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1]2013年在《简·奥斯丁与张爱玲女性观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爱玲与奥斯丁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各具特色的女作家,二人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女性书写经验,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身为女性作家,两人在发现并把握女性心理世界、生存状态、生活背景和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各自表达出对普遍永恒的人生悲喜剧的思考。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奥斯丁与张爱玲女性观统照下的女性婚恋观、女性地位、女性意识之异同进行论述,从中体现出两位作家对女性理解包涵的人性关怀。第一章比较奥斯丁与张爱玲婚恋观的异同。第一节首先简述奥斯丁与张爱玲婚恋观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第二节在此基础上比较得出二人婚恋观的相同之处是共奉现实功利的实用主义婚姻原则,而对婚姻中爱情存在的意义及婚恋能动性的不同阐发则是其婚恋观的差异所在。第二章比较分析奥斯丁与张爱玲看待女性地位问题时观点的异同。第一节整体考察东西方女性因性别差异而被动承受男权社会压制的社会背景。第二节论述张爱玲审查了中国女性“内化外缘”处境下的无权地位,奥斯丁则赋予女性较为充实的地位。第叁节通过对女性治家的意义及其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的比较,论述了二者关于“他者”定位下女性家庭地位的观点的异同。第叁章比较论述在女性意识方面奥斯丁与张爱玲观点的异同。第一节主要分析二人笔下伊丽莎白与白流苏的形象及其体现的现代女性意识。第二节系统论述奥斯丁女性意识中反传统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具体表现及二者之间的矛盾纠结,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叁节系统论述张爱玲以冷静清醒、内审自省的态度坚守女性本位立场,同时打破了男性定义的女性神话和女性自诩的理想神话。第四章重点论述奥斯丁与张爱玲女性观中宽厚的人性关怀。第一节主要阐述奥斯丁在其充满巨大挖掘空间的艺术世界里努力发现存在的人,即对女性的本真面目和复杂人性进行考察刻画。张爱玲由“身世之感”出发,推及时代与文明的危机,在此之上把握人的存在,在审视人生存状态的同时充满了对普通人的悲悯同情。第二节论述二人把对人性的关照、人生的关怀建立在道德劝诫之上,体现为奥斯丁对人真诚宽厚的抚慰怀抱及张爱玲于“无神无圣”的世俗化倾向中对女性存在的永恒价值的肯定。结语部分简单阐述了奥斯丁与张爱玲的女性观所体现的影响及意义。
张艳蕊[2]2001年在《顺从姿态下的女性意识——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之比较》文中提出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正是从分析二者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着手,从她们各自的个人背景、社会环境、时代因素出发,推导出她们在对待世俗一个表现出主动的顺从,一个表现出无奈的归附,并进而在整个创作中呈现出一为欣悦,一为荒凉的美学风格。
唐浏韵[3]2010年在《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张爱玲和简·奥斯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有许多相似性点,但两人作品的风格却很不相同。本文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两人的反讽修辞手法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在运用反讽手法方面两人存在什么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从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两个方面,对张爱玲和奥斯丁的小说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选择使用反讽修辞手法是两位作家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方式。反讽修辞手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奥斯丁文本体现出得温和性的反讽与张爱玲文本体现得毁灭性反讽,也就是奥斯丁小说所表现出得轻松愉悦的风格和正面的价值观,以及张爱玲小说所表现出得冷静格调以及对生命背后的无奈感的解读。两人反讽手法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因为张爱玲和奥斯丁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的不同。奥斯丁小说中的大国意识,折射在人物身上是自足感以及自豪感;而张爱玲所热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时代到来时分崩离析,心理上的落差反映在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一种无奈感。
刘晨南[4]2012年在《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家庭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普遍的信任危机带来了家庭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婚外情,家庭暴力等现象层出不穷。传统家庭观中,积极的一面被不断抛弃。“剩女”比比皆是,男性择偶的优越性得到过多的肯定,人们的社会、家庭责任感双重缺失,这些问题值得引起人们对家庭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认真思考,重新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家庭观。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世界文学史上着名的两位女性作家,她们集传统与反传统的思想于一身,关注女性生存现状,均以“家庭”作为作品中描写的主要场景。