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研究

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研究

蔡呈曦[1]2004年在《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风险投资作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应采用何种发展模式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便成为风险投资业内的一大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论文从阐述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定义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发展特点和融资顺序,并由此确定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应把风险投资作为融资的重要手段。 随后论文着重分析了美英、日德和台湾叁种不同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并对美国风险投资发展进行时序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风险投资时所应采取的模式。 最后文章从资本市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出发,详细地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对风险投资退出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对国外OTC市场的比较,相应地提出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OTC市场,来使国内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此项研究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和加快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陈雪萍[2]2002年在《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力已成为一国能否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利用风险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对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提高科技资源与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民营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特点为切入点,对民营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相互需求特征、互动机制以及企业制度安排的一致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指出民营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具有互动性和互补性。与此同时,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证分析,总结出国外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得出结论: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正确定位政府在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中的地位、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民营高科技创新企业群、创新风险投资公司组建模式加以实现。

刘贵斌[3]2008年在《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是现代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器,对于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但总体来看,我国风险投资业还不发达,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本论文以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国情,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风险投资业之所以能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而中国风险投资业起步晚,还远未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在转轨环境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归纳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的特点,特别是指出国内风险投资研究的不足;第叁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对产业绩效决定理论、信息以及风险理论和转轨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的国际比较,主要系统综述国际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情况,比较、分析并总结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主要特点和经验教训;第五章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进行与评价,首先概述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特点,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出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制度缺陷;第六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并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体和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进行对,指出中国风险投资业应采用的组织模式;第八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进行了分析,从政策环境、产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第九章为本文结论部分。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形成的研究结论是,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主要有叁种,一是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二是欧洲的“大企业联合、政府参与”模式;叁是日本的“官民结合”模式。从各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的得分为62.15。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官办官营”是中国风险资本运作机制的致命缺陷;融资渠道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风险资本结构;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阻碍风险资本的退出。基于中国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片面求新求高不仅不利于一般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及适用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很可能使风险投资从一开始就局限于一个狭窄且风险集中的领域,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同时,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分步建设的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有效的、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而根据对风险投资组织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主要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同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外部支持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人才环境、资本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及产权制度环境等。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的建设还不完善,所以要结合国情,吸收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总结来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首先,提出必须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双重视角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其次,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性评价;再次,提出基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最后,提出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

戴志敏[4]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王荣[5]2010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叁、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叁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叁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叁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叁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刘牧[6]2008年在《吉林省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风险投资在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纵观世界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和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政府作为主角的风险投资业,仍处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阶段,亟待大量资金的参与方能推进其发展,因此,如何使闲散的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到投资领域,成为探讨的中心议题。本文从我国风险投资、政府导向、民间资本投入叁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吉林省风险投资制度环境以及风险投资体系的设想。首先,对风险投资、民间资本进行了界定,通过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分阶段分析,提出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次,在对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阻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出主要原因,为解决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在对吉林省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吉林省风险投资制度环境和风险投资体系的设想。

丁晓君[7]2004年在《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回顾了风险投资的基本理论;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风险资金的来源、组织形式、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阐述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提出政府在发展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运作方式,由于受研究时间短和自身复杂性的局限,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备,加之在实践中缺乏可供利用的数据资料,实证分析难以进行。本文以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风险投资的一般理论分析和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阐明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理。 文章认为,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富裕的家庭和个人、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公司资金和外国资本等,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给风险投资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通过调节潜在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来诱导投资,另一方面致力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能力和外部生存环境,降低其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因素,并制定一些间接政策对风险投资的发展给予极大的支持,如小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十六大” 报告在发展经济的论述中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在解放生产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体制层面、从生产力的高度肯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为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动。

