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向课堂要效率论文_王莉

巧妙设问,向课堂要效率论文_王莉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实验小学 722300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68%。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设问 提问 有效性

一、把握问题发问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要渠道和“铺路石”。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新知识的重点处、知识点的链接处、学生理解的疑难处、解题思路的转折处正是人们常说的“七寸”。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第二学段的第一次安排,但学生已经累积了表内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与笔算的学习经验,本课的学习就要利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比各种不同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与之前的学习又有什么联系?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口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都是将21分成了20和1,用20与1分别与114相乘,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表格法则是将两个乘数都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相乘得到的积再相加。不管是表格法还是竖式计算法或是口算法都是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转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和整十数乘三位数这原来的知识。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表达让我惊喜。试想,如果没有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哪里会去深究知识间的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是老师总结告知,但在能力上却没有任何的进步,在数学思想方法上没有任何的收获。“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相信通过这一次的沟通始末,将来遇到位数更多的乘法计算都不需要老师的指点了。

二、把握提问的有效时机

《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提出的时机非常重要,适当时机提出问题能达到点燃思维、推动思考的效果。

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搭一搭一》中,老师组织学生用14——20根小棒搭正方形,看分别能搭成几个正方形,剩余几根小棒,并且根据拼搭的结果填写表格。学生在独自动手搭一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自然就发现: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了,再继续增加小棒接着摆,似乎又出现一个“循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这个过程很奇特,好像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控制着整个过程。这时,老师顺势抛出:请观察表格中算式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根据问题的引领静下心来思考。很快孩子们就有了发现:生一:我发现:余数由0慢慢变到3又回到0再变到3,好像它们是重复出现的。生二:商有4个3,4个4,接下来是5,我猜也会有4个5。余数一会大,一会小,为什么会这样呢?此时学生的疑惑上升一级。我相机提出: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它能不能一直变大,变成4可以吗?5呢?甚至更大的数呢?为什么?请结合操作的过程,说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你又想到了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结论不再是老师的一句课堂总结语了,而是孩子们自己辨析的结论:余下4根,够4根就可以再搭1个正方形;如果余下5根,搭一个正方形还能再剩一根呢!最多只能余下3根,再加1根又可以搭成一个正方形了。“那你知道余数为什么一会变大一会变小吗?”我并没有停止追问。刚好分完的时候余数为0。当总数增加一根,就会余下1根;增加两根,就会余下2根;增加三根,就会余下3根;若再增加一根,这时又可以搭成一个新的正方形,余数就会又变成0。孩子们在问题引领下,将操作中模糊感觉真实化、清晰化、理论化。

三、把握问题的导向性

曾经听过这么一节课《生活中的比》:新课导入环节,老师把教材中的淘气的照片换成了自己的自拍照,并把这张照片在电脑上进行了处理,有按照比例缩小的,也有放大的,还有不按比例变形的。教师的目的是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照片的变形问题是由长和宽的变化导致的。课件出示了几张照片后,老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于是一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老师,我发现您美颜了!”惹来哄堂大笑。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出现这样的答案与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无关,而是老师问题的指向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第一个片段的问题如果换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那几张照片和原始照片比较像,哪几张不像呢?”问题直指像与不像的关键处。只有指向清晰的问题,方能引发学生有效思考和探究欲望。

总之,在提问方面,我们要充分把握好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象、比较、分析、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通过教师的巧妙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加高效。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巧妙设问,向课堂要效率论文_王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