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_感恩教育论文

关于感恩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_感恩教育论文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感恩心缺乏引起的害人害己悲剧

当今社会,犯罪已不完全是简单的偷扒抢杀的犯罪,而出现了一种像马加爵这样由于人性弱点和劣根性之仇恨导致的犯罪。谈到马加爵,一些人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自卑问题,由此上升至仇恨杀人的恶果。其实在我看来,马加爵事件恰恰与他感恩心、感恩情和感恩行的缺乏有关。当他看到同学们嘻笑一片时,总认为他们是在嘲笑自己,然后就想起曾经的争吵,然后就怒火中烧,然后就心生歹意动之歹行。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想不到平常同学们也有对他好的时候,并由此心生感恩,从而平息怒气和歹意呢?被抓捕后,马加爵也承认同学与他关系并不坏,而且同学还帮他不少。可他并未被同学的帮助引发出一颗感恩心,终于酿成如此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加爵缺乏一定的感恩心和感恩情也是其造成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如果他还想过父母养育和培养他的不易而心怀要报养育之恩,如果他想过那么多老师培养他的辛苦而会心怀要报难忘师恩,如果他想过他生活中有多少人有意、无意之中给过他的恩惠而要回报恩情,如果他想过社会对他的奉献而要施回报社会之情,如果他想过朋友对他的期待与关怀要回报友情,如果他有用“滴水”之情以报“涌泉”之恩和以“涌泉”之情回报“滴水”之恩的心灵,他就不会让个人这个小我如此膨胀,就不会让这个小我的心胸变得如此狭窄,就不会如此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到舍弃一切珍贵的东西而追逐为出一口怨气而进行如此恶行了。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之中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种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

一、感恩教育的价值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帮助人们训练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眼光。试想一想,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已是多么地幸运,就这一点不感谢父母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让我们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也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之恩,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地成长。如果你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那就去想一想世上还有多少可怜的孤儿吧。看见路边的野草野花,我们也应该庆幸,是它们在我们的视线里注入了勃勃生机。感谢别人时给人带来愉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物质利益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在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凡事都讲求一个“利”字的今天,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个人利益的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似乎越来越大了。很多人开始变得冷漠和健忘,不惜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很多珍贵的东西,感恩心就是其中之一。因而,人们的心灵便在许多时候得不到足够的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能使感恩之纯情来感染这个“无人情味”的世界,使“无情”世界充满人情意味,进而淳化或改善社会风尚,形成人的公德心,燃起人间情谊,最终让社会变得能使人感到心“暖”。

在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生活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应该有一种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他们享有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让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自己是受恩惠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冲动。他们一旦学会了感恩,其自私自利的欲望就不会无限制地膨胀了;学会了感恩,就会踏踏实实地生活,不会被一些虚幻目标所迷惑;学会了感恩,就可以让其坦然地去接触每一个人,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感恩教育可以唤起人对人的兴趣,让人的心灵纯洁而高尚,满足精神利益的要求。感恩教育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会感恩的人,也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也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领悟关爱的真谛,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感恩教育是一种共生共荣共存的教育。共生体现了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同一性。这种状态下的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同一。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1]。”

感恩教育促使青少年思考问题,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人不至于只生活在单调而紧张的环境中。使人体会到一个人再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对他人施给的恩惠即使再小也要铭记于心,并知恩图报。通过这种教育,希望学生能在正视个人价值的情况下,在生活中也能考虑到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记仇甚至报仇之类的,有感恩心的人会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但感恩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来体现的。什么是感恩?感恩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要感恩什么?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如何唤起人对感恩和施恩的心理需要?所有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内容。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感恩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在前面已有探讨,在此就不再赘述。什么是感恩呢?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虽然推崇“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更推崇“知恩图报”的美德,而且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这些都说明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虽然我们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满足无不渗透着他人的帮助,但我们却可能会认为他人给予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并未想过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一心想要得到更多,而可能很少反思过我们凭什么要获得这么多,别人凭什么要让我们获得这么多;我们可能总是费尽心机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和抱怨社会这样那样的不公平,而很少想过从自己身上去找寻问题并宽容地看待他人和社会;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却可能并未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心存感激。说起感恩教育,这让人想起了西方的感恩节。感恩节源于基督教,感谢上帝给予人类的一切。基督徒饭前会做祈祷,感谢上帝给予他们食物。其实我们也应该像虔诚的基督徒一样心存感恩。对于“我们要感恩什么?”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一切值得我们感恩的人、事和物。只不过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生活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舞过我们的人。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哪怕是别人的一个认可的点头、一个鼓励的或信任的眼神,也可能给你莫大的力量和光芒,感受这样小小的恩惠,发自内心地进行感谢,会让你的心灵更加细腻柔软,会增强你感受恩惠的能力,会促动你对爱与恩的奉献。

