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报告(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对策论文,中小企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绪论
中小企业因其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经营灵活、与大型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而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从理论上探源,中小企业的存在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兴起更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湖北省是一个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创利创汇高的工业大省。研究湖北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探求实现战略构想的近期和中长期对策,这无疑会有利于我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大型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省经济的全面振兴。
中小企业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概念。它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往往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界定中小企业。根据我国1988年颁布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我国企业从规模上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档)、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档)、小型四个类型。划分的具体标准因行业不同,产品的品种不同而不同,这里不宜详述①。本课题研究对象界定为湖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它从经济规模上是指《标准》中的中型二档企业和小型企业;从所有制上涵界各种所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乡镇企业。②
本研究报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湖北省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第二部分、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第三部分、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第一部分 湖北省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湖北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建国40余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北省在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壮大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振兴城镇经济,带动湖北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截止1992年底,湖北中小工业企业多达23819个,占全省工业企业数的99.3%,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18123个,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76.1%,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的99.1%;创造产值655.2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7.7%,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的58.9%;中小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2728452人,占全省工业企业职工总人数的64.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数的75.8%;中小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91.891亿元,占独立核算企业的46.2%;实现利税总额518395万元,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的40.8%。③
湖北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表现出如下显著的特点:第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1992年统计资料显示,我省独立核算国有和集体中小工业企业占全省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75.4%,占全省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的99.1%;产值占全省中小工业企业的68.6%,占全省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的96.1%,公有制经济处于明显主体地位。非公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企业仅占全省中小工业企业数的0.01%,其产值仅为全省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3%。较之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我省中小企业“偏重”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偏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第二、我省中小企业行业分布齐全,若干行业已自成体系。我省中小工业企业遍布现有的39个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外的38个,其中建材、非金属制造、机械零件、食品、纺织、化工、饮料、服装和家俱制造等行业多为中小企业。有些行业已形成一条龙的产业结构体系,如黄石的服装、沙市的轻纺等。第三、中小企业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我省中小工业企业散布于四大经济区,没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地区。据统计,鄂东区、鄂中区、鄂西南区、鄂西北区分别拥有占全省的30.1%、20.1%、14.1%、17.8%的中小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是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5.2%、22.4%、11.8%、18.1%。鄂东区以冶金、煤炭、建材、服装、食品工业为主;鄂中南区以纺织、家电、日化为主;鄂西南区以水电、机械、煤炭、建材为特色;鄂西北以汽车机械、电子、橡胶制品为主。
二、湖北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地表现在:产业重心偏移、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组织僵化、产业布局上同构、错位现象十分突出。1>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所谓产业组织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动态组织方式。湖北中小工业企业产业组织的主要缺陷是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小而全”的全能厂多。专业厂较少,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现象较普遍。据调查,我省机电企业中生产整机的共计516家,外购零件只占企业总产值的33.2%,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专用机械制造中外购零件比重仅占7.87%。④2>产业结构刚性,表现为产业结构呈僵化状态。其基本特征是:只有新的产业部门建立和扩大,没有传统的产业部门萎缩甚至死亡;落后的产业部门不能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转移;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微弱。根据1980——1992年14个工业部门产值和固定资产原值比重分析发现,16年间,其构成变化很小。见下表:
湖北省工业企业行业变动情况
该表是根据《当代湖北》、《湖北统计年鉴》1992年的有关资料整理的数据
该表显示,我省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四大传统工业部门产值变动率为9.89%,固定资产原值变动率为13.64%。新兴工业(如电子)、汽车、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它们对整个经济的关联和牵动作用不大。如电子工业产值增长10%,整个工业产值仅增长0.1%。就是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整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整个工业总产值也只增长1.3%。这充分说明,我省工业仍没有走出传统产业结构的圈子,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的速度较慢。3>产业重点偏移,地方特色不明显。据统计,1992年,全省从事食品、纺织、化工、机械、金属制品的中小工业企业分别为1000家以上,中小型建材企业多达2700多个,中小型饮料加工企业几乎遍布每个市、县、乡。由上可见,我省中小工业企业是以机电、食品、建材为主导产业。这种主导产业的选择带有传统体制的印迹,它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各经济区主导产业与该区域的资源优势不匹配、产业重点偏离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尽管市场经济不一定要搞资源型经济,但资源优势往往是市场优势的稳固基础。我省经济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很强,如西部以电力、硫磷矿、铁矿、石墨、铝土矿为主,东部以建材、铁矿为多,江汉平原及西北岗地则以石油和农业资源为多。根据资源分布状况,我省中小企业的主导产业必然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地方特色不明,换一种说法就是产业结构的同构。
