研究了不完备财务契约最重要的履行机制——再谈判机制,分析了再谈判基本要素,构建了再谈判模型,同时,对反映不完备财务契约再谈判机制具体形式的剩余控制权动态配置的原理进行了深度剖析,指出一个有效率的动态配置是实现缔约主体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换,这意味着不完备财务契约具有相机控制特征。因此,论文分析了不完备财务契约相机控制最基本的实施路径,即股东常态治理和债权人相机治理。

参考文献:

[1]. 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研究[D]. 邓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01

[2]. 基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 刘彤. 四川大学. 2005

[3]. 中小企业债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 杨顺华. 江苏大学. 2011

[4]. 国有控股企业债权融资效率研究[D]. 赵珊珊. 安徽工业大学. 2012

[5].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 李奎. 中南大学. 2006

[6].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 衣龙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7].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及制度创新研究[D]. 祝建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8]. 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研究[D]. 叶向阳. 暨南大学. 2004

[9]. 我国上市公司债权再融资研究[D]. 葛帮亮. 苏州大学. 2014

[10]. 不完备财务契约缔结和履行机制研究[D]. 雷新途. 中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国有企业债权融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