我们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首先是知恩图报。“图报”的前提是“知恩”。如果一个人是无知而自私自利的人,那就不可能知恩了。所以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他们需要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父母给予他们躯体,养育他们的躯体和完善他们的心灵,花了很多心血,这个养育之恩不能不知;老师在为他们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做人品质的提高而不断付出辛勤劳动,这个教育之恩不能不知;朋友为己欢喜为己忧,共同分享成功喜悦和失败痛苦,这个友情之恩不能不知……在“知恩”之后,“知恩不报非君子”也,应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图报”当以从感谢做起,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还可以以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来表达我们的谢意。

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别人的恩惠。恩惠往往是十分平凡的,看似举手之劳、微不足道,但却非常珍贵。比如说,我今天从家里走到教室去上课,一路上骑车的人和走路的人特别多,但大家都通行有序,我并没有被骑车的人撞伤而受皮肉之苦,这源于他们内心里有关照。走进教学楼时,能接一杯开水带到教室去喝,还可以暖和一下手。有人说那是楼下拿了工资的管理员烧的开水,因为拿了工资所以才会烧开水给大家喝。可有谁看到过人民币会烧水给大家喝的?走进教室,看到昨天晚上满抽屉垃圾的教室已干干净净了,给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是清洁工人,而不是人民币。感恩应该是一种心情和一种心境,只有深刻感受到被恩情浸透时才会自然而然产生回报的愿望和行为。感恩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挖掘出这些小小恩惠的价值。日常生活的小事是滋养感恩之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经历就如同读一本书,你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读,在这个过程中你若被一些东西触动了,你就会知道感恩了。要让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别人的点点滴滴的、浑然不知的恩惠能够知道报答,有报恩心存在,有感恩行更为可贵,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一种报恩的表现。这样的心和行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其次是施恩不图报。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当抱着宽容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否则你就不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帮助别人了。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氛围。感恩教育的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才能最终得到落实。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下列方法与手段进行。

(一)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致的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得不得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生出援助之手的。其实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另外,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手段;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团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

(二)故事教育法。

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如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老师用生动的感恩故事或忘恩负义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三)实践锻炼法。

感恩教育的实践锻炼法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孩子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孩子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有位大学生至今对其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感恩教育活动还记忆犹新: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小学五年级时的那个母亲节。那时刚时兴母亲节,老师和我们几个班干部一起准备趁此机会来进行一次“感谢母亲”的活动。我们想了许久,有人提议说:母亲节就应该送母亲康乃馨。这的确是个很温馨的建议。但是买康乃馨的钱谁付呢?如果自己出,不是仍然在花父母的钱,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没有多大意义可言了。我们决定来场“有偿”的义务劳动。其报酬就是每位同学一支康乃馨。于是,班主任向大队辅导员提议,这个活动最后成了全校的一场“‘有偿’义务劳动,感谢母亲”的活动。每个班级承包了学校内外各个垃圾死角,把学校里里外外打扫得格外干净。最后大队部出钱给每个学生“奖励”一支康乃馨在母亲节这天送给自己的母亲!我们每个同学用自己的真诚行动去感谢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如一位学生对其母亲大冬天为自己暖脚而导致生病的事情记忆特别深刻,时不时会唤起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那年冬天特别冷。我每天晚上一个人睡觉脚特别地冰冷,每天到早上醒来还是冰凉的感觉,导致晚上睡眠质量不高。妈妈本来给我买了电热毯,但她又听说电热毯对人身体不好,所以妈妈后来每天为了帮我暖脚,就睡到我的被窝里,把我的脚抱在她的胸口,等到我的脚变暖和了才回自己的房间去睡觉。妈妈用这样的方法帮我来暖脚,使我那个冬天每天晚上才睡得比较安稳。但是由于妈妈每天晚上抱着冰冷的脚睡觉,后来她得了很严重的感冒,病了一个月才好起来。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一想起这件事就想为妈妈倒一盆热水,帮妈妈洗洗脚。

四、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家长因素。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二)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感恩教育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到社区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首先是家庭。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有回报亲人的心。其次是学校,孩子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校老师当然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老师教授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社会的支持等。再就是社会。一个人最终毕竟要在这个社会中学会生存,社会锻炼一个人独立自主、自尊自强。一个人需要感谢社会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三)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比如说逆反心理,你要他这样做,他偏不这样做)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感恩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并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四)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固然重要,但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理解这份关怀并付出爱,让孩子觉得付出关怀让父母开心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此慢慢熏陶,孩子心中感恩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标签:;  ;  

关于感恩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_感恩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