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摘 要 : 企业是经营出来的,管理要为经营服务。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要以结果为导向,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的是责任而不是权力。
关键词 : 经营;管理;绩效;责任
作为管理者应经常思考,企业内部是不是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有5%—10%的员工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管理者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从来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有15%—20%的员工做出来的结果就是不合格;有20%的员工只会蒙头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也就是说,企业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大的浪费?尽管管理者做了很多努力,也学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过多种制度流程,但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深究一下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为什么这么多人陷入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会流动?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源于管理观。对此,结合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管理应为经营服务
经营是用营运来搞活经济,管理是有条理的管制。经营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两者的目的不同,经营创造利润,管理降低成本。方向不同,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会随着市场而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管理是企业的体制,是前期已经制定好的,相对稳定。立场不同,经营主抓外部市场,管理侧重企业内部。内容不同,经营以实物为主,经营市场,经营产品;管理是文化理念,是体制机制,是制度流程。
对二者,我有两点感悟: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感悟一: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在一个企业中,“薄利多销”经营,对应的是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的是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的是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的是柔性管理,等等。
感悟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就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很先进、制度流程很健全、人才队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业绩无起色的原因,虽然企业的管理者们很懂管理,但其管理观一定有问题。
我们不妨看一看自己所在的企业,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总经理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如果所在企业的高管团队每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们的下属,那企业的管理就大过经营了。
二、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1.关于功劳和苦劳
功劳是结果,苦劳是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功劳是可量化、标准化、透明化的,而苦劳是不可量化、非标准化、非透明化的。众所周知,苦劳对绩效是没有帮助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对得起企业了。其实很多管理者也会接受这样的看法,不少企业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的第一大浪费。
2.关于能力和态度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更重要,态度只有转化为能力时才有用。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所在的企业,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却活得很好?通常情况下,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怎么好,而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所在企业的管理一定出了问题。
考核中是态度占比高,还是能力占比高?如果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所在企业的能干人自然就活得很累了——而这就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们就会用脚投票。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3.关于才干和品德
一个人的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当设法解决它: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让人没有机会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提升绩效,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学管理,重点要学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何时“德”比“才”更重要?只有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个是在招聘时,另一个是在提拔时。
三、管理是一种分配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这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责任、权力、利益三角对等,也就是责权利三足鼎力。几乎所有的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责任,而不是权力。管理者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的是,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事业部的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事业部经理,但在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大家不妨分析一下两个重要现象:
现象一:企业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总经理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部主任、财务管理部主任开会?还是经常和事业部经理、一线项目经理开会?经常和总经理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的。
现象二:企业的头衔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称谓中就已分配了。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且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事业部经理、一线岗位的称谓高。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部主任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项目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企业是经营出来的,管理要为经营服务。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要以结果为导向,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的是责任而不是权力。
参考文献:[1] 何信文 . 感悟企业管理 【J】. 军工文化 , 2014年第2期第62页至第63页[2] 何信文 . 学习集团公司2017年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感悟
,中船重工 ,2017年9月1日第11版
论文作者:何信文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的是论文; 的人论文; 企业论文; 绩效论文; 苦劳论文; 分配论文; 管理者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