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践论》的思考

对于《实践论》的思考

摘要:毛泽东通过《实践论》这本书主要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针对当时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其中的原理来思考近代以来其他的革命,改革或者实践,以及我们当下的实践,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我们也就因此能更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

关键词:实践; 认识; 中国近代; 启示

一、实践的意义

在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走了不少弯路,尤其是教条主义。有句话叫做教条主义害死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有过三次“左倾”错误,而最后一次“左倾”错误无疑是破坏性最大的,险些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夭折。而这些“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归结为教条主义的盛行,而教条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只看书本不看实际。在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则突出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机械运用于革命实践,虽然目标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抹杀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失败。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所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为了纠正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从实践论当中我们应该学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从矛盾论中我们应该了解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并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这里还要突出强调一下容易被忽视的实践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有过鲜明的阐释要把他们的思想当作一种方法或者指南来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手里拿着马克思主义本本口口声声说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却不从实际工作中深化认识的人们是最不唯物的人们,他们虽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是却对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不了解,想要把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方法直接运用到现实中来,所以说又是最没有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正好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危害极大。还有另一方面就是经验主义,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关注发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之前的一些实践,主要表现在只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而忽视了先进理论的重要性,其实理论与实践是鸟之两翼,有的只搞理论不注重实践走了教条主义道路,有的忽视理论只搞实践,最后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走了经验主义道路。

二、用实践理论反思中国近现代史

既然马克思主义阐述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真理,那我们可以用它来重新思考一下近代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其他的实践,改良或者革命。人们对于其认知范围的客观事物的认识都会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存在一出生就能够洞悉一切的人。自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工业时代与农业时代的碰撞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碰撞使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了差距,当然在那个时代实践这个词或许还没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识。中英战争后于美梦中刚刚惊醒的国人开始探索出路,由于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迸发出生命力,当时希望有所作为来改变局势的爱国之士多为地主阶级和他的敌人农民阶级。作为地主阶级的清政府在失败中意识到了自身力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认识是实践(鸦片战争)所给予的。对客观事物认识还不够的地主阶级把产生差距的原因归咎于器物不如人,便开始了基于这种认识的实践:洋务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海战使洋务运动彻底夭折,或许这就是历史所反映的真理,时隔不久希望通过改变上层建筑也就是走君主立宪制道路来实现救亡图存的地主阶级改良派开始凸显力量,仅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但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为肤浅的阶段,没有认识到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一个注定要被时代淘汰旧制度,没有认识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那时改良派所提出的温和的主张又没有能通过实践的检验,一场戊戌政变便灰飞烟灭。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典型做法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真理的轮廓。真理是客观的,毛泽东所写的《实践论》不单单只针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我们的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同时也可以用来思考或者衡量近代以来所有想要改变中国命运的实践包括地主阶级的敌人农民阶级的实践: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都达到了巅峰的农民运动,充分展现了农民阶级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所迸发出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土地的要求以及对封建地主阶级彻底的批判,但是只是一种带有平均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式的主张,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推行,是典型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经验主义的走法。与此同时,对帝国主义的盲目排外也说明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也带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是一手掌握先进的革命理念,一手不断把理论放在实践的熔炉去历练,从而认识越来越科学,就像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出于对当时主要矛盾的分析对不同阶级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虽然期间历经坎坷,但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在危难中拯救了中国,

三、实践理论对当下的启示

时至今日,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然不断受到挑战,手里拿着本本的人们和经验主义者依然存在。有些人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断出发,认为我们改革开放搞的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认为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没有属性的工具来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恰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些人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看到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依然保持着很大的生命力,看到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大的经济繁荣,甚至看到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便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不会灭亡。马克思是之所以是一个最智慧的伟人,是因为他在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期的时代就对其作出终将灭亡的论断,但是这是要建立在资本主义这种制度的潜力全部发挥之后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把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否定之前的实践,有些人认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系列实践(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又是经验主义的另一种表现,要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上我们都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才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个阶段的存在为我们今后的一切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总而言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们党不断进行实践,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

在当下,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会减缓,与以前的硬实力的碰撞有所不同,当今软实力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表现,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对“六十条”的反映。经过全党调查研究,在5月至6月召开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经修改形成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取消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给制和公共食堂两大问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形成了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深化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和指导方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做了系统的、全面的部署与安排。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更要注重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当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大学生感到很困惑,甚至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投身到实际工作中特备是基层工作中来重新认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所谓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跟那些学历不高甚至没有学历的人比起来差距很大。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来看,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有很严重的教条主义色彩,手里紧紧握着书本畅想着未来美好的工作愿景,但却无法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或者认为实际工作与我们所预想的差距很大,从而才会有大学生主义。大学毕业生之所以要深入基层就是要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和丰富有经验的基层干部结合起来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标签:;  ;  ;  ;  

对于《实践论》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