她们的作品传递了独特的家庭价值观,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以家庭观的比较为研究主题,结合作品分析中西传统价值观和中西反传统价值观中,家庭观的相同点、不同点及成因。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分成叁个部分,第一章,对家庭观的概念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两位作家的家庭背景和家庭观。第二章,分析小说中家庭观的相同点和成因。从传统的家庭观和反传统的家庭观的视角,以夫妻观,亲子观,女性观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的相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背景分析相同点的成因。第叁章,分析小说中家庭观的不同点和成因。从传统的家庭观和反传统家庭观两个角度分别选取夫妻观,亲子观,姊妹观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家庭观的不同点。结合社会因素和作家个人因素分析作品中不同点的成因。结语部分,进行文化分析,深入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中家庭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张建青[5]2010年在《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文中认为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文化批评家弗莱密不可分的。弗雷泽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荣格则将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应用于原型研究,弗莱在继承弗雷泽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地位,并着力研究了一些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背景中的原型的原始意义和它们在形成共同文学经验中所起的作用。简·奥斯丁是一位有着“无与伦比”美誉的英国小说大师,而张爱玲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她们都是着名的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主要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本文通过对《灰姑娘》童话故事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简·奥斯丁和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发现简·奥斯丁和张爱玲都是“灰姑娘”式的人物。再利用原型批评理论和文本析读的方法,解读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现作者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爱情婚姻故事的描述,都应用了“灰姑娘”故事的原型。奥斯丁和张爱玲借用“灰姑娘”童话故事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结构,让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婚姻故事再现了“灰姑娘”的婚姻模式,伊丽莎白和白流苏都具有“灰姑娘情结”。但是,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并不是对“灰姑娘”故事原型的简单模仿与传承,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伊丽莎白和白流苏表面上虽没有对男权社会做出反抗、颠覆,但潜意识里都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因此,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突破与超越,这是二者“灰姑娘情结”的共同点。然而分析伊丽莎白和白流苏对婚姻的追求,她们的“灰姑娘情结”又存在着不同点,伊丽莎白追求的是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她的婚姻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爱情平等的婚姻观,因此伊丽莎白的“灰姑娘情结”是对“灰姑娘”原型的修正。白流苏在情感上表现出对滥情的嘲弄以及对浪漫爱情的不信任,超出了男性所期待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对白流苏的刻画是一种叛离式的女性写作,是以冷峻的笔锋对女性的生活困难和疑惑进行的阐释,白流苏的婚姻是与爱情不平等、相背离的婚姻。因此,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是对“灰姑娘”原型的颠覆。
陈娟[6]2011年在《张爱玲与英国文学》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对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创作关系进行深入系统探讨。上编综合论从整体性视角察看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基本轮廓,分析张爱玲阅读接受英国文学的客观背景,与英国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共鸣及所可能受到的实际影响。下编作家论对张爱玲与英国作家进行个案解读,思辨其中或隐或显的相通之处,追溯张爱玲在对英国文学创造性接受中的吸收、借鉴与转化痕迹。其目的是力图从张爱玲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中理出一个大致明晰的头绪,又同时保持张爱玲与每个英国作家的完整性,并揭示出单个作家与复杂的英国文学集合体之间的丰富关系。上编综合论的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以生命与情感为主线,对张爱玲的创作历程进行概述,分析其中的发展流变,粗略勾勒张爱玲不同创作时期与域外文学的关系以及张爱玲对生命与情感的自我体验在她对英国文学阅读接受中的作用。第二章从张爱玲的家庭环境、求学教育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时代氛围等客观背景方面追溯张爱玲的英国情缘,并对张爱玲笔下的英国形象及张爱玲所阅读和接触的英国作家作品进行梳理探讨。第叁章从主观方面探看张爱玲对英国文学的选择取向。