徐晓玮[8]2007年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不仅为全球带来了新经济时代的曙光,而且成为牵动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发展风险投资近20年,与国外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资本总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退出机制不通畅;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以我国风险投资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重点分析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突出阐述了加快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并创新地提出构建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一些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同时,风险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它的启动与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政府肩负着出资、政策引导与法律建设等重任。我国风险投资业刚刚起步,面临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叁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也被称为创业投资,是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本文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制约发展的问题并阐述了政府如何扶持和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发展。整个文章的第一部分包括一、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分析了风险投资的概念特点,风险投资的功能和风险的过程。关于风险投资的分类,按风险投资的投入方式,可将风险投资划分为“杠杆式”风险投资和“权益性”风险投资;按接受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将风险投资分为种子资本、导入资本、发展资本和风险并购资本;以及如天使投资、风险租赁和麦则恩投资几种特殊的风险投资方式。在功能上风险投资有着“资金放大器”、“风险调节器”和“企业孵化器”叁个最主要的叁个功能。风险投资的过程则包括:项目评估和选择、谈判和签订投资协议、培育风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在产业外部环境来讲,有着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市场中介。第二章对我国风险投资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回顾了我国创业投资产生国内和国际的背景,将我国的创业投资发展分为引进和起步、逐步兴起、快速增长、理性调整等四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各个阶段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情况和问题,以期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和背景知识。作为整个文章的第二部分,在第叁章和第四章中,文章主要从我国创业投资产业本身资本构成状况和其投资情况两方面来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创业投资产业相对国外成熟国家来说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不管从资本规模、结构还是从投资的行为来看都处在初期和发展阶段,所以对于产业来源和产业共同行为的研究显得很有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并从微观上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于我国的创业投资产业的资本分析,文章主要集中分析了我国创业投资机构资本总量及变化趋势,我国风险投资产业资本的来源分布和变化以及我国创业投资产业的资本构成和规模叁个方面,以求从总量、来源和分布来窥视我国创业投资产业的资本状况。风险投资是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型式,也可以说是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在我国,这种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启动风险投资,除了制定一系列政策外,势必要投人一部分资金,因此,我国早期的创业投资机构都有很浓的政府色彩,大部分是政府主办或是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趋于规范,我国的创业投资资本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资金逐渐剥离或淡出,而民间资本不断注人,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文章的第四章着重从我国创投产业投资的区域分布、阶段分布、产业分布和项目退出情况来分析我国创投产业投资行为的特点和结果。中国的创业投资经历2000、2001年的高峰之后逐渐走向疲软,不论从投资机构数量、操作资本量还是项目数上都处于下滑的趋势。在2004年之前,创业投资产业经历了一个调整期,中国风险投资经历了2001年和2002年的调整以后,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式的好转以及网热潮的回暖,2003年、2004年的中国风险投资企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据统计,风险投资机构在2003年共投资了177家企业,总投资额为9.9亿美元。远高于2002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26家企业和4.18亿总投资额。而2004年则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并首次突破l0亿美元大关,达12.69亿美元。其中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我国创投业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文章的第叁部分,作为重点论述部分之一,主要通过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分析了我国创投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快我国创投行业的发展在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文章指出以下五个方面问题制约了我国创投产业的发展: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风险投资主体错位;资本的投资实现与退出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和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同时,文章分析了有限合伙制、公司制和信托基金制的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资本的投资实现与退出困难,相应地研究了创业投资常见的几种退出方式:公开上市、并购、回购和清算。第六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1.扩大风险投资总量,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3.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4.建立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对于退出这个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问题,文章从各个方面提出建立一个提供给风险投资企业的平台,以让其能够选择任一种方式实现退出。如买壳或借壳上市,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和清算退出。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行为,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文章建议从完善现行法律,制定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和建立风险投资辅助法律制度和政策叁方面做出建议。6.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文章特别提及了政府在加快行业发展上应发挥的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职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者的投资观念,树立投资与资金效率的观念,树立资本市场条件下高效率流动的观念,减少行政干预色彩,减少行政专项限制。

霍学文[9]2004年在《企业风险投资研究》文中指出风险投资作为向高技术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但由于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使传统确保投资安全为原则的投资方式难以涉足高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风险成为阻碍社会技术进步的一大障碍。风险投资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风险喜好的态度积极参与高技术产业化。 企业风险投资研究采用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研究方法。横向上比较研究国内外有关企业风险投资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风险投资的主要表现、发展风险投资的主要障碍因素、风险投资的不确定分析、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业政府行为研究、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及规划、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制度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风险投资的不确定分析,通过两个方面深化通货紧缩时期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分析:(1) 描述在负向随机冲击下厂商关于未来通货紧缩率的预期形成机制:(2) 描述厂商关于产量预期的形成机制,并进而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 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及规划,分别初始公开招股(IPO),股权回购,项目并购退出,公司清算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分别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组织,公司制风险投资组织,信托基金制风险投资组织,叁种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组织中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美结合的组织形式。

尹福生[10]2004年在《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支持创业的创新投资制度—风险投资以其投资行为的独特性及其与高成长性企业的特殊关联性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践中得以迅速发展,与这种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态即风险资本市场。这种由传统资本市场演进而来的旨在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市场,有着迥异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特点。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参考并合理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问题的若干研究方法及观点,系统归纳和分析与风险投资相涉的若干关联性问题,对风险资本市场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进行探究,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微观领域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地寻求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定位、目标选择与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建议。 除导论(第1章)外,论述分四部分逐次展开的。其基本线索是:风险投资的宏观理论归纳(概念、内涵及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微观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双层委托代理、治理结构)→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和支持环境营造。 第一部分为风险投资的基础理论部分。第2章,风险投资的定义和内在属性。首先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从投资体系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表述,即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通过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最终通过股权的转让获取高额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然后在分析风险投资与传统的产业投资异同的基础上,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内在属性和特征,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建企业的创新投资制度,不仅提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资金支持,还提供增值服务,实质上它是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是未来大企业的培育机制。 第3章对风险投资制度生成和演进进行了分析。风险投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这里我把这个过程分成生成和演进两个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制度的生成着重论述

参考文献:

[1].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D]. 蔡呈曦.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2]. 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研究[D]. 陈雪萍. 湖南大学. 2002

[3].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D]. 刘贵斌. 西北大学. 2008

[4].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6]. 吉林省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策略研究[D]. 刘牧. 吉林大学. 2008

[7]. 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研究[D]. 丁晓君.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8].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 徐晓玮.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 企业风险投资研究[D]. 霍学文.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10]. 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D]. 尹福生. 武汉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