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 230031
【摘 要】目的:探究中医中失眠的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治疗失眠的方法,为以后针灸治疗失眠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临床针灸治疗失眠的相关成果与文献,结合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从针灸治疗失眠的穴位,机制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针灸治疗在临床上能够显著地改变患者的失眠症状,且治疗失眠无副作用。
【关键词】针灸;失眠;机制作用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61-02
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 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我国部分社区人群中失眠者达41%【1】。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主要以镇静催眠药和抗和抗焦虑药为主,但长时间服用这些药,患者会对这些药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宿醉现象。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广泛的运用在对失眠的治疗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所接受。
1.病因病机及治法
失眠的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交致心神不安,故针灸可调和营卫、协调阴阳治疗失眠。临床上引起失眠的病机很多。张毅之【2】认为营卫失调可因外感风寒引起,亦可有情志失调,起居失常,脏腑功能异常引起。黄建波【3】认为太阳经病变主要是经气及营卫功能失调出现病理变化。王照浩【4】认为失眠是以阴阳失调、阳盛阴衰为主要病理机制,治当以“通调阴阳”为法,从整体入手,体针配伍重视阴阳经经穴配对并取,以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效,再配合耳穴贴压及背俞拔罐,共奏协调阴阳、安神助眠之功;而林英华【5】认为病变经脉主要在手少阴心经和足三阴经,故选用手少阴心经和足三阴经之原穴神门、太溪、太白、太冲配和其俞穴心俞、肾俞、脾俞、肝俞的原俞配穴法,再加上百会、三阴交穴,调理脏腑、协调阴阳治疗失眠。韦良玉【6】认为失眠乃脑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的结果,治疗失眠必须调整脑的功能,故采用四神聪、安眠、印堂、涌泉为主穴的“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调整脑的功能。不过从大量的文献与临床研究表明,失眠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肝郁化火
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的气血为物质基础,七情内伤,必损耗五脏气血,使脏腑功能失调,则发不寐。肝藏血舍魂,如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魂不守舍,则见不寐。治疗时主要加行间、太冲,针用泻法,肝俞,足三里疏肝健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符文彬【7】以四关、百会、印堂为主方调肝安眠,苗润青等【8】选用肝俞(双)、四神聪、印堂、安眠(双),神门(双)、照海(双)、申脉(双)为主治疗失眠伴有烦躁焦虑、胸闷气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1.2.胃气不和,痰热内扰
多因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郁结或木郁乘土,脾运失司,聚湿生痰;或久嗜肥甘,湿聚不化或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酿成痰热,痰热上扰,痰郁化热,扰乱神明,而致不寐。临床表现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扰动心神所致症见口燥咽干,多梦心悸,心烦易怒,头痛面红,舌红绛,脉细数。此症老年失眠患者居多,常伴有躯体疾病【9】。治疗时主要取胃募中脘平补平泻,胃之络穴丰隆用泻法,以清热化痰;厉兑,用泻法,泻胃中之火引火下行。夏筱方【10】观察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82例,治疗组42例采用调任通督法,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
1.3.心脾两虚
劳神过度,耗伤阴血;或久病、术后体虚,均可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致不寐。劳神过度或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脾运失司,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多眠易醒,心悸健忘,纳差,面色萎黄,腹胀腹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时主要加心俞、脾俞针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荆红存【11】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治疗91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组46例选穴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平补平泻;配合推拿膀胱经手法,每次50 min。
1.4.心虚胆怯
平时心气素虚,遇事易惊,体质素虚,心神不安,终日慑慑而致不寐。临床表现为睡后易惊,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弦细。信峰等【12】将7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胆论治组35例主穴选择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配穴采用辨证取穴;对照组35例主穴为神门、内关、百会、安眠;配穴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5.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口干,五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太溪,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治疗时主要采用平补平泻,肾俞,用补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大陵、心俞用泻法,以泻心火。
2.临床应用
高乐等【13】采用盘龙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64例。治疗4周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艾欣等【14】选用董氏奇穴怪三针治疗失眠45例,选用百会穴、鼻翼穴(左侧)、次白穴( 右侧)。鼻翼穴在鼻翼上端的沟陷中;次白位于手背第3,4掌骨之间。治疗1个月后结果总有效率为91.1%。孙远征等【15】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80例,。治疗1个月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曾小香等【16】采用任脉特定经穴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63例,选取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中极、曲骨、下脘等穴位,辨证为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耳穴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肝、肾区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0.5%。周敏等【17】运用推拿整脊联合针刺治疗颈性失眠85例,穴位选取太阳、印堂、安眠、头维、风池、肩并、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推拿疗法及整脊疗法。治疗10次后结果有效率100%。
3.结论与展望
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对病因、症状共同调节,从整体上协调机体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通过整体观察,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从而使机体达到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平衡,恢复其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失眠状态。临床使用针灸治疗失眠多效验,疗效快,效果好,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在治疗失眠症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故在失眠的治疗上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谨记失眠的总病机和病理基础,结合体质因素,注重治病求本,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上,应探究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以精确选穴,增强疗效,减少病人痛苦。在临床报道中应统一失眠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广泛运用权威、客观的评价指标。是针灸治疗失眠有据可依,并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减少药物的使用和降低药物使用后对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吴秀清,朱浩寅,黄萍等.上海市延吉社区失眠症(不寐证) 的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1:364.
【2】张毅之,王评《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J]江苏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2(9):1.
【3】黄建波,申力.太阳经系统病变中医临床症状规范化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1.
【4】贾宁,王铠,陈鹏典.王照浩针灸治疗失眠症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2,27(6):1086-1087.
【5】林英华,原俞配穴法治疗失眠1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706.
【6】韦良玉,赵利华.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J].中国内科学,2011,6(3):234-235.
【7】张绍华,符文彬针灸治疗失眠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9):1692-1693.
【8】苗润青,李胜吾,岳峰.从肝俞穴论治失眠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J].中医研究,2010,23(3):10-12.
【9】王建平,侯颖.113例门诊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79-180.
【10】夏筱方.调理任督针刺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69-870.
【11】荆红存.针刺背腧穴联合推拿膀胱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6例临床观察[J].2014,46(4):64-65.
【12】蔡信峰.心胆论治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3】高乐,牛红月.盘龙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4,34(1):88-89.
【14】艾欣,桂伟,吴松.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8):27-28.
【15】孙远征,聂雪莲.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3,29(11):39-40.
【16】曾小香,周歆,阮经文.任脉特定经穴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63例[J].中国针灸,2013,33(7):661-662.
【17】周敏.推拿整脊联合针刺治疗颈性失眠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2.
论文作者:崔倩,刘贝贝,舒丽,童艳,严仕梦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睡眠论文; 针灸论文; 治疗失眠论文; 频度论文; 短浅论文; 印堂论文; 阴阳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