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九五”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鞍山市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崛起,已成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给毗邻长江三角洲的马鞍山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马鞍山是一座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经过建市四十年的发展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建立,一些长期凭借计划经济土壤形成的发展条件正趋消失,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还在孕育之中。在“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中,马鞍山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选择。
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再造经济增长新优势
马钢是目前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我国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一次筹资最多的上市公司。凭钢建市、以钢兴市,是长期以来马鞍山经济发展的主要轨迹。进一步加快马钢的建设步伐,继续发挥钢铁的产业主导和支柱作用,仍是马鞍山“九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
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结构的发展模式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要提高马鞍山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就必须实行依托资源与依托市场并重、资源转换战略与产业多元化战略并举,以大发展促大调整,加快全市产业结构多元化。“九五”重点是,巩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加快钢铁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钢铁产品的延伸加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属制品基地;在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二期工程,加上马鞍山电厂、马钢热电厂,形成总装机容量近160万千瓦的电力工业基地;利用现有工业基础条件,改造发展机电、化工、轻纺、建材等行业,逐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煤焦化工、磁性材料、金属制品、电力为支柱,机电、轻纺、化工、建材协调发展,具有明显钢铁特色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在实现工业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全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兴起,大力拓展商业服务业,积极发展和完善物资、金融、科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相配套、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
组建企业集团,促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马鞍山集中了马钢、十七冶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地方企业中的磁性材料、耐磨材料、巾被、钢丝绳等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好,具有扩张的内在要求,为组建企业集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近年来先后组建的一批企业集团,已经初步显示了规模效益。
“九五”期间,一是组建马钢集团,支持马钢朝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目标迈进,把马钢培育成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二是依托十七冶组建一批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规范化、有竞争力的建筑集团。此外,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争取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运作企业集团,既鼓励吸引外地企业加入马鞍山的企业集团,也鼓励马鞍山的弱势企业投靠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以有限的投入引爆更大的存量资产,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与存量资产的调整,将分散的力量组织集中起来,组建成大的企业集团。通过先售后改、兼并划转、合资嫁接、承包租赁、剥离分立、破产淘汰等多种形式,实现存量资产的“聚合”与“裂变”,变分力为合力,强化协作与联合,提高集约化程度。
马鞍山是以资源立市的城市,多年走的是一条以资源、资金“双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全市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多、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九五”期间,切实解决国有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上述各种弊端,对马鞍山来说既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实现集约型经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条有效途径。据统计,马鞍山市每年综合能耗达450万吨标煤,属全省能耗最高的城市。经过努力,全市每年若降低1个百分点的能耗,就可节约4.5万吨标煤,降低成本1500万元。“九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契机,全面强化企业内部各项管理,促使企业向全行业先进标准看齐,健全各种消耗指标考核体系,打好节能降耗的攻坚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拓展经济空间。
扩大对外开放,是振兴马鞍山经济的必由之路。面对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实行“让股权、引资金、让市场、引技术、让资源、求效益,让利益、求发展”的开明政策,采取“三外齐上、四级联动”整体推进的办法,使更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
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四个环节入手:一是抓“两带一区”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载体。“两带”,即以205国道和53省道两条过境交通干道为纽带,依托沿线乡镇,以组团开发为重点,多点启动,滚动发展,逐步连片,形成产业相对密集的马鞍山江东经济带和当博经济带。“一区”,即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工业为主,吸引外资为主,拓展出口为主,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抓招商引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农业和第三产业,支持老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壮大支柱产业。三是抓出口基地建设,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要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四是抓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对外开放的程度。
加快科教长入经济,推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
作为国家科技兴市试点市,马鞍山现有国家和省部级大中专院校20多所,各类科研、咨询机构126个,每年有十多个领域300余项科研成果问世,有30%以上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城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900多人,居华东地区前列。对这个11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来说,这是潜在的经济后发优势。
马鞍山提出“科教兴市”战略比较早,在组织领导、保障体系、科研开发攻关、科技体制改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了一套办法。今后五年,将着重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产学研相结合,就是工业企业从市场需要出发选择课题,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开发,组织攻关,把取得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二是农科教相结合,即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培训为手段,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为目的,统筹实施科技“星火计划”、教育“燎原计划”、农业“丰收计划”。三是技经贸相结合。立足企业主体,扩大科技成果需求量:壮大科研母体,增加技术商品的有效供给;培育中介媒体,促进技术贸易的尽快实现。到本世纪末,力求使全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马鞍山市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论规模还是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纵观马鞍山与苏南地区先进城市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小城镇强工、活商、富民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事实说明,没有颇具实力的小城镇支撑,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更难以谈上地区经济既好又快的发展。基于上述认识,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完善发展小城镇的思路,集中起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大工业的辐射功能,以初具规模的小城镇为基础,以线设点,以点设厂,连厂成片,连片成区,梯次推进,联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
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经济实力积聚的过程,是城镇发展要素形成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三个环节入手:一是抓工业发展带动,加快乡村工业化进程,推进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加以支撑,就无法加快实现城镇化。二是抓市场拓展牵动,走“建设小城镇,发展大市场”的路子,促进城乡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小城镇建设与培育、发展市场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全市小城镇市场建设已经开始形成气候,其中新博、博望的刃具市场,丹阳、乌溪的边贸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规模。今后的重点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花气力建设和发展一批边贸市场、一批农副产品集散市场、一批名特优产品市场、一批小商品市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增大小城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形成全市性的市场网络,依靠市场兴商活镇。三是抓文化建设推动,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小城镇进一步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