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1]2002年在《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引起土壤养分径流流失,导致土壤生产力降低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但有关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研究方面的报道不多。 本文通过在5个不同坡度径流小区进行的8次人工模拟冲刷试验,探讨了坡度、放水冲刷强度、植被和降雨量等因素对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深化坡面土壤养分迁移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为建立土壤坡面钾素径流流失模型提供基础资料,并对坡地合理施肥、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当降雨量一次不超过50mm时,黄绵土土壤的缓效钾、速效钾和溶解态钾的流失量分别不超过25400kg/km~2、2620kg/km~2和1630kg/km~2。 (2)侵蚀黄绵土泥沙速效钾的富集率在1.01—1.73,缓效钾在1.01—1.20,全钾在1.01—1.05的范围之内,速效钾的富集较明显,缓效钾、全钾有少量富集。黄绵土土壤钾素主要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全钾、缓效钾、速效钾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正相关关系;缓效钾在水土流失过程中主要随土流失。 (3)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和溶解态钾流失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规律十分明显,且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和溶解态钾的流失量与坡度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 (4)径流中溶解态钾浓度基本随冲刷时间的延长而减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当植被覆盖度≥60%时(雨量≤100mm),溶解态钾浓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 (5)雨强(冲刷强度)增大,溶解态钾浓度,溶解态钾、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明显增加。雨强对速效钾、缓效钾的富集率影响不大,速效钾的富集率有一定的减少;随着坡度的减小,速效钾富集率有增大的趋势。雨强比坡度对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更大。 (6)当给土壤施KCl后,径流溶解态钾浓度和溶解态钾流失量显着增加。 施KCI会使土壤和径流中的钾流失量增加,施的KCI主要以溶解态钾的形式流失。 施KCI后,速效钾的富集率差异不很明显,但随坡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 (7)溶解态钾浓度基本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植被覆盖度增大, 缓效钾、速效钾流失量显着减少。当植被覆盖度达到 10%时,缓效钾、速效钾和 溶解态钾流失量分别比裸地减少了 74.51%、73.84%和 4石6%.当植被覆盖度达到 60%时,缓效钾、速效钾和溶解态钾流夫量分别比裸地减少了 97.49%、97.31%和 73.14%.植被(在坡度< 20o64)比坡度对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的影响 更大。植被覆盖度为 10%时,速效钾、缓效钾富集率比裸地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旧)雨强为 3.33 mm·min-时,除 25”坡面外,200mm雨量溶解态钾浓度均 小于 100mm。溶解态钾流失量随着雨量的增大而增大。缓效钾、速效钾流失量随 着雨量的增大而显着增大。坡度比雨量对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作用 更大。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2]2004年在《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不同雨强人工模拟冲刷试验,初步分析了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冲刷强度)增大,溶解态钾质量浓度,溶解态钾、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明显增加;在不同雨强的条件下,缓效钾、速效钾的流失量与坡度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雨强对速效钾、缓效钾的富集率影响不大;雨强比坡度对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更大。
伏耀龙[3]2012年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内在条件和综合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利用管理是影响土壤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前提,也是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实地放水冲刷和室内测定分析的试验方法,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典型小流域坡面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和人为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探讨了该区域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机理和养分随径流流失的影响因素,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层普遍较薄且富含砾石;土壤的潜在肥力较高,有效肥力偏低,其中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均达到高肥力水平,自然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耕作土壤高,磷素则供应不足,耕地必须通过施肥提高磷含量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土壤多呈中性偏碱性,且具有逐渐碱化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1)。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Q)表现为灌木林地(64.79%)>耕地(46.82%)>荒草地(43.65%)>裸地(40%)>园地(25.35%),土壤退化指数(ID)表现为园地(77.76%)>耕地(43.2%)>荒草地(14.85%)>灌木林地(0)>裸地(-26.07%)。利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Q)与土壤退化指数(ID)2种定量化方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表明这两种指数不能等效地评价该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质量,相比而言,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因为考虑了选择指标的权重被认为是评价本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的一种更合理方法。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壤土和砂质壤土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5%,18.6%和5.3%;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在2.5011~2.7825之间,其中粉壤土>壤土>砂壤土;耕地较原生植被灌木林地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大,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分形维数随海拔降低而下降;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mm)和粉粒(0.002~0.05mm)含量以及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mm)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土壤质地越粗分形维数越小,土壤质地越细分形维数越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结构的重要指标。