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03)06-0095-03
一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国家,但其进程却并不局限于个别国家。社会主义在东方实现以后,现代化运动就出现了历史的分叉,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我国,“现代化”一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中后叶,中华民族把现代化和民族独立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踏上现代化的艰苦旅程。梁启超提出新化、欧化和西化的主张,算是中国倡导现代化的第一人。1927年,柳克述在《新土耳其》一书中把“西化”与“现代化”相提并论。1929年,胡适在《文化的冲突》一文中,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的提法。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讨论,最早出现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刊出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专辑上。“现代化”作为一个范畴和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作为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理论界多将其理解为代表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对先进、合理、优越的追求。例如,有专家认为,现代化是把自古以来以手工分散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以社会化集体劳动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进程。也有专家认为,现代化从静态上看是世界范围的国民经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在现时代达到的先进水平;从动态上看是落后国家力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运动。客观地说,世界的近代文明主要是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基本上是西方国家的产物。先进的技术、设备等都源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把现代化界定为工业文明,那么,现代化势必就是一个“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管理制度的过程”。然而,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化状态,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学习西方但决不能受西方控制。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回答:“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一特殊的心境,成为每一个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回答的现实课题。现代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面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先进的东西,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潮之中。
二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同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考察一下全球化的历程,便可以得出体现时代潮流的全球化与体现先进追求的现代化是基本重合的。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西两半球连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接下来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革命的浪潮叠起和持续不断的资本追逐利润的扩张,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将纳入世界历史的趋向,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但他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揭示了资本创造世界市场,进而将世界连为一体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在全球化的早期对全球化的实质和动力进行了有力的分析。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然而,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才在西方传媒中频频出现,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各国全力关注的焦点。至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发展理论实现了从“依附论”到“新发展观”再到“全球学”的转变。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使全球化理论成为研究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心视界,成为又一个世界性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政治学家们认为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及世界新格局的战略体现;文学家们则认为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难有统一的定义,但全球化最重要、最有力的表现是一个经济过程,即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1985年经济学家T.莱维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时,赋予全球化的含义就只是经济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显然,这一形容侧重于全球化的客观过程,而非某一社会机构的主张或原则,反映了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技术、资本和知识等资源联结起来的越来越紧密的相互关系。
从本质上讲,尽管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有意识推动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这与现代化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这种历史起点的重合与基本要求的吻合,固然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相互区别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全球化,只是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是不会终止的,我们无法预见今后世界是否会有新的发展趋势。而现代化则与此不同,它是一个常新的概念,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更新它的内容,即使千百年后,先进、合理、优越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三
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我们既要正视全球化与资本扩张的内在联系,也要看到全球化过程中所蕴涵着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全球化看成是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都必须正确面对。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向纵深发展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全球化潮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竞争平台。能否顺应这一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这一过程中包含的各种挑战,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空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正是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WT0的新形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引进来”,就是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走出去”,就是要更好更多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更广泛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
四
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有多重影响,应积极和理智地应对。既要看到受益的一面,也要看到冲击和风险的一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需要借助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全球化。全球化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球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国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引进外资,改善投资地的原有资产存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管理经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同时,借助全球化有利于解决中国改革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值得指出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与国际组织机构中消除了许多不同制度交往的障碍,拓展出一定的经济交往空间。特别是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先声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不同制度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全球化环境的战略转换,通过进入世界市场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民族利益和社会主义目标。
其次,全球化进程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客观反映。以自然资源和产品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正在被以科技和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世界分工所取代。分工越发达,交易越频繁,联系就越紧密。世界各国共同构成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只有当世界各国都能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时,这一链条才是最完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限的商机,在国际经济交流与交往中,不仅能够提供重要的舞台,而且也是重要的积极参与者。全球化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缺少中国是不完整的。我们说全球化离不开中国,是因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对世界作出贡献,不只是中国的市场有吸引力,更因为我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五
趋利避害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无国界发展,是全球性的经济运行规则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化中还蕴涵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渗透。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观念价值层面的巨大冲击和体制层面的急剧变化。因此,参与全球化固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客观选择,但保持一种冷静和清醒的批判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更多地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它们依然控制着全球经济活动“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中国面对经济与市场开放的强大压力,必须全面而充分地考虑中国相关经济领域的承受能力。在全球化制度和规则的制定上,中国要用好自己的发言权。在对待“融入”和“适应”的问题上,应具备一种“创造性融入”和“选择性进入”的态度,有创造、有选择、主动、积极地融入全球化进程。
其次,维护国家主权,抵御西方国家的经济霸权。全球化下“经济国界”的消失,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突破了国界这一事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际剥削和规则的不合理。尽管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但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这场全球化浪潮的初衷来看,就是要实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显然,对全球化“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是不现实的”。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并没有进入安全港,相反面临的安全威胁更为严重。认清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中国要退出全球竞争,抵制全球化。相反,恰恰是通过充分认识全球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才能影响全球化的有序发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