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部门教材各版本的比较分析_产业转移论文

关于“产业转移”一节各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版论文,产业转移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国际、区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作为区域间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产业转移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议题。现阶段,我国也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作为未来的劳动者,高中生应对这部分内容做初步的了解。

“产业转移”部分内容新、时代性强,编入教材又晚(2004年编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所以,一线教师普遍对这部分内容感到诸多困惑。而现有四个版本教材对其不同的处理方式也给教师们造成了解读教材的困难。笔者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以期得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意见。

一、“产业转移”在教材中的地位

笔者认为,总体上,鲁教版对该部分处理比较简单,没有全面展开,其他版本都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在整册书的编排顺序上,湘教版和中图版采取先总后分的编排方式,由于没有深入探讨区域发展的经历作为基础,在分析区际经济联系时会感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讨论往往空洞且不深入。人教版和鲁教版则先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延伸到区际联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产业转移的概念

虽然课标重点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是教师对产业转移的概念应该有所把握。笔者认同以下阐述: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产业转移,就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其基本原理是:某产业由于区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生产成本日益上升,比较效益逐步丧失,这种生产就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向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地区转移。

三、产业转移的方式

笔者认为,产业转移不仅表现为显性的企业转移、设置分公司或者跨区域投资办厂,还应该包括隐性的产业转移,也就是某种产业在发达地区不断弱化或者退出但仍具有巨大市场空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该类产业加以扶持,做强做大,去填补发达地区留下的产业空白。例如,我国的纺织企业,也不都是从“四小龙”地区转移过来的,大部分是我国自主发展起来的,接受产业转移,不一定就表现为国外企业的迁入或者国外直接投资建厂。

四、产业转移的原因

(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产业要追求最大利润,就要寻求最佳区位。随着产业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变化,产业的最优区位往往会发生变化,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产业区位的再次选择。最佳区位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区域条件的变化

(1)产业主导区位因素的优势区位发生转移。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没有变化,但该区位因素的优势区位转移了。如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其主导区位因素一直是廉价劳动力,但它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转移到日本,20世纪70年代又从日本转移到“四小龙”,接着20世纪80年代又从“四小龙”转移到东盟四国和中国,原因就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区位在不断地转移。

(2)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国际贸易关税的降低,各国(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交通运输的发展等,会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使原来没有优势的地区具备一些优势。如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的内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落户大陆。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梯次转移,而不是一次性转移到劳动力最廉价的地区,就是考虑到内部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3)原生产地出现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市场饱和等问题而将某些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主要是由于环境的恶化;日韩等国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则主要是为了寻求新的市场。

2.产业特征的变化

随着产业本身的发展,产业的特征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产业主导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该产业优势区位的变化,进而引发产业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

由表1数据可知,早期煤和铁矿石消耗量都很大,尤其煤炭的消耗量达到铁矿石的两倍,这个时期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布局的重心在煤。20世纪初,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耗煤量大减,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工业布局的重心移向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煤和铁矿石的消耗量都大大降低,加上巨型矿石运输船只的出现,使得运费在钢铁成本中的比重降低,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

又如,电视机制造、发展初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而现在电视机属于技术成熟、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其布局开始向劳动力低成本地区倾斜。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机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区位选择又将呈现劳动力指向不断减弱而技术和资本指向不断加强的趋势。

(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于转出地,由于新的更高级的产业出现,使原有某些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优势丧失,需要向外转移。而对于转入地,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和实现产业升级。例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既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产业顺利升级,也使得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得以发挥。

五、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关于这一部分,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对区域工农业发展、人口和文化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历经千百年的典型村落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那些典型村落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是不同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所以,我们对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比较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把我国预设为产业转入地来展开分析,几个版本教材也都是以珠三角承接产业转移为案例展开分析。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原有主导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需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原有产业转出会给转出地腾出发展空间,同时也会产生产业上的空白,造成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阵痛,迫使我们重视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负面影响。

第三,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无论是对转出地还是转入地,影响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

标签:;  ;  ;  

产业转移部门教材各版本的比较分析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