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坊元音”韵律研究_中原音韵论文

《五方元音》韵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元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五方元音》删并兰茂《韵略易通》二十韵而成十二韵,其韵部和韵母中留下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入声韵配阴声韵、“竹虫石”三母下小韵对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樊腾凤的乡音入声韵已读同阴声韵,中古知照组三等韵i介音尚未消失。又通过与《中原音韵》的比较,指出当时闭口韵消失、撮口呼产生、桓欢并入寒山合口呼等一系列语音变化,并进而探讨了近代汉语语音发展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 近代音 五方元音 韵部 韵母

《五方元音》是清初尧山人樊腾凤在1656—1664年间编纂的一部韵书。《五方元音》音系代表了17世纪中叶汉语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本文在前诸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五方元音》的韵部,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1.《五方元音》的韵部

《五方元音》的韵部,是用十二个标目字表示出来的。即: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这十二韵是删并兰茂的《韵略易通》的二十韵而成的。樊腾凤在自叙中说:“因按《韵略》一书,引而申之,法虽浅陋,理近精详。但从前老本,韵拘二十,重略多弊,声止有四,错乱无门,且母失次序,韵少经纬。余不辞僭窃,妄行删补,于韵之重叠者裁之,减二十为十二,以象时月世会,与天地之一元相配而不可增损。”《韵略》指的就是兰茂的《韵略易通》。樊氏删并的结果,是将《韵略易通》的山寒、端桓、先全合为天韵。真文改称人韵。收[—m]尾的侵寻、缄咸、廉纤韵字也分别归入天、人韵。江阳韵改为羊韵。东洪、庚晴合为龙韵。幽楼韵改称牛韵。萧豪韵变为獒韵。呼模韵改称虎韵。戈何韵改称驼韵。遮蛇韵改称蛇韵。家麻韵合为马韵。皆来韵改称豺韵。支辞、西微、居鱼合为地韵。

樊氏何以将二十韵并为十二韵?我们还是先看看《五方元音》与《元韵谱》的关系吧。《元韵谱》是明人乔中和所著。乔氏字还一,河别内丘人。《元韵谱》成书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之前。这部书蒙有较浓厚的阴阳术数的色彩。作者用阴阳、律吕、刚柔等概念来附会语音,反过来又用声音来体现天的定数。他把韵类分为十二佸:骈、、奔、殷、褒、帮、博、北、百、八、荸、卜。他之所以分韵类为十二,是为了应合“一元之数”。他说:“夫官,君音也。寻渊觅本,而标以宫。譬一人当极,万方归命,诸韵之山溪不足限也。宫十二,佸亦十二,增之为十三不得,减之为十一不得,非天地之元音尔耶?胡名佸?以一声而摄众声,以三百六十声而从一声,取会计之义。且一元之数会十二,恰有十二韵而无遗无复,故名之。”樊氏的“十二韵释”可参见笔者关于《五方元音》的体例和内容的文章。在此不重复。这样一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出,樊氏的十二韵是承袭乔氏的十二佸。由于是照搬,因而在对兰茂《韵略易通》的删并上,并没有多大的科学根据,而是牵强附会的成分多些。为了使韵目与自然规律相应,樊氏的十二韵的排列次序是起于“天”而终于“地”,因而也就有把i.y.ui.Y并为一韵的现象。

