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讲述法要在精心锤炼讲述语言、合理把握讲述环节、科学组织讲述内容、全面运用启发艺术的同时,还要做到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扩大讲述效果。
关健词:扩大 讲述法 教学效果 结合
一、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图示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某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优化组合各种教法,一法为主,多法相辅,使各种方法互补长短。“教亦多术”,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则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复习课中多使用图示法,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字词、数字、符号等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简洁地向学生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只依靠生动的教科书和教师生动的口头讲述还不够,还应当结合新的历史信息的传递方法,用多媒体再现历史的形象,给学生以历史的真实感,永葆历史讲述法的无穷魅力。另外,讲述法具体包括叙述、描述、概述三种方法,三者相互配合使用,有机结合,既可以使历史的基本线索清楚,又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
二、“讲”与“不讲”相结合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平板地、繁琐地、公式化地讲述不如不讲,要科学把握“讲”的度,大力提倡讲述的艺术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1.讲述内容要少而精当。教师必须少讲、精讲,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以便构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要做到以简驭繁,酌其精要,语言精当,干净利落。教师在讲解设计上必须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精讲上下功夫。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展开讨论,通过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讲述时机要准而适当。《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也是孟轲所说“时雨之化”的“时”,说明了把握讲的时机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性讲述是一门艺术,教师“点金术”的使用也要讲究分寸,“开而弗达”,不能一下子都“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要做到“见风使舵”,善于抓住时机灵活点拨。教师适时的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3.讲述也要讲求艺术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讲”,故要讲究艺术性,富有吸引力,讲求情趣美,使学生在“听讲”时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学。因此,教师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学”双方缺一不可。“教”承担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责任,也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传播知识信息的任务。
三、讲述与练习相结合
即先精讲史实、概念、理论、方法等,再以练习巩固反馈,侧重于通过练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绝不忽视教师“精讲”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讲”要充分估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启发性的精讲分析,牵动学生思维前进,迅速扩大其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这样的接受学习是一种最经济、最切实可行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方法。也可在教师指导下,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习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同步提高。一方面要利用讲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调节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讲述与论证相结合
陈述式教学,主要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论证式教学,要求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论证式教学条件下的学生,是能动的思维者,知识在大脑中被反复进行着再认、理解、分析、运用、综合、评价等加工,故能促进对知识学习的迁移,活化思维,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记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坚持论证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多样性,依靠教师准确得体、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节奏和谐的语言,通过分析论证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科学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依据有关的史料去思考、辨析、探索,在学生相互研讨及教师的点拨下,理清史实和观点,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使问题圆满解决,以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把学生带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新境地;也给历史教学赋予了一种整体感,以深遽理性的启迪,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白描性历史,也掌握了反思性和哲学性的历史。
另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得体、适时的教师形象、教态、板书等非言语表达是言语表达的必要补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故而讲述中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也要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从耘 试论教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1992,(11)。
[2]吕瑞国 正确使用讲授法.教研天地,2003,(3)。
论文作者:欧阳璋 李海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论文; 方法论文; 也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