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李素姣

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16年2月之后的所有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其余患者划分为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各项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全面性的特征,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应用

血液透析是临床中净化血液的一种方式,是当前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手段,因为其本身的安全性与容易实行的特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在为患者实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针对各类风险实行预先性、及时性的管理,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2]。对此,本文以我院为例,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9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4至75岁,平均年龄(54.22±15.12)岁。将2016年2月之后的所有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其余患者划分为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医护人员要注意保持卫生的清洁,在接触患者之前要戴上消毒手套,戴手套之后要进行卫生清洁,医护人员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患者进行负责,认真严格的执行手卫生的操作守则;2、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时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技术上的操作,避免出现感染事件,给患者带来隐患。医护人员要保证环境的卫生确定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的细菌;3、导管处护理。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给患者使用无菌纱布,有效的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无菌纱布多用于皮肤渗血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选择含氯的溶液进行消毒,医护人员在进行消毒之前要认真的检查导管的性能以及差同性,确保导管内无任何的异物,导管使用结束后对要及时的对导管进行清理及消毒;4、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支持患者积极的参与治疗、面对治疗,帮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正确使用透析的方法代替自身的生理变化过程,医生要嘱咐患者按期进行血液透析,让患者意识到血液透析的重要性。另外,需要及时让患者掌握血液透析的流程以及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例如水处理和透析管道的处理技术,必须严格根据消毒管理制度当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消毒,确保血液透析的过程处于无菌环境,不能重复使用透析用品;5、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做好相关的记录,每天记录患者的体重及血液情况,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让患者积极参与到活动。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状况,及时倾听患者的主诉。尤其是是否存在肢体抽粗、头晕、出汗、心悸、耳鸣等症状,及时发现患者的症状改变情况,并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饮食指导。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每天的摄水量应为多少,控制患者对液体进行摄入的量。适当的补充维生素等,保持患者体内的各项指标平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人员对两组进行观察比较,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患者的数据状况,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结果标准以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各项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两点:1、患者自身因素而导致的风险事件;2、治疗措施的不合理而导致风险事件[3]。一般而言,临床中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毒物、急性药物中毒患者都需要借助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一批患者大多数都是危重症患者,除了局部脏器功能比较差以外,患者本身的机体功能、免疫学能力都比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轻微的感染症状都有可能导致患者遭受严重的损伤,从而引发医疗意外或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存质量,同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导致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遭受影响[4]。

为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对患者实行体内血液处理。对此,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液有可能会直接接触到相应的医疗器械或设备,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一般会进入150L左右的液体[5]。另外,临床中一般会反复为患者实行深静脉置管或动静脉内瘘穿刺,再加上血液透析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自身免疫第较低、抵抗力较差以及一些不良症状的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需要不断的为患者提供输血从而维持生命,同时也间接提升了感染的发生率,严重化病情[6]。对此,在护理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风险护理主要是先探讨并总结医疗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针对这一些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一些风险。对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风险护理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次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各项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尤其是改善血液感染率、护理操作不规范等临床现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周全的护理服务,从而保证了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没有生命危险,提高了透析的质量,有助于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全面性的特征,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严玲华,王梅娟,孙建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风险管理措施的建立与实施[J].上海护理,2015,23(2):45-47.

[2]薛箫,吴桂明,林朝霞,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4):213-214.

[3]陆雯静,李海燕,卢菁,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6):673-675.

[4]王浩蓉.循证式督导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s1):197-198.

[5]严玲华.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血液透析穿刺针意外脱落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5,15(2):144-145.

[6]熊芳.品管圈在国内血液透析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6,16(8):515-516.

论文作者:李素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李素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