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在跨越青浦区新通波塘的高架承台基础位于河道范围内,且河道上方为连接盈港东路的新通波塘桥,双向桥梁间空隙只有6米,在如此狭小空间内进行区间下部结构施工时,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确保河道通航,防汛要求,采用常规的围堰进行施工已不满足环境要求。为此,双壁钢围堰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关键词:轨道交通 高架区间 通航、防汛、下部结构 双壁钢围堰
1、前言
轨道交通17号线西起东方绿舟站,东至虹桥火车站,线路自起点由西向东沿沪青平公路——淀山湖大道——盈港路——菘泽大道走行。线路全长约35.341km,设站13座,平均站间距2898m。全线高架线长18.479km,地下线长16.157km,敞开段长0.705km:共设高架车站6座,地下车站6座,既有地下车站1座。其中高架区间穿越众多河道,为保证施工间通航和防汛要求。首次将双壁钢围堰围护技术运用到轨交施工中。现通过区间穿过新通波塘这一实例介绍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
2、工程概况及环境条件
2.1 工程概况
轨道交通17号线08区间位于嘉松中路站至徐泾北城站之间,跨越嘉松中路,沿盈港东路中间隔离带至佳悦路往北,跨越河西小泾、沈家浜、上达河等河道,沿崧泽大道南侧东行,至徐泾北城站。
区间内13#、14#墩柱位于新通波塘河道内,在新通波塘桥上下行中间6米间隔带中(见下图),跨径35m,下部结构承台受地理位置限制,设计为菱形承台,高2.1m,位于河床底以下3.1m处,每个承台下设12根直径800mm的钻孔灌注桩,桩长65m,墩柱为直径2.7m圆形墩,墩柱上为盖梁体系,上部结构为预制U形梁。
新通波塘为通航7级河道,常水位3.5米,施工时实测高水位4米。施工又是在汛期,因此无论是通航要求,还是防汛要求,都不能按常规围堰方案把河道截断后将水抽干进行下部结构施工。
2.2 方案确定
水下灌注桩采用钢平台、钢护筒施工方案,承台、墩柱采用双壁钢围堰,同时作为基坑围护,钢平台配合施工方案。
2.3 双壁钢围堰构造
双壁钢围堰内壁采用8mm厚钢板,外壁采用5mm厚钢板,内外壁间距为800mm,采用50×50角钢焊成桁架,与每块构件内外壁钢板周边焊接形成块体。按承台尺寸每边外放50mm。
钢围堰周长为27.53m,每米高度排水体积为:27.53×0.8×1=22.02m3。即箱体下沉过程中,钢围堰浮力可抵消自身约22.02吨/米的重力。
钢围堰整体总重量为70吨,三节高度分别为3400mm、3300mm、3300mm,每节重量分别为23.8吨、23.1吨、23.1吨。
钢围堰由专业厂家生产分层分块加工,先在厂里进行试拼,并进行防渗漏试验及水压试验,合格后再拆解,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其构造如下:
3、双壁钢围堰技术施工要点控制
3.1 第二次钢平台搭设
灌注桩施工采用钢护筒,钢护筒插入河床底2m,桩施工完成后,用于灌注桩施工搭设的第一次钢平台拆除,将高于水面20cm的钢护筒部分切割掉,然后,在钢护筒上采用28#工字钢,根据钢围堰尺寸搭设第二次钢平台,主要配合吊装钢围堰用。第二次钢平台搭设完成后,在钢平台外围根据钢围堰内壁尺寸,安装导向架。如下图
3.2 钢围堰下沉
施工期间,新通波塘水深为4m,第一节箱体下沉时,先对围堰进行灌水,箱体采用手动葫芦控制下沉速度(如下图),通过定位导向架控制平面位置,控制钢围堰上口与钢平台平齐后,停止下沉。
拼装第二节时,对第一节进行限位固定,防止因第二节重量使第一节没入水中。第二节安装完成后割除临时约束,松开手动葫芦进行下沉施工。第二节下沉至平台顶面高度时,安装第三节,在沉放过程中进行水下除土,使钢围堰下沉到位。
3.3 水下除土
水下采用人工潜水除土,潜水员进入水中,用高压水枪冲刷钢围堰刃脚处,将刃脚区域土体冲刷成泥浆,再用泥浆泵抽出。除土要求分段对称冲刷,水枪水压控制在0.4~0.6MPa,冲刷管的出水口口径10~12mm,每一管的喷水量不得小于0.2m3/s。泥浆泵选用3PNL一台。
钢围堰下沉过程中由测量员监测围堰水平度,以调整潜水员冲刷区域,避免围堰倾斜。待每一节围堰接近预定下沉深度时,减少冲刷量,直至下沉到位。围堰下沉至承台底标高以下1700mm时,停止围堰下沉施工。
3.4 封底及排水
钢围堰沉放到位后,采用双液注浆进行基底加固。加固范围为围堰底以下5米,待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水下封底砼浇筑,厚度1600mm。
首先拆除钢平台,保留主梁,在主梁上铺设脚手板,形成作业用的行走道,进行水下C30封底砼浇筑施工,砼浇筑采用泵送砼,设置4根导管均匀分布同时浇筑,封底砼厚度1600mm。
在围堰内垂直放入内径260mm~320mm的钢制导管,管底口距基底面200mm~500mm;导管顶部装有一根导管阀门的管节与漏斗相接;导管内放置隔水球,漏斗与具有经过计算满足容量的混凝土储仓相接。
灌注前,把漏斗、储仓装满混凝土。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打开导管阀门,此时导管内的空气、水和隔水球在混凝土的重压力下由导管底口排出,瞬间混凝土通过导管压向基底,在导管周围堆成一个平坦的混凝土圆锥体,将导管底口埋住使水不能从底口进入导管。继而在灌注的混凝土导管源源不断地灌入锥体内。随着砼压力升高,混凝土在水下摊开和升高,直至达到设计标高。
封底砼浇捣48h后,开始抽排围堰内的水,使围堰内达到无水状态后,在内壁安装厚度50mm的泡沫夹心板做隔离层,然后浇捣10cm厚水泥砂浆垫层,至设计承台底高程。找平层固化后切除桩钢护筒,凿除桩头清理围堰底部,按常规进行承台施工。
该阶段排水施工时,同时在双壁钢围堰内壁设置三道拉压杆(围堰内支撑杆),每层4根,以抵抗外部水土压力,维持围堰的整体稳定。标高分别为+2.5m、-0.8m、-3.2m。支撑设置需与排水同步实施,严禁水排干后加设支撑。同时注意避开立柱位置,以免影响后续施工。
3.5钢围堰拆除
下部结构承台、立柱施工完成后,由潜水员将钢围堰切割拆除。在切割拆除前,先向围堰内灌水,与河道水面平齐,保持围堰内外的水压平衡。
4、结束语
采用双壁钢围堰方案,整个实施过程,河道通航正常,也未对防汛造成影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渗漏和变形监测,均受控。
双壁钢围堰方案在确保河道通航、河道防汛的环境下,综合了沉箱施工、水下焊接、水下砼施工等众多施工技术,施工过程顺利,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借鉴意义。
论文作者:钱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围堰论文; 导管论文; 河道论文; 水下论文; 混凝土论文; 封底论文; 平台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