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对策——以衡南县为例论文_倪隽梓

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对策——以衡南县为例论文_倪隽梓

中共衡南县委党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根本目标,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支持。培养和使用一批能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带动和影响广大农村、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有力保证。笔者通过对衡南县部分重点乡镇和村的相关调研,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衡南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背景

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居湘江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县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农业人口85.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5%。粮食总产量历年均稳定在60万吨以上,常年出栏生猪160万头以上,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型大县,曾获“全国粮食、生猪生产百强县”,农民对科学种养技术需求比较强烈,早就盼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该县实施。2006—2007年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通知》精神,该县对18个乡镇73个村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着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2、衡南县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

该县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因地制宜、规范操作、讲求实效”三大原则,重点选好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指导,健全培训体系,从四个方面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训方式因材施教。在培训教材的选用编写上,坚持统一规范、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写大量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乡土教材。在培训方式上,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大胆采取“三段式”培训,即将一堂课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30分钟,播放VCD碟片,内容为科教短片;第二个时间段60分钟,由专职老师授课;第三个时间段30分钟为自由发言和提问时间,由学员提问老师解答,或由本地生产(致富)能手介绍经验。这种“三段式”讲课题材新颖、内容活泼,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使农民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谭子山镇五塘村学员周道元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农民大学,让我们在家门口学到了知识,增加了我们致富的本领”。为搞好培训,教师们更是全心全意,克服各种困难为养殖户服务。他们在个别条件不太好的村,冒着寒冷的北风,满腔热情为村民授课解题,倾全力将技术传授给农民学员,得到了项目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培训时间因时而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具体时间、课程安排上做到科学统筹。针对各个农时季节,谋划“预备仗”,打好“实践仗”,守住“关键仗”,做到常规培训“正步走”,个别培训“跑步走”。2008年冰灾期间,该县迅速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点村开办了38个灾后生产自救培训班,组织农民观看生产自救技术光碟,提供防冻抗灾技术服务,制订了《农业防冻救灾紧急技术意见》,以农技服务小册子形式迅速发放到学员手中。400多名农技专家上门指导农民生产自救,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对种养大户实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帮助近郊菜农修复倒塌大棚1600个。松江乡潇湘村村民吴健生承包了100多亩果园,冰灾过后,果园一片萧瑟。正在吴健生发愁时,培训班在此开课,衡南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廖桃源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修剪、施肥,帮助恢复果树长势。吴健生感激地说:“你们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更好地发展生产。”

(三)培训内容因地制宜。为使培训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课程。2007年,牲猪普发流行性蓝耳病,严重影响衡南县牲猪生产,对养猪培训项目村的松山、沙龙、界牌、五塘等地方造成了威胁。为此,衡南县畜牧水产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在这些村,将培训课程适当作了调整,及时针对猪蓝耳病的流行、发病机理及防控技术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养殖户提供最新、最权威的防控措施,较好地控制了这一疫病的流行。同时,根据各项目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增加课程。如谭子山镇的五塘村和上塘村,这两个村的养猪、养鸡都有一定的规模,县里培训重点讲授养殖知识,及时将讲课技术资料打印成册补发给村民相互自学讨论,讲课时参加培训的学员远远超过预计量。有了技术保障,项目村的养殖业不断壮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谭子山镇上塘项目村新增养猪户50户,饲养量增加了近2000头,养鸡户增加了82户,新增饲养量5.5万羽,全村仅养殖一项可增加纯收入41万元,人均增加360元。

(四)培训项目因市而生。农民培训项目结合其它项目一起实施,建设市场农业,按“培训项目+示范项目”运行,项目村的农户需要技术迫切,培训积极性更高,培训效果更显著,如“农民培训+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项目”、“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民培训+畜、禽品种改良项目、农民培训+测土施肥项目”等,实行项目+项目模式运作,对项目村农民培训和产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一些项目村,通过发动,成立了优质稻协会、超级稻协会、烤烟协会、植保协会、畜牧协会、西瓜协会等多个农民专业协会。把分散的同业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拓宽了销售空间,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古城西瓜协会在西瓜销售时节统一价格,较好地扭转了过去农户间相互压价而导致“质高价不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2008年,该协会会员种植西瓜纯收入人平达到3200元,比协会成立前的2002年增长35%。车江镇优质稻协会制定统一的生产计划、普及推广生产技术、代表农户联系市场,与金雁米厂签订优质稻产销合同,以产定销,以销促产,集中统购农药、化肥。在病虫害防治上,协会成立的机防队实行集中施药,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农药成本,每亩减少支出60 元以上,防治效果也明显提高。这样一来,真正让科技培训跟着农民走,价格跟着科技走,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光环,感到科技是效益之源、效益之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问题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单一性。在种植业培养中,单一技术性多,而缺乏产品经营、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影响也农业生产大市场的融合。

二是实用人才示范发挥作用局限性。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帮扶结对”等活动中不积极、不主动,局限在“亲帮亲”上,以致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三是实用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一方面有的实用人才致富后转岗较多,一方面,有的实用人才舍家弃业,奔赴发达地区淘金较多,另一方面,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日益增加,实用人才培养教育难度加大。

四是缺乏资金支撑。008年金融危机后,该县一部分在外长年从事打工的农业人员返乡后,也想在本地种养业上有所发展,但是建立规模种植,初步发展就占用了多年积蓄,缺乏流动资金,抵御风险能力很低,也不利于创业经济的发展。

五是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政策没有深入,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不愿流转土地,农业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想扩大规模,但土地和山地承包转包手续复杂,加上一些人漫无边际要价,也导致规模种植在该县还处于起步和整合阶段。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是统一认识,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要把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实用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组织、人事、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强化工作责任,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政策引导,促进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事业。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人才充分的倾斜,做到政治上关心、使用上放心、生活上贴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大中专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国有企业下岗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到农村或乡村企业工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健全、完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使工作在农业和乡镇企业一线的农村人才的绩效、技能等得到公正评价。

三是统筹规划,抓好对农村人才开发的宏观管理。完善农村人才服务网络体系,延伸市、县人才市场触角,构建农村人才市场框架,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人才资源信息网,逐步实现全市农村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优秀人才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适当加大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必要的软硬件建设,设立相关奖项及确保各项政策待遇的落实。要采取建立科技示范点、专家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同分成或建立专家服务产业基地、专家智力服务团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业专家支农惠农的活动。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对农村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制定和落实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农村人才培养重点。

论文作者:倪隽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  ;  ;  ;  ;  ;  ;  ;  

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对策——以衡南县为例论文_倪隽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