2.《五方元音》韵母的来源

因篇幅所限,略。

3.《五方元音》韵母表

(1)天 an ian uan yan

(2)人 эn in un yn

(3)龙 эη uη yη

(4)羊 aη iaη uaη

(5)牛 ou iou

(6)獒 au iau

(7)虎u

(8)驼 o io uo

(9)蛇 ε iε yε

(10)马 a ia ua

(11)豺 ai iai uai

(12)地 Y i ui y

4.关于《五方元音》韵母的几个问题

(1)关于入声韵配阴声韵的问题

《五方元音》的十二韵分为两部分。樊腾凤在自叙中讲:“卷分上下,配两仪,前六韵入声俱元,轻清上浮以象天,后六韵入声全备,重浊下凝以配地。”前六韵为天、人、龙、羊、牛、獒,是具有收尾鼻音和复合元音的韵,为阳声韵。后六韵为虎、驼、蛇、马、豺、地,大都是单纯元音的韵,为阴声韵。入声在兰茂的《韵略易通》中是配阳声韵的,樊氏将其改配阴声韵。《五方元音》的入声何以改配阴声韵?樊氏自己的解释是为了“象天”、“配地”。如果从《五方元音》的历史渊源看,我们还可以找到更满意的答案,即是:樊氏之所以将入声改配阴声韵,是从乔中和的《元韵谱》中继承来的。不过,《元韵谱》里阳声韵韵图不列入声韵字,《韵谱》末尾总列韵目,标明“寄部”、“归部”。乔氏认为入声韵本来是配阴声韵的,曾经“寄”在英、殷、忧、烟、央等阳声韵里,现在应该把它“归”到诃、虺、此、花、呼等阴声韵里去。樊氏则认为入声本来配阳声韵,现在“寄”到阴声韵里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出樊乔二人对入声实质的认识是一样的,即是:当时的入声已经读同阴声了,应该和阴声韵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已经不存在入声韵类。因为只有作为韵类之一的入声自身消灭之后,原来的入声韵才能失去它独立存在的地位,完全并入舒声韵的阴声韵中去。樊腾凤在《五方元音》将入声改配阴声韵,从客观上反映了这一事实。

陆志韦先生认为《五方元音》中存在着入声韵类。赵荫堂先生认为不然。他在解释樊氏为何将入声韵改配阴声韵时讲:“我们要替他解释起来,比他自己解释的圆满的多。那不是天使其然,是语音本身使其然。语音本身既然带着它们将—m取消,就会逼着他们将—k、—p、—t的系统弄乱。唐宋人之配入声也,注意发其端,我们可以说是谐声。他们并不是不注意其收势,因为收势混乱、消灭,教他们捉摸不住。于是‘东董送屋’变而为‘东董冻笃’。后者比前者念著痛快,他们既已谐声,当然可以尽而读‘敦盹顿督’,‘敦盹顿督’读著是痛快。到《五方元音》读‘都堵杜督’岂不更痛快?其实入声之在北方早已不存在了。”(见赵先生《中原音韵研究》)我们同意赵先生的观点,认为《五方元音》中已不存在入声韵类。

(2)“竹虫石”三母下小韵对立的问题

《五方元音》中的天、人、龙、牛、獒、地六韵的“竹虫石”三母下,存有对立的小韵。这些对立的小韵在普通话标准音中,已经完全读为同音,没有任何区别特征。但它们在《五方元音》中显然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区别中去把握某些汉语语音史的发展线索。下面我们先将六韵中对立的小韵抄录如下:

这六个韵里共有五十三对对立小韵。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各韵中两套对立小韵的区别特征是相同的,即在于有无i介音。为方便解释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五十三对小韵分为两组来分析。

A.天、人、龙、牛、獒五韵中小韵的对立

我们知道,中古的“知章庄”三组在《五方元音》中已经完全合流,读为“竹虫石”。但是,在《五方元音》音系中,中古的三等字还存在着i介音。有i介音的三等字和没有i介音的二等字,形成对立。天、人、龙、牛、獒五韵的“竹虫石”三母下两套小韵的对立,恰好反映了这一事实。(还可参看本文《中古“知章庄”三组的分合》一节)

B.地韵中小韵的对立

地韵中“知”与“支”等字,所以形成对立,是由于它们的来源不同。地韵中第一套小韵的字如:“知、痴、地、耻、世”等字,在《中原音韵》里,属于齐微韵。第二套小韵的字如:“止、鸱、师、时、上、齿、史、至、翅、士”等,在《中原音韵》里属于支思韵的字。由此可见,《中原音韵》里的齐微韵和支思韵的界限在《五方元音》的地韵中,依然存在。地韵中的第一套小韵的字,仍然保存着i介音,第二套小韵的字的主要元音已变为[l]或[ι]了,在本文中,拟音为Y。

5.《五方元音》与《中原音韵》韵母的比较

《中原音韵》有十九个韵部,包括四十六个韵母(按杨耐思先生的拟音)。

1.东钟 uη iuη

2.江阳 aη iaη uaη

3.支思 ι

4.齐微 ei i uei

5.鱼模 u iu

6.皆来 ai iai uai

7.真文 эn iэn uэn iuэn

8.寒山 an ian uan

9.桓欢 on

10.先天 iεn iuεn

11.萧豪 au iau iεu

12.歌戈 o io uo

13.家麻 a ia ua

14.车遮 iε

15.庚青 эη iэη uэη iuэη

16.尤侯 эu iэη

17.侵寻 эm iэm

18.盐咸 am iam

19.廉纤iεm

《中原音韵》的韵母与中古韵母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中古的入声韵失去了—p.—t.—k韵尾,跟“舒声”韵合流了。其次是中古音系相近的元音合并起来了,除合并之外,又表现在音质上起了变化,以致发生了重新归类的现象。第三是介音发生的变化,如某些介音的滋生和消失、开合口的互相转化。在《中原音韵》音系里,仍然保存了—i.—u.—m.—n.—η五个韵尾。