3.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试验方法,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坝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荒草地、耕地和裸地)下土壤抗冲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土壤侵蚀产沙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放水冲刷试验径流量、径流含沙量存在较大差异,径流含沙量随着产流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递减趋势。荒草地和小麦耕地的径流含沙量较小,且能在最短时间内趋于稳定,而裸地的含沙量在整个冲刷过程中最大,趋于稳定的时间滞后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冲系数均随冲刷时间延长呈波状上升变化趋势;土壤抗冲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荒草地、小麦耕地、灌木林地、玉米耕地、裸地;土壤的颗粒组成与土壤抗冲性能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土壤抗冲系数与粉粒体积分数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P<0.01),与砂粒体积分数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5,P<0.01),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6,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不显着。4.岷江上游是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四川省发展特色干旱河谷农业的重要基地,水电站工程建设、陡坡开垦过程中,严重扰动了原有的土壤结构层次,地面的植被被破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新增水土流失,人为加速了该地区土壤侵蚀过程。本研究以径流侵蚀产沙为突破口,采用野外实地人工放水冲刷试验方法,对该区域开发建设中人为扰动坡面侵蚀产沙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坡度为5°、10°和15°条件下,流量为2L·min~(-1)、3L·min~(-1)、4L·min~(-1)和5L·min~(-1)时径流量(W)与放水流量(Q)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W=31.999Q-46.497,相关系数r=0.9466,产沙量(Ms)与放水流量(Q)呈对数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Ms=1137.657Ln(Q)+524.252,相关系数r=0.9535;坡度是影响原生地面径流产沙量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产沙量与坡度呈线性相关,随着坡度增大,径流量和产沙量都在线性增加;产沙量与径流量关系相当密切,呈直线相关关系变化,即随着径流量的增大,产沙量也在增大,其关系式为Ms=0.028W+0.343,相关系数r=0.9589。对人为扰动地面侵蚀产沙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为有效防止区域水土流失提供基础的理论数据,对于该区农业开发和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5.坡面径流是土壤泥沙和营养元素流失的动力和载体,冲刷过程中,径流首先选择性的携带土壤细颗粒,导致泥沙中细颗粒的增加,黏粒含量增多,与原地土壤相比,泥沙中细颗粒特别是黏粒含量显着增加,导致泥沙黏粒的富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多与土壤细颗粒结合在一起,在径流冲刷过程中,泥沙黏粒的富集就会导致泥沙有机质和全氮的富集;坡度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径流流速和侵蚀模数,从而对泥沙养分的富集产生着显着的影响;土壤中钾素分为难溶性和易溶性两种类型,在径流冲刷过程中,一部分钾溶解在径流液中,一部分被吸附保留在泥沙中,泥沙中的速效钾含量较原地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低,但不同坡度和放水流量条件下表现出和有机质,全氮一样的富集规律,即坡度相同,放水流量(冲刷强度)增大,泥沙速效钾的富集率有一定的减少,放水流量不变,随着坡度的增加,泥沙速效钾富集率均有减小的趋势。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4]2002年在《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通过不同坡度人工模拟冲刷试验 ,初步分析了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 :随径流流失的离子钾浓度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土壤钾的流失量与坡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不同形态的钾在泥沙中有富集现象 ;钾主要是以不溶态的形式随泥沙迁移 ,缓效钾主要随土流失
潘长兵[5]2012年在《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海南省砖红壤是我国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该地区光热充足,降雨集中,具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400-2700mmm,雨季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且短时间强烈降雨频繁发生,对表层土壤侵蚀严重造成大量的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因此本文通过不施肥和施肥4种处理,利用野外大型径流场进行实地监测,系统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特征,试图为胶园砖红壤中橡胶林土壤氮、磷、钾素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径流对氮素流失影响特征在胶园砖红壤降雨径流氮素流失过程中,整个雨季各次径流流失的氮浓度不同,雨季来临时5月份(前3次)强降雨造成氮素流失明显要高于后期,其中铵态氮是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因此防止胶园土壤养分氮素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是在雨季到来时前几次的强降雨。在施肥条件下,随施肥量增加达到N3水平(225kg/hm2),总氮、铵态氮的流失浓度明显增大,其中总氮的增加浓度到达了显着水平。总氮最高流失浓度达到了6.99mg/L,远超过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总氮v类农业用水区标准限值2mg/L,大量的径流水长期直接进入附近水体,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降雨径流对磷素流失影响特征总磷流失浓度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但几次特大暴雨(9月13日、10月3日)对土壤侵蚀剧烈,造成径流中总磷浓度急剧增大。在第一次施肥后,磷肥施用量增加到255kg/hm2水平总磷流失增加显着。3、降雨径流对钾素流失影响特征雨季前期水溶性钾流失浓度远高于后期,第一次施肥后,钾肥施用量增加到94kg/hm2水平水溶性钾流失增加显着,后两次施肥未显着增加径流流失浓度。4、降雨径流土壤养分随泥沙流失影响特征降雨前期径流(5月8日)流失泥沙中养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富集现象,其中速效磷、速效钾在整个径流泥沙流失过程富集作用相对比较大。增加施肥对流失的泥沙中全氮、速效磷养分含量出现了显着增加,施肥未增加有机质、速效钾养分流失。因此,在降雨径流流失过程中,以泥沙结合态流失的养分含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6]2004年在《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人工模拟冲刷试验,初步分析了施KCl、植被覆盖度和降雨量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土壤施KCl后使土壤和径流中的钾流失量增加,施入的KCl主要以溶解态钾的形式流失;植被覆盖度增大,缓效钾、速效钾流失量显着减少;植被(在坡度≤20°时)比坡度对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的影响更大;坡度比雨量对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更大。
