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东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之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要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衰退,而且引起一些国家的政府更迭和社会动荡。这些都表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
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东亚各国和地区情况也不一样。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一直没有起色, 1997年度出现0.7%的负增长。但是,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没有遭到伤筋动骨的破坏,随着日元贬值,日本外贸顺差急剧增加,日本仍是外汇储备最多和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日本人口1.26亿,面积37.89 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3.5%。1994年日本土地利用情况是:农业用地占13.7%、森林和原野占67.3%。笔者在日本进行半个月的考察时所到之处,无山不青、无水不绿。经过体制和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后,在东亚,还是日本最有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一是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交通运输业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韩国、泰国和中国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二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内森林覆盖率很高,所需木材主要依靠进口,东南亚热带雨林面积日益缩小。据专家研究,一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中国总理朱镕基最近指出, 今年我国南北都发生了特大洪水。造成这一灾害的原因是气候异常,普降暴雨。但是,洪水长期居高不下,也与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有关。朱镕基总理说,中国政府已于去年决定对长江、黄河上游各省林区实行禁伐,封山育林,对东北林区也要逐步实行减伐、停伐以至禁伐,下决心把砍树人变成种树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青山绿水的锦绣山河。
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里程碑,与会代表认为,环境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大纲”从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4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当前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并给予持续发展下了一个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国际社会和各国从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到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5%左右,但消耗的能源仍占世界能源消耗的70%,消耗的金属、木材和粮食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75%、85%和60%,发达国家仍然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之源。值得指出的是,现在发达国家重视治理国内污染和保护国内环境往往是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来实现,除大量采伐发展中国家森林和其他资源外,还把污染环境严重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向发展中国家偷运有毒垃圾。
有些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例如,大量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污染空气、破坏臭氧层;大量污水和有毒废水排放到海洋,造成海洋生物的减少;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很多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或是洪水暴发或是连年干旱。这些灾害都是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因此,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发达国家“以邻为壑”来保护本国环境,从近期看,是损人利己的,但从长期看,既损人,又害己。只有“地球村”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各国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治理和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东亚国家和地区任重道远。从总体上看,东亚国家和地区是人多、地少、资源少,韩国人均耕地比日本还少,资源贫乏。新加坡所需用水都要进口。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大部分已遭破坏。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但是,除日本、韩国、新加坡外,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都比较落后。自东亚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笔者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是,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同提高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经济效益差、消耗资源多、严重污染环境的技术和产品,扶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