2、中小企业对我省资源利用不够。正因为以上原因,我省中小企业没能充分利用我省的经济资源,表现为:一方面,一些储量较小的中小型矿产资源远未得到开发;另一方面,一些已开发的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全国已发现的150种矿产资源中,我省就有110种,已探明储量的就有77种,其中,很多矿产资源的储量居全国前列。与资源大省并存的是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如,鄂西拥有占全省储量72%的铁,60%多的磷,75%多的硫和几乎全部的锰、汞、石墨、铝土矿,但由于交通不畅,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奇缺等原因,鄂西资源开发能力十分有限,大量资源仍深埋地下。又如,我省水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大河流1195条,长江在我省境内流程达1200公里,河流水资源理论储量达1821.1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为3310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的仅为理论值的14%。再如,鄂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发展采掘和冶金业前景广阔,但由于种种原因,鄂西的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纺织、食品、药业比较发达,采掘和冶金企业仅占鄂西地区企业数的2.71%。同时,中小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程度很低,突出地表现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足,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如80年代中后期,我省煤的回采率为70%,中小型煤矿回采率更低。鄂西山区硫矿的回收利用几乎为零,业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冶、下陆、蜡烛山、鸡笼山的铁、铜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都很低。这种情况在我省还有很多。上述在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两种突出现象已经严重制约着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小企业分布不合理;第二、中小企业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第三、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滞后;第四、从宏观上讲,如何发挥中小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问题,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应该引起决策部门高度注意。
3、中小企业孤军奋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湖北中小企业几乎囊括所有工业门类,遍及全省几乎所有的县市和大部分乡镇,而且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和乡镇。如全省国有县市级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51个,集体乡办企业9482个,二者共占全省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数的60.3%,产值的31.2%。这些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属不同的部门,条块分割使中小企业单兵作战,凭借平均只有216万多元的固定资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同时,我省大型企业(集团)则较多。1992年,我省有大型企业集团60家,但它们所网络的中小企业不到我省中小企业的1/10,且大多是“松散型”协作,“半紧密型”,“紧密型”协作极少。这就是说,我省中小企业90%是各自为政。
4、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截至目前为止,我省既没有超越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按分工协作内在要求进行规划、协调和监督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息、金融业和法律咨询机构,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然停留在部门管理、行政区域归口管理阶段。结果往往是政出多门,各行其事,难以形成联合统一的共同市场。从微观管理而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方法落后。企业管理人员大专文化程度的不及5%,管理方法仍然是一般生产型管理为主,还没有过渡到生产经营型和科学管理阶段。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在中小企业还不多见。
5、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技术设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产品结构老化、科技开发能力差、管理水平低、耗能高、浪费严重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是全国范围内中小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因素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结果,因而本课题对此不作重点研究。
6、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特殊困难。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特殊困难主要有:首先,“环境劣势”存在。这是指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条件的客观差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因而随着十多年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大中型企业在技术装备、人才素质、资金投入、经营机制、企业制度等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能力大为增强;而中小企业虽有“船小好调头”的先天优势,但由于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历史原因、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改革以来处于被政策忽视的地位,自身素质提高不快,与大型企业的差距日益扩大。并且,这一差距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显得更加突出⑤。其次,突然“断乳”造成严重的不适应症。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中小企业首先全部失去计划的呵护,不得不面对市场,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也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中小企业显得“六神无主”力不从心。最后,信息渠道缺乏。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信息市场落后,中小企业失去与原有行政主管部门的稳定联系后,处于信息的“真空”状态。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步履艰难,亏损严重。这些困难虽可以逼迫我省中小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但是这毕竟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特殊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伴随中央自1993年下半年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而显得更加严峻。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的金融、投资、财税改革相对滞后,致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物价上涨过快过高。中央以整顿金融秩序为突破口、以金融、财税、投资、企业制度改造为内容的全面配套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投资增长的势头将仍十分强劲,物价涨势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为此,中央必然要继续借助严厉的行政干预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采取偏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我省中小企业在近期必然处于资金严重短缺而引发的各种困难并存的困境。(未完,待续)
注释:
* 本报告为省教委资助项目“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的总成果。课题负责人韩德明,成员郭建国、孙厚权、严雄飞、徐彬。报告提纲由韩德明、徐彬共同拟定。报告第一、二、三部分分别由严雄飞、孙厚权、郭建国提供。徐彬完成修改、部分重写和统稿工作后,由韩德明修改定稿。
①工业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详见:《关于发布大中小型工业划分标准的通知及附件》(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经企(1988)240号文件。
②人们通常所讲的大中型企业是指特大型、大型和中型一档企业,本课题研究除此以外的工业企业。由于统计资料限制,本课题研究只能从现有综合性统计资料中分离出中小工业企业的有关资料,有些资料只能是近似的数据。
③参阅《湖北省统计年鉴(1993)》第267、284、290页。
④《当代湖北》第93、95页
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省15年企业改革的历程,使我们对孤立围绕大中型企业的单一搞活方式产生疑虑。企业是在相互依存中发展,孤立单一搞活方式,不仅导致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综合素质差距日益悬殊,而且也使大中型企业自身难以真正搞活。
编后:此文较长,本刊将分三次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