彭浩, 邵明安, 张兴昌[7]2002年在《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从形态、有效性、与侵蚀的关系、影响因素和流失模型等方面,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文章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机理十分必要。
马波[8]2008年在《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了人工模拟降雨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上大豆作物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其冠层、茎秆和叶片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冠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规律等,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大豆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显着。大豆为一年生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巨大。大豆全生育期内,其叶面积指数变化在0~15之间,对消减降雨动能、保持水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豆茎秆流量在其全生育期内占降雨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2.76%~32.15%,平均为16.77%,约为13.72mm。冠层截留量在其生长旺盛期可达到0.87mm,全生育期内平均为0.40mm。穿透雨量所占比例较大,约占降雨量66.14%~112.72%,平均为92.31%,且行间雨量略大于株间。大豆叶面积对降雨的再分配影响明显,随叶面积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其茎秆流、截留雨量增加,穿透雨相应降低。由于冠层的截留机制,使降雨以茎秆流、穿透雨等形式进入地表径流,大大消减了降雨动能,减少了击溅侵蚀。大豆覆盖下坡耕地击溅侵蚀量约为0.58kg/km2,较裸地降低了73.15%,由此说明冠层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2)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坡面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分异。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作物植被覆盖下的坡面土壤平均入渗率较裸地明显增加。在其全生育期内,坡面降雨入渗速率较裸地提高了4.35%~71.79%,有效减少了坡面径流量。大豆对坡面入渗影响显着,随着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土壤的平均入渗率也有所增加。而利用双环法测得大豆根部土壤稳定入渗速率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但与裸地比较,其稳定入渗速率提高了7.52%,依然体现出大豆对入渗的提高作用。(3)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覆盖下的坡耕地侵蚀产流产沙量均小于裸坡。在其全生育期内,产沙量平均约为3800.55kg/hm2,径流量约为193.52m3/hm2,场降雨产沙模数约为258.25t/km2。随着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量呈下降趋势,水土保持效益愈加显着。(4)大豆生长对坡面养分流失影响较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流失量较裸坡高;全氮、全磷、速效钾流失量随较小但是波动较大。侵蚀泥沙各养分含量均随大豆的生长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豆减少坡面侵蚀产沙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泥沙养分的含量。而大豆根系的固氮作用,使可溶性氮离子含量增加,对径流中氮含量有一定影响,使径流中氮素浓度产生波动,呈现不规律变化。(5)总结估算出大豆作物覆盖因子值。参考USLE中C值估算方法,将野外模拟降雨大豆田、裸坡侵蚀产沙量经计算得出种植单一大豆作物坡耕地的作物年C值为0.51,说明大豆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较为显着。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与C值回归分析得知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得出大豆作物C值与叶面积指数的模型,用以描述大豆作物防止坡面土壤侵蚀。
袁东海[9]2001年在《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引起江河淤塞、洪水泛滥、养分流失、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有关水土流失的报道很多,但大多数以单一因素和模拟试验研究较多,而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采用综合方法,在小流域尺度上研究水土流失规律较少;对小流域坡耕地综合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和小流域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以及侵蚀土壤肥力评价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选择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边缘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蒋家塘小流域为研究试验点,以协作单位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小流域开发试验区为基础,采用坡面径流小区法、单源汇水试验区出口实测法、稳定性核素-Eu土芯示踪法研究了2000年坡耕地不同农作措施水土流失规律及养分流失规律和小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水土流失规律及养分流失规律,并对小流域侵蚀土壤的肥力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坡面径流小区法系统地研究了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养分流失规律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1)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泥砂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径流流失和泥砂流失主要集中在5~8月份,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80%以上,这与当地降雨季节性分配有关。 (2)不同农作措施径流小区有机碳、氮、磷、钾流失差异明显,有机碳、氮、磷、钾流失总量的顺序为:顺坡农作>水平草带>水平沟>休闲>等高土埂,同顺坡农作相比,其他农作措施均有减少有机碳、氮、磷、钾流失的作用,以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磷、钾流失的效果较好。 (3)侵蚀程度较轻,泥沙流失量较小,特别是推移质流失量较小的农作措施处理的径流小区,如休闲处理、等高土埂和等高处理的小区中有机碳流失以径流流失为主,相反,如水平草带处理、水平沟处理和顺坡农作处理的径流小区中,有机碳流 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失以推移质流失为主。