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纪守法,突出实效,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_素质教育论文

遵纪守法,突出实效,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_素质教育论文

遵循规律 讲求实效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实效论文,切实加强论文,德育工作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推出“八心八德两意识”新思路,培养合格公民

△面向100%学生,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取消重点初中,实行就近入学

△减少考试科目、次数及难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重点高中部分录取指标下到初中,择校生无权享受

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根据中央和辽宁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我们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推出了以“八心八德两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新思路,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构筑德育工作新的框架

构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德育的内容: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德育大纲的精神,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应分三大块,即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培养。为便于学校操作,我们把德育内容中属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成8个字来概括:“勤、俭、智、恒、奋、勇、群、重”,把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8个字:“仁、义、孝、敬、公、廉、忠、诚”。我们认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宜提得过高。在这个阶段,按国家培养好公民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提法是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爱国意识是公民意识中的第一意识。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叫做“八心八德两意识”。如果说我们有新的创造,那就是把国家教委的德育纲要和德育大纲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了。我们已实施了两年,现在“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已普遍开展,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心校到村小,只要你到中小学去,就可以看到我们“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的内容,在墙上挂着、在板报上写着,学生在校随时能看到。有的学校还把“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内容编成对联,请书法家写出来挂在学校大门两侧,很醒目;有的学校将“八心八德”内容编成校歌,可以说“八心八德两意识”教育已深入人心。

2、德育的目标:我们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规定小学应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辅以道德素质教育,比如讲勤,如果从小培养勤的品质,做事勤劳、刻苦、认真,坚持如一,从小养成,必将终生受益。若从30岁才想早起、清扫、锻炼,那是不能持久下去的。所以小学应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辅以道德素质教育。初中学生应以道德教育为主,同时进行两意识教育。

3、德育方法和途径:初中小学德育是基础德育。所以应重在习行,搞好养成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目标、教育意识,德育仍不会落到实处。

转变教育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德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造成学校德育没有地位,二是德育目标过高,脱离实际。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没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设备、条件、手段无论怎样现代化仍然只能办出落后的教育。因此,多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即我们的教育面向少数不行,面向多数也不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换句通俗的话来讲,“上不封顶,下必须保底”。面向10%不行,面向80%也不行,我们的着眼点必须是100%。

二是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落实在每一个个体上。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就要发展各自的特长。把这两个方面加到一起,我们称“合格加特长”。从教学上讲,至少应当做到开全学科,开足课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学科、课时都开不全,就无所谓合格,更谈不到发展人的特长。

三是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有人并不理解教育评价的真正含义,只是把评比当做评价。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提倡水平评价,反对横向评比。具体来说,我们反对县与县比、校与校比、班与班比、学生与学生比,特别要反对学生与学生比,因为学生与学生比的危害在于,好学生觉得比别人好得多,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把榜贴在房檐下,一个学期末的榜,学生天天看到,到下一学期考试完毕,新榜把旧榜覆盖了,才算告一段落。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在这种残酷的打击之下,心理变异。他始终认为他是个弱者。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都缺乏信心,自己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是个弱者,这是教育的最大的失败。所以我们提倡纵向比,反对横向比,特别反对学生与学生的横向比。

四是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文化大革命”中提倡开门办学,就是让教育途径更多样化,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是开门没办学,并不是开门办学错了。今天关起门来办学,把学生困在学校里,课堂上,书本里,这显然也是不对的。我们提倡学生应当在多种途径的条件下,锻炼自己,更好地成长。

加大考试和招生办法改革力度,加快素质教育步伐

教育战线的指挥棒有两个,一个是招生考试的办法,一个是对学校的评估。招生考试办法对指挥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为给“八八二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我们在招生考试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项是小学升初中的改革。第一队段,1983年,我们取消了重点初中,所谓取消是连根拔掉。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的当年,根据国家教委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采取小学与初中对口直升。当时,几所全市最好的小学,恰好对口全市最差的初中,比如西岗区最好的实验小学,对最差的37中,东北路小学是办学非常有特点的学校,但对口是沙河口区最差的大连21中。为了保证对口成功,我们一方面加强薄弱初中的师资,把撤销的重点初中教师补充到这些学校。另一方面选配得力干部,比如37中,从全市选聘了一个校长,并组建起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同时帮助这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尽快接近好的学校。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1986年开始的对口升学,一举成功。第三个阶段是1987年至1990年。这个时期我们称过渡时期,采取了过渡性的措施。比如说1987年,市教委规定市区5所小学取消毕业统考。因为这些学校不参加毕业统考,使全区学校无法排队,减少了校长的压力,从而也减少了对学生的压力。1988年又宣布20多所小学不参加全区性的毕业统考,1989年宣布全市的三好学生,包括市级区级校级的三好学生不参加统考。由于许多学校和学生不参加统考,就给区里按考分高低排队造成很大障碍。我们之所以有意制造这些障碍,就是不希望各区县的学校有名次排队,学校里各班级有名次排队,学生之间有名次排队,淡化名次意识。只有淡化了名次意识,才能真正解放小学生。第四个阶段,进入1990年我们取消了一切统考,毕业考试和一切大样本的抽测全部取消。1996年我们进行了第五个阶段的改革,就是小学素质教育跟踪评价的实验。目的是不单靠学生一张考卷判断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如实验小学,在低年级,废除一切考试,中高年级实行AB卷,好生可以答A卷,差生可以答B卷。B卷比A卷容易,但分值是一样的。这样做是要激励差的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感到我并不比别人差,而这一点十分重要。由于我们废除了统考,解放了校长,等于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人称小学是“解放区”。小学开始进入了全面地、主动地发展阶段,即开始进入素质教育阶段。

