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教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小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题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有机地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整个学教过程之中。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了解的或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如我在数学“第几”和“几”时,导入时说:组织全班同学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我接着又让每一组推选一人来买票。班长当售票员,选好的八位同学排成一排,部分同学说排在第一是谁?排在第二的是谁?……小明、张亮、小波各排在第几?他们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在强烈的生活现场气氛中让学生感悟到“第几”和“几”是不同的概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在教数学“可能性的问题”时,为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我巧妙的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
活动(一):教师出示一枚硬币,介绍正面和反面,上抛落在桌面上,让学生猜是哪一面朝上。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并急于知道结果。猜中的学生欢呼雀跃,没有猜中的学生有点失望,让老师再抛一次。于是教师立即安排了分小组抛硬币活动,每组一名学生抛,其余5——6名学生猜,每人抛一次,猜几次,根据硬币落到桌面上,有时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可能正面朝上,可能反面朝上,有时正面朝上,可能反朝上的情况,教师自然地引出“可能性”问题。
活动(二):在学生情绪高涨时,紧接着教师出示了一个空盒子,当着学生的面放进黄色和白色乒乓球各4个,摇动后请一个学生上来摸出一个球,其余学生猜是什么顔色。学生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叫着“黄色、黄色”!“白色、白色”!教师请学生出示给大家看。“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学生齐答:想。于是教师依次安排了同样的摸球猜色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们是不中每次都猜对了?为什么?学生在热情的讨论中得出盒子里的球有两种,所以摸到可能是黄色球,也可能是白色球,进而体会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活动(三):教师请各个小组从盒子里取出3个黄色球后再摸容易摸到什么顔色的球?为什么 ?学生提出摸到白色球的可能性更大。教师再出示一个全是白色球的盒子,还没有请学生猜,学生就迫不急待的说出”一定是白色”,“绝不是黄色”等等,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可能性有多大。
三、运用生活实例,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部分,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让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值得尝试。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生疑”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生疑。如教学教材第49页第6题时,对学生说:“今天,小熊爸爸带着小熊来到动物园看动物表演”。然后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四人合作讨论;看到这幅插图你们想到了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我们四个人都想知道小兔比小熊多几只?有的学生说“我们想知道图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我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出示在黑板上,并奖给提问题的小组一朵小红花。这样既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肯定,又唤起了全班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唤醒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迷径的钥匙,其功能和魅力就在于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火花的点燃下。自身获得灵感。获得对事物的感悟,产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小学教学起始课“分桃子”时,我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在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鱼。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教师请各小组用12根小棒代表12条鱼,小组4位同学扮演4只小猫,结果相同,但分法不尽相同。有的三次把小棒分完,有的两分完小棒,有的一次把小棒分完了。教师敏锐的向一次把小棒分完的小组提问:你们小组为什么分得那么快呢?一位同学自豪的回答:我们想到了乘法口诀,三四一十二,所以每人分三根,一次分完。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把乘法口诀与平均分配结合起来,这是课前不可能预设的目标。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这是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充分机会,如果没有学生对教学过程性资源的创造,如果教师不善于倾听、重组和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积极引导,在课堂要获得如此深层的师生互动、学生智慧火花如此闪现是不可能的。
论文作者:黄义文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小组论文; 朝上论文; 白色论文; 黄色论文; 《成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