英国文学中理性旁观的叙述角度、城市生活的题材内容,以及幻灭感让张爱玲产生共鸣,并由这种契合相通进一步拉近了与英国文学的距离。其中,幻灭感是使张爱玲与英国作家之间产生强烈共鸣的关键因素,对张爱玲生命意识的生长也发生着重要作用。第四章从总体角度探寻张爱玲从英国文学中所可能受到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婚姻观、人性透视及反讽艺术叁个方面,彰显出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不尽相同之处,但张爱玲在吸收借鉴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变通与融合。在英国文学总体影响的大背景下,张爱玲与她所喜好阅读的不同英国作家之间又呈现出丰富的关系,其中既有精神体悟、故事内容方面的影响,也有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层面的借鉴以及共鸣相通之处,下编作家论主要以此而展开:第五章主要探讨张爱玲与萧伯纳的创作关系。张爱玲对萧伯纳的接受,不仅来自他们经历的相近,文学梦的相同,也因为在萧伯纳作品里,张爱玲找到了让自己心灵与之共鸣的东西:她欣赏和喜爱萧伯纳戏剧中那份理性的智慧、平明的态度与反讽的艺术,萧伯纳对女性的关注和对女性生命力的表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和加深了张爱玲的已有认知。但张爱玲并不是机械照搬,无论在理性之思、平明态度,还是反讽艺术及具体作品的借鉴上,都渗入了个人的体验感悟,并以敏慧的艺术感受进行创造性转化。第六章主要探讨张爱玲与赫胥黎的创作关系。赫胥黎对张爱玲影响最深的表现在人生的怀疑和探问上,赫胥黎的怀疑主义不仅加深了张爱玲对历史、社会、文明的不确定认知,也同时加深了她对个体生命的思索,这种思想共鸣让张爱玲把赫胥黎视为自己喜爱的一个作家,不过随后又因不同的感念体悟而觉得有距离,二者在怀疑的导向层面上存在差异。此外,赫胥黎文本中的阴冷书写和物化手法也强化了张爱玲的艺术感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第七章主要围绕短篇小说艺术手法及异域他者形象探讨张爱玲与毛姆的创作关系。如果说张爱玲对毛姆讲故事手法的肯定让她在创作中同样注重小说的故事性,那么相比之下,张爱玲更注重故事画面背后思想内容的启悟,而在对反讽艺术手法的借鉴上,同时注重内容意义的深化,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艺术手法较毛姆更显内蕴。在异域他者形象塑造上,既有对毛姆作品的敏感捕捉,又同时因融入了张爱玲一以贯之的对个体卑微生命存在的感念体悟,而显得更具有通达眼光,张爱玲将毛姆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问题引向了更深一步的思考。第八章主要探讨威尔斯的悲观性预言和想象,以及关于人类生命自然演进的《世界史纲》对张爱玲的影响。威尔斯对张爱玲思想上的影响表现在威尔斯悲观性预言和想象在激发和加深张爱玲个人生活经验感悟的基础上,引发了张爱玲对人类文明毁灭之景象下个体生命的渺茫感受,落脚点是个体生存的有限性,而威尔斯关于人类生命自然演化的《世界史纲》也在一定层面上强化了张爱玲对生命前世来生之虚空的认知,使张爱玲对生命的体认更为深重。第九章主要探讨张爱玲与劳伦斯的创作关系。张爱玲从劳伦斯那里所接受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用富涵多重内蕴的象征意象切入对人物潜意识心理活动的描写,以此表征现代人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劳伦斯的生命意识也给了张爱玲很多体悟,在具体的人物形象上也有吸收。但张爱玲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追随者,无论在对人物心理情绪空间的表征、月亮意象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在文本影响的具体处理上,张爱玲都作出了融入自己艺术及生活感思的重新诠释。在结语部分,就张爱玲对英国文学的接受特征、价值成就及论题所带来的感悟进行了阐释说明。
张艳蕊[7]2004年在《“顺从”姿态下的主体取向——奥斯丁与张爱玲文本中的人物比较》文中认为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主体取向 :在奥斯丁那里 ,反讽手法的成功运用 ,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和对男性的扁平化叙述等共同涂抹了女性主体色彩 ;张爱玲创作中的主体取向则是通过深刻犀利的心理刻画、近似于自然主义的细致描绘 ,以及女性的泼辣、活力四射 ,男性的精神残疾或身体残疾或二者皆有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与张爱玲女性观之比较[D]. 王柳.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 顺从姿态下的女性意识——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的女性意识之比较[D]. 张艳蕊.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3].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反讽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D]. 唐浏韵. 暨南大学. 2010
[4].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小说的家庭观比较研究[D]. 刘晨南. 辽宁大学. 2012
[5]. 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D]. 张建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6]. 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 陈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 “顺从”姿态下的主体取向——奥斯丁与张爱玲文本中的人物比较[J]. 张艳蕊.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论文; 张爱玲论文; 女性意识论文; 奥斯丁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婚姻与家庭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灰姑娘论文; 家庭论文; 白流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