第二项是初中升高中的改革。

一是减少考试的科目。1986年以前,为了选拔尖子,那时考的科目是越多越好,共考7科。1986年,我们宣布取消的第一个考试科目是生物课,接着又取消了政治课的考试。我们认为初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并不是要在初中阶段解决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政治信仰问题,政治课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曾作过这样一个测试,3月份,政治科及格率只有16%,平均分只有30多分。到5月份进行第二次测试,平均分就达到60多分,及格率也超过了60%。到6月份,初中升高中考试时及格率达90%,平均分达80分以上。思想觉悟不可能从3月至6月有如此大的提高。这个提高只能表现在分数上,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所以减少政治课的考试,不是削弱政治课,而是使政治课从应试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再讲条条背条条,真正成为明理导行的课,成为结合实际学习的课。

二是降低考试的难度。我们对初中升高中考试卷,规定书上的题必须占70—80%。所谓书上的题是指,一点不改变地把书上的题出在考卷上,书上是A+B不能改成m+n。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中国教材的难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中国教师的水平在世界上并非一流。水平较差的教师完成比较难的教材教学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把考试难度弄得高于教材难度,就会导致教学的难度高于考试难度,这样层层加码,学生难以承受,有的学生学不会就会辍学。有的农村学生对家长说,我在课堂上什么也听不懂,天天坐着不让动,不让讲话,怎么受得了?并对他爸爸说:“你去试试看,你坐一节课能受得了?”因此,家长宁可认罚也不让孩子去念书了。1986年前,农村地区,学生初中毕业的完成率只有50%,农村30岁以上农民中很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降低考试难度,按书学,按书考,滥编滥印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学生的及格率合格率大幅度提高。降低考试难度,说来容易,当时做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当时也象是舌战群儒,命题的是教研员,我说这个意见时,教研员一致反对。出题考试怎么能照搬书上题呢,因为思想不通,所以把考题出得十分容易,即使这样我们也在所不惜。当年考试由于考书上题太多,平时学习认真的女生占了很大的“便宜”。有一所重点高中录了6个班、竟有4个班的学生数是女生,很多学校校长纷纷向我提出抗议。但我想,为了义务教育,为了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招生不能以选拔为主,必须以水平考试为主。即使录取到重点中学的学生物理、化学多数得了100分,也无关紧要。唯一的目的就是普及义务教育,让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三是减少考试的次数。1986年规定,初中升学、毕业考试一张卷。升高中、中专、职高等都是同一张卷决定。不能使学生在一个暑假,多次考试,疲于奔命,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参加考试。

四是保送优秀生。我们把保送权完全交给初中,而不是交给高中。重点高中只管保送的程序,不能决定要不要。初中只要按程序办事,经全班学生推荐,任课教师集体评议,学校教务委员会最后审核,然后张榜公布。

五是推荐特长生。既然我们让学生“合格加特长”,在小学初中就应当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因而我们的考试政策,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发展自己的特长。我们鼓励重点中学招收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初中推荐,重点高中录取,当然有时重点高中不愿录取,我们采取很多制约措施鼓励他们录取。比如运动会,我们把重点高中单独编组,如不录取体育特长生,运动会成绩会很差,让其他学校瞧不起。搞文艺汇演,我们也把重点高中单独编组,不录取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也会在文艺汇演中“掉价”。到综合评价学校时,它的得分就会降低。所以近几年来,很多重点中学都愿降分录取有特长的学生。尽管只开了这样一个口,对初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初中校长敢于让学生在特长方面发展。

六是近几年我们又出台了指标到校的政策。即把重点高中录取新生的部分指标直接分到各初中。1994年开始实行这个政策,指标到校率是30%,并宣布以后逐年增加,1995年增加到三分之一,今年40%。即把重点高中招生数的40%分配到各初中,未分的60%根据成绩优劣统一录取。各校分到的数额,由学校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最差的学校也有指标。这个指标到校政策,使薄弱初中增强了改变面貌的信心,另外,从今年开始,我们规定,分到各校的名额只能是属于本区的学生享受,把择校生排除在外。这样对择校现象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七是坚持会考制度。我们把升学考试不考的科目如政治、生物、地理、历史等,纳入全市统一会考当中,学生学完一科,我们就统一考一科,会考不合格的,不允许报考重点高中。这样促进学生把每一学科都学好。促进学校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对政治课的学习成绩,我们是将年段会考成绩,和学生日常思想品德表现等等进行逻辑合成,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全面考查和评价,并把它作为上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八是淡化重点高中。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一系列的招生改革办法都是为了淡化重点高中。因为我们首先降低考试难度,使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进入重点,有的好学生虽然没有进入重点,但这些学生也没跑出大连。金州区在十年前就取消了重点高中。他们有五所高中,现叫“五朵金花”。在金州,没有一所初中是最好的,也没有一所高中是最好的,因为小学升初中是对口的,初中升高中也是对口的。当然他们没有最差的学校,因此也就没有择校生。其他的县区,允许重点高中择优招2个班,其他班与一般高中一块招。这样办好每一所高中教好每一个学生,不去人为地制造重点。

今年也有一些新的改革。除在考题上做了一些规定外,我们还增加了理化实验操作和外语口试等,想报考重点高中的考生就参加,不考重点的可以不参加加试,理化实验加试采取公开考试题,考时用抽签的办法确定考题。即使这样还有好多学生不合格,这说明我们理化教学还有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可能是太紧张了,也说明能力太差了。学生动手能力差,讲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升学考试之所以搞这些改革,就是想淡化应试教育,而逐步体现素质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的地方。

由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就为“八八二”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德育工作更加重视了,广大教师对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性逐步增强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更积极主动了,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是,学校德育工作,难以短期见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做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标签:;  ;  ;  

遵纪守法,突出实效,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