氮素的流失途径主要为径流流失,约占上壤氮素流失量 sl.9%~93.4%,在径流流失的氮素中又以水溶态氮素为主,约占径流流失氮素的 78%~87.6%,其中铰态氮含量略大于硝态氮,平均为 55.47%,而在推移质流失 的速效氮主要为铰态氮。推移质中有机碳和全氮均有富集现象。土壤有机碳、氮素 流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5~8月份,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3%以上。 (4)顺坡农作处理的径流小区通过椎移质流失的磷素和迈过径流流失的磷素基本 相当,其它处理的土壤磷素主要以径流方式流失,其流失量占土壤全磷流失量 67.59%~88.11%。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处理、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径 流小区中,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其流失量占土壤钾素流失量分别为 刀.34%和65.79%;休闲处理处理的坡耕地径流小区通过径流流失的钾素和推移质 流失的钾素基本相当,而在泥砂流失量较大的顺坡农作处理、水平草带处理和水平 沟处理坡耕地径流小区土壤钾素主要以椎移质形式流失,其流失量占土壤钾素流失 量的比例分别为 62.27%、55.52%和 70.41%。土壤磷、钾素的流失主要为泥砂结 合态,推移质中不同形态的磷、钾素均有富集现象,特别是有效态磷、钾的富集程 度高于全磷、全钾的富集程度。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的坡耕地利用方式相比,其它种 不同农作措的均有减少和防治土壤磷、钾素流失的作用,以等高士埂、等高农作措 脑、休闲措施效果优于水平草带、水平沟农作措施。土壤磷钾素流失时间主要集中 在5月-巴月,占全年土壤磷、钾素流失量85以上%。 (5)影响径流和泥砂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 素,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磷、钾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径流 量、泥砂流失量、植被状况和施肥状况.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养 分流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保持水土和养分的效 应,结果表明: 们)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单源汇水试验区)水土流失、有机碳流 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78 %~73.08 %,泥砂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90%以上。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 的大小顺序均为无保?
孔刚[10]2007年在《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养分流失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坡地土壤水分、养分迁移机制与数学模型是土壤质量退化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土壤侵蚀、坡地水文、旱地农业和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点。研究坡地水分养分的迁移规律,对于探讨坡地土壤质量退化机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产意义。本文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实验方法,研究了产流过程中坡地水分和养分迁移的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地下供水条件下雨强对坡地溶质迁移影响研究表明,雨强与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均呈现指数关系。80mm/h雨强的累积流失量是40mm/h雨强的累积流失量的一倍;前期含水量愈大土壤养分随径流流失的量愈大。径流磷和钾平均含量与前期含水量呈现近似抛物线关系。含水量从5%增加到20%,径流溶质流失量增加一倍。2.坡度、坡长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坡度愈大,坡长愈长土壤养分随径流迁移的量愈大。径流钾累积流失量和径流溴累积流失量与坡度呈现很好线性关系。3.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随径流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施和表面混施的溶质流失量的累积变化曲线类似,但喷施较表面混施的流失量大2倍以上。4.植被对坡地养分迁移影响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流失影响较大。在同一植被覆盖度和同一坡度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苏丹草、籽粒剑,分别比相同雨强条件下裸地试验减小14%、27%、33%、17%的径流量。裸地的养分流失量是100%覆盖度的3倍以上;在相同的植被覆盖条件下,娄土的累积流失量小于砂黄土的流失量。5.利用不同雨强、坡度、坡长、初始含水量和植被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对以幂函数形式和指数函数形式的描述径流溶质迁移的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幂函数为特征的数学模型更适合描述黄土地区径流溶质迁移过程。6.国内外描述土壤养分随径流迁移的混合模型中包含了有效混合深度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混合模型推求了有效混合深度。研究结果表明,雨强愈大,坡面平均EDI值愈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溴离子的EDI值差别不明显;与植被覆盖相比,覆盖度愈大,EDI值愈大。
参考文献:
[1]. 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D]. 彭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2]. 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 生态环境. 2004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研究[D]. 伏耀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 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J].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5]. 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D]. 潘长兵. 海南大学. 2012
[6]. 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试验研究[J].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7]. 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机理研究进展[J]. 彭浩, 邵明安, 张兴昌. 土壤与环境. 2002
[8]. 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D]. 马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9]. 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 袁东海. 浙江大学. 2001
[10]. 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养分流失试验研究[D]. 孔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艺学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径流系数论文; 降雨强度论文; 水土流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