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上机治疗2h、撤机后患者RR、PaO2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72例(80.00%)患者痊愈出院,6例(6.67%)改为气管插管通气治疗,12例死亡,死亡率为13.33%。结论: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减少死亡风险,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预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呼吸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具有病情复杂、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ARDS临床多表现为呼吸急促、胸闷、咳嗽、血痰、呼吸窘迫等,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我院针对90例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所收治,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3.76±7.98)岁。结合临床症状,详细询问病史,经实验室、X线片等检查,均符合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意识清醒,可自主呼吸,有自主咳嗽咳痰能力。本组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炎、吸氧、平喘、祛痰等对症处理,全部患者均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仪器为BiPAP vision型呼吸机(美国伟康),患者连接面罩,选择S/T模式,设定呼吸机参数为[2]:初始设定吸气压PSV为8~10cmH2O,呼气压PEEP为4~6cmH2O,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氧流量1~3L/min。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态、面色等。结合通气参数变化、患者动脉血气、耐受情况合理调整,上调PSV至20cmH2O,PEEP为6~13cmH2O。当患者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改善后,可逐渐降低治疗频率及压力,直至成功撤机。若患者病情恶化,出现呼吸急促、窒息、意识障碍、低血压等,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3 评价指标
于通气前、通气2h、撤机后对患者pH、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转归。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整理此研究所得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作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处理,可通过(x±s)与(n%)分别表示,数据检验经t和x²,检验结果为P<0.05,可代表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刻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本组患者通气后2h、撤机后RR、PaO2等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刻患者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与转归
在本组90例患者中,72例患者临床明显改善,成功撤机,痊愈出院,痊愈率为80.00%。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无创通气治疗无效,改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所占比例为6.67%。另外有1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3.33%,其中7例患者因拒绝转为气管插管,死因为呼吸衰竭,5例患者临床症状虽明显改善,但发生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呼吸内科疾病,不同病变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肺内和肺外原因引起,肺内原因为肺炎、肺挫伤、误吸、毒性物质吸入等,肺外因素包括多发伤、感染、休克、高危手术、输血、药物中毒等;ARDS通常并非独立疾病,作为连续病理过程,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害,晚期可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复杂,进展快,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50~60%。临床治疗ARDS包括有创正压通气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创通气虽疗效确切,但需要气管插管或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会诱发诸多并发症,加强病情,患者不易耐受。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无创通气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避免插管引起的并发症,治疗效果安全显著。
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可避免插管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负荷,缓解呼吸机疲劳;同时正压通气可增强功能残气量,改善肺氧合功能,避免肺部开闭所致的剪切损伤,达到降低有创通气治疗中转率,改善血氧及呼吸衰竭症状的目的[4]。本组结果显示,90例患者全部患者无创通气治疗,通气1h及撤机后,患者PaO2、RR较通气前明显改善,提示正压通气治疗可改善呼吸衰竭症状,进而减少死亡风险。90例患者中,80.00%患者痊愈出院,6例患者因病情恶化转为有创通气治疗,另外12例患者死亡,其中5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死亡,7例因拒绝中转为气管插管死于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采用无创通气治疗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症状,降低气管插管率,当然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及时中转治疗,可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吴卫平.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27):580-581.
[2]尉玉杰,王磊,井慎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4):289-290.
[3]江勇,付印强,王金宝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09(11):25-26.
[4]李娟.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2,36(11):834-835.
论文作者:黄希通讯作者,刘国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窘迫论文; 综合征论文; 正压论文; 病情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