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障碍概念贯穿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无障碍外部空间是指通过规划、建筑、管理等手段,消除建筑物以外城市开放场所空间中妨碍或限制使用者正常活动的空间不利条件,形成方便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和进行社会活动的空间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探讨了我国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无障碍环境;环境管理
引言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更是完善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国内外发达城市无障碍环境差距解析
1.1、国内无障碍环境标准相对落后
国内城市和建筑无障碍性能的系统性配置标准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通过与国外标准规范的对标发现,我国(市)的具体技术标准与国外差异不大,反而无障碍环境包含的要素内容、所涉范围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城市和建筑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的性能配置标准要高于我国,比如,卫生间一般配置了无障碍(无性别)卫生间、无障碍(老年人)厕位、亲子厕位,公共建筑设置的无障碍餐位、无障碍观演席位、无障碍客房、无障碍电梯和相应的引导标识等都是必配的性能标准。提高我国相应的无障碍性能配置标准,对提升城市品质和建筑性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建筑性能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应注意,这不是指要提高具体设施器具的性能和尺寸,而是要提高其性能系统性配置标准。
1.2、对城市基本功能认识不足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是城市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对此认识不足导致城市服务能力有限。发达国家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的无障碍性能如同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标准,体现为“少设施,多坡地”无论是景观绿地,还是城市广场的可行走空间,均以坡地化为设计标准,只有受地形高差条件限制时,才会采用坡道设施,有大高差处均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这是从城市性能标准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提升,保证所有城市可行走和停留的公共空间能够使所有人使用各种代步工具达到。由此可以看出,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不等于要加很多设施,而是应强调无障碍功能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相结合。
2、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提升策略建议
2.1、开展无障碍专项策划
开展重点项目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无障碍专项策划。重点公共机构项目均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开展人性化服务与无障碍设施相结合的专项策划或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脱节,对于重点项目来说,应将专项服务策划与其配套的空间、设施、设备和器具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与国际一流标准相对应的服务模块。这种服务模块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人性化服务 + 无障碍 +……通用配套服务设施。针对当前的现状,加入人性化服务和无障碍专项策划导则的要点制定是必要的。
2.2、无障碍认证对象
无障碍认证主要包括无障碍环境认证、无障碍产品认证和无障碍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无障碍环境认证的认证对象为城市道路、不同功能建筑物、城市绿地和城市广场的无障碍环境认证,认证过程从设计阶段介入,到施工验收阶段结束,主要针对认证对象的无障碍系统性、功能性、规范性进行等级评定。无障碍产品认证的认证对象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涉及的无障碍产品及适老产品,产品类别主要包括室内外地面铺装材料、扶手、推拉门、自动门、无障碍电梯、升降平台、紧急呼叫装置、无障碍标志牌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障碍产品认证需要确认无障碍产品是否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能力,并给予书面证明。无障碍产品认证结果可作为无障碍环境认证的等级评定的依据。无障碍产品认证既符合建设方的利益,又符合产品生产商的利益,还可以大大节省检验资源。
2.3、提升配置标准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人性化功能配置标准。这种标准的提升不是简单地提高具体设施和具体数值上的标准要求,而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要求,提高其人性化要素标准。特别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驻足休息场所和无障碍通行路径的系统性规划,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等应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和导则。
2.4、对无障碍环境权主体的构想
无障碍环境的使用主体不仅仅是残疾人,还包括老年人、妇女及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没有人会完全不依赖无障碍环境,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阶段或者某种情况下借助无障碍环境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或者提拿重物的人,所以无障碍环境权的权利主体被统称为障碍人,任何自然人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无障碍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当然只有自然人在真正面临障碍、并且需要依赖无障碍环境才能完成其基本社会活动时,他才能够实际去行使无障碍环境权。因此,无障碍环境权的主体并非仅限于残障人士,而应该划定为存在无障碍环境需求的自然人。
2.5、实行一体化规划设计管理
对于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应强调一体化设计或顶层专项策划管理。当前,很多重点项目在涉及无障碍设计时,都会回答设计完全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标准,但项目完成后却无法与国际一流对标。这是因为从设计流程上我国就与国外不同,国外的设计是从场地规划、建筑、室内、标识、家具等一体化的建筑师设计总承包责任制。而我国在近期尚无法完全实现这样的设计管理模式,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更是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标识设计分开招标实施,这就更加无法整体管理。无障碍设计的实质是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和服务细节的落实,不是仅靠做坡道扶手和加大尺寸就能解决的。所以,北京市应建立顶层专项策划+ 一体化设计的专业设计管理模式,由专业管理部门或机构牵头进行管理,才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2.6、运用科学新技术
在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主会场的大屏幕两边实时滚动的字幕,可以将发言者讲述的内容迅速、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不管是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还是英语,人工智能都可以轻松识别翻译。脊髓损伤所导致的半身不遂和高位截瘫也许是所有残疾疾病中最不幸,最困难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人生几乎完全失去行动和自理能力,还有很大几率罹患继发性疾病,危及生命安全。一直以来,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瘫痪都被专家视为不治之症,当被问及治好可能性,专家都会表示“接近于零”。但最近,国外科学家通过试验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实验人员将一种神奇的“智能小机器”植入到体内,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患者已经能够正常地站立,并且依靠自己的意志缓慢地操纵双腿走路前进!科技可以消除障碍,科技可以帮助残疾人!
结束语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一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成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形式、功能、尺度、便利等物质性需求和环境行为学指导下的平等、独立、参与、共享等精神性需求融和一体是无障碍外部空间设计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振丽.谈无障碍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18,24(06):54-55.
[2] 祝长康.全面推进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J].标准生活,2018(10):22-27.
[3] 郭晶晶.无障碍设施的“障碍”在哪?[J].标准生活,2018(10):14-17.
[4] 尹利欣.浅谈城市旅游景区无障碍环境的营造——以山东菏泽为例[J].中外建筑,2016(12):125-127.
论文作者:吕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无障碍论文; 城市论文; 环境论文; 标准论文; 空间论文; 设施论文; 性能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