《五方元音》的十二韵又是对《中原音韵》十九部的一个大简化。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一天韵:包括《中原音韵》的先天、廉纤、寒山、盐咸、醒桓欢韵。

二人韵:包括《中原音韵》的真文、侵寻韵。

三龙韵:包括《中原音韵》的东钟、庚清韵。但是不同呼,只是夹元音与韵尾相同。

四羊韵:与《中原音韵》的江阳韵相当。

五牛韵:与《中原音韵》的尤侵韵相当。

六獒韵:与《中原音韵》的萧豪韵相当。

七虎韵:与《中原音韵》的鱼模韵之“模”相当。

八驼韵:大致与《中原音韵》的车遮韵相当。外加歌戈韵个别字。

十马韵:与《中原音韵》的家麻韵相当。

十一豺韵:与《中原音韵》的皆来韵相同。

十二地韵:包括《中原音韵》的支思、齐微韵,鱼模韵之“鱼”。

《五方元音》的韵母与《中原音韵》的韵母相比较,其不同在于:

1.闭口韵消失。《中原音韵》里还保存着三个收[m]尾的闭口韵,但在《五方元音》里已经演变为收[n]尾。侵寻并入真文,监咸并入寒山,廉纤并入先天。这个合并,在北京音系中并非始于《五方元音》。大概在16世纪初就已经完成。《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韵母系统有十三摄,只有臻摄和山摄,而没有咸摄和深摄。

2.撮口呼的产生。《中原音韵》里的鱼模韵之“鱼”[iu],在《五方元音》中已经发展为[y]。撮口呼在北京音系产生的时间尚难确定。不过,赵荫堂先生在给《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韵母拟音时,已经拟有撮口呼的系统,如果是这样,那么撮口呼的产生,在北京音系里,不会晚于16世纪。

3.桓欢韵的消失。《中原音韵》里的桓欢韵是个较特殊的韵部、在《五方元音》中它已经并入寒山的合口呼,韵母由[on]变为[uan]。

4.[yε]的产生。《五方元音》的[yε],主要来自中古山摄合口三等的入声物、薛、月韵,合口四等入声屑韵和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德韵。在《中原音韵》里,它们分属于“车、遮”韵的[iuε],和“歌戈”韵的[io]。因为在《五方元音》中,[iu]已经变为[y],因而[iuε]也就随之变为[yε]了。

另外一点值得补充的是:在《中原音韵》里有一些两韵并收的字,如“宿”、“粟”等字重现于鱼模、尤侯两韵,“锋”、“度”等字重现于萧豪、歌戈两韵,“客”、“额”等字重现于皆来、车遮两韵等等。笔者将《中原音韵》里两韵并收的字与《五方元音》的情况做了比较。发现凡是在《中原音韵》里属于两韵并收的字,在《五方元音》中只出现在一韵之下。如“宿”、“粟”只出现在虎韵入声中,“裰”、“庚”只出现在驼韵入声下,“客”“额”只出现在驼韵入声中。如果说《中原音韵》里两韵并收的字是由于文白异读的不同,那么这种现象,在《五方元音》音系里已不存在。这个问题笔者拟别作文讨论,在此不赘述。

6.结论

《五方元音》列有十二个韵部,包括三十六个韵母。在这个音系中,《中原音韵》里的闭口已经完全消失。侵寻并入真文,监咸并入寒山,廉纤并入先天,都收[—n]尾。撮口呼在《五方元音》音系里已经产生。《中原音韵》里的桓欢韵,在《五方元音》音系里已消失,它的韵母由[on]变成了[uan]。中古知照系三等的i介音在《五方元音》音系里尚未脱落。樊腾凤在《五方元音》中,将入声改配阴声韵是沿袭乔中和的《元韵谱》所致。但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在樊氏当时的乡音里,入声韵已经读同阴声韵了。《五方元音》的韵母系统与今天普通话的韵母系统相比较,其差别在于:普通话的[э]韵母在这个音系里尚未生产生。普通话的[э]韵母在这个音系里没有反映出来。《五方元音》里读作[iai]韵母的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读作[ie]韵母。《五方元音》里读作[io]韵母的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读作[iao]、[ye]或[uo]韵母。

标签:;  ;  ;  

“五坊元音”韵律研究_中原音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