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_唐,雄,方松青,曾伟志

衡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 对PFNA与DHS内固定用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方法 通过回顾性眼光对我院收治的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行PFNA(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41例分为观察组,行DHS(动力髋螺钉)治疗的41例分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后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92.43±4.8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以PFNA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愈合速度较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PFNA;DHS;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较为常见的老年骨折疾病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该疾病的病发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发部位范围主要从患者股骨颈基底部位到小粗隆上部,对患者的正常行动形成较为恶劣的影响[1-2]。从临床实践上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通过手术疗法,越在疾病早期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活动能力的恢复越有利。DHS(动力髋螺钉)对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固定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不同看法。本研究主要对PFNA(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与DHS(动力髋螺钉)这两种术式进行研究,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成41例观察组以及41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大的为86岁,最小59岁,平均年龄为(75.13±1.0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的为85岁,最小61岁,平均年龄为(76.09±1.12)岁。所选取的82例患者均判定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参考Evans分型,诊断为III型或IV型)。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主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PFNA治疗法与DHS治疗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的具体术式如下。

观察组:对本组患者使用PFNA治疗: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仰卧位,使用C臂机进行辅助,为患者进行闭合复位,于患者大粗隆顶端部位,作长度为5cm的切口,导针从切口进入插入股骨髓腔,使用空心钻头扩近端髓腔,通过导针打入PFNA主钉,逐步安装螺旋刀片及远端锁定螺钉,并拧入尾帽,逐层关闭切口。术后情况见图1。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使用DHS治疗: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仰卧位,C臂机辅助下,为患者进行闭合复位,作患肢髋部外侧纵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股骨干上段,C臂透视下向股骨颈方向置入定位导针,并通过导针向股骨头扩孔攻丝,拧入动力髋加压螺钉、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情况见图2。

1.3观察指标

以动态监测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一起作为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为100分,共分为疼痛、功能、下肢畸形、活动范围4个维度,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髋关节各项情况进行综合评分,评分越低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差,并将两组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涉及的计量资料均通过( )进行表示,并采用t检验,同时以P<0.05表示是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经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注:观察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对照组(DHS)术后髋内翻2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颈短缩2例,股骨头切割内置物失效2例,不良发生率17.1%(7/41);观察组术后髋内翻1例,股骨颈短缩1例,不良发生率4.8%(2/4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多发于老年人群当中的常见疾病,多与骨质疏松、机体调节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临床上通常以手术形式进行治疗[3]。PFNA与DHS作为该疾病中常用固定手段,具有着不同的特性,两者临床应用效果一直受广大学者关注。

DHS是髓外钉板内固定系统,具有滑动加压功能,主要通过对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进行固定,来实现坚强内固定的目的[4]。但该固定方式对于人体周围软组织的剥离面较广,易对血供形成破坏,因此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功效并不乐观。而且由于其固定于股骨外侧骨皮质,力臂较长,弯距较大,如果内侧骨皮质有缺损或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则易出现应力集中,引起内侧皮质压缩,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松动甚至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且抗旋转能力差,导致髋内翻。因此,只有对于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才考虑选择髓外钉板内固定系统,而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应慎用DHS内固定.

PFNA是改良的髓内固定系统,力臂较短,属于中央型固定,具有较强的整体稳定性,主要通过将髋部应力负重向股骨干进行传递,促使股骨载荷减小,由此实现承受应力的增强[5-6]。PFNA螺旋刀片表面积大,内芯直径逐渐增加,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填压以及理想的锚合力,适应骨质疏松患者。且刀片打入锁定后,不能旋转,不易松动退出,其抗切出稳定性,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强。更适用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负重。与DHS相比,PFNA这一固定形式可有效规避对人体血供造成的破坏,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愈合进展的加快。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后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 PFNA 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上疗效优于 DHS,与有关文献[7]研究结果相符。因此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明,王磊,胡其恭,等人.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老年粗隆间骨折的远期疗效对比[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03):407-409.

[2]田仁元,邓江,黄文良,等人.三种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4):3991-3993.

[3]茹江英,丛宇,仓海斌等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02):129-131.

[4]莫瑞冰,曹瑞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03):282-285.

[5]孙海波,彭阿钦,张万龙等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相关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07):600-603.

[6]王君,王树德,齐文胜,等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53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06):719-720.

[7]K A M M ER LA N DER C,GEBH A R D F,M EI ER C,etal.Standardised cement augmentation of the pfna using a perforated blade:a new 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trial[J].Inj -ury,2011,42(12):1484-1490.

论文作者:唐,雄,方松青,曾伟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_唐,雄,方松青,曾伟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