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创新思想与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来,笔者先后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论科学技术》、《论“三个代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专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23专题《改进党的作风》中的第二部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等著作;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庆,以及2001年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和2002年在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笔者认为,这些著作和重要讲话,除《论科学技术》、《论“三个代表”》中的个别篇章外,几乎都提到了创新或直接论述了创新问题。这些著作和重要讲话不仅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党的建设、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也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
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对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将笔者对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阐述如下。
一、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突出强调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1995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始终把创新问题与科技进步、人类发展、民族复兴、国家振兴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论科学技术》第192页)“求实是科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论科学技术》第60页)“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论科学技术》第107页)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论科学技术》第215页)“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论科学技术》第207页)他始终把创新看作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把创新实力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认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49页),“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3页)。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继承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尤其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要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把握和认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要落实创新在科技进步、人类发展、民族复兴、国家振兴中承担的神圣使命,离不开人,离不开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人才、人的能力建设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把它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
江泽民同志非常强调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他依据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论科学技术》第77页)“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论科学技术》第94页)
江泽民同志非常强调教育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加以推进。”(《人民日报》2001年5月16日)“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44页)“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9日)可见,教育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江泽民同志的上述思想,强调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正如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
二、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同志还曾指出:“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论党的建设》第536-537页)多年来,江泽民同志常常把创新、与时俱进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与时俱进”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的本质,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它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论“三个代表”》第47页)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必须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机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有限开放走向全面开放的需要;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我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之中。这些转变,都将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对办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提出一系列新的挑战。
我国的教育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论科学技术》第203页)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只有创新才能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才能制定出教育发展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开辟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才能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因此,用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认识和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不断创新的观点。从本质上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育改革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时,从来都把继承看作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他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就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典范。他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论党的建设》第532-533页)“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尊重科学规律,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论科学技术》第63页)我们要遵循江泽民同志的上述思想,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处理好教育理论的借鉴与继承、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继承、教育培养目标中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为此,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论科学技术》第171页)“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论科学技术》第203页)江泽民同志的上述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丰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在这里,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创新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推动了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形成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观,特别重视知识教育,形成了一种以掌握“双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这种教育教学体系的优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也存在着学生知识面不宽,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面对科学技术的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培养知识全面系统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一代新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推动了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
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阐述创新问题重要性的出发点,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他反复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3页)“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来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科学技术》第142页)“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论科学技术》第160页)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无疑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和使命。
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我国教育培养目标时,首次把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看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并不丰富,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60页)2001年,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号召全国大学生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30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更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江泽民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寄予厚望,把教育看作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论科学技术》第134页)总之,“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65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我国要建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江泽民同志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他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65页)随着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的不断传播,教育界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标志着我国新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
四、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为培养创新人才指明了规律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6页)那么,基础教育如何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培养创新人才呢?
江泽民同志要求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65页)创设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无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人才是在其适宜的发展环境中自主成长的结果。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营造一种适宜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江泽民同志要求革除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各种障碍。要创建有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改造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65页)
江泽民同志要求,要打破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的统一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突出表现为“七个统一”即“课程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课程表统一、考试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这种统一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为传统教育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教育制度上的保证。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学生,这种标准件式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决克服‘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6页)
江泽民同志要求,要鼓励人才冒尖。“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学得好的影响和带动学得不太好的,水平高的影响和带动水平比较低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6页)
五、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泽民同志认为,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论科学技术》第66页)“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论科学技术》第207页)“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要使科技进步和创新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51页)“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论科学技术》第101页)总之,江泽民同志认为,“能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大问题。”(《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630页)
江泽民同志关于通过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这就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教育要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任务,必须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十几年来,正是通过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使我国各类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北京等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400多万人,招生558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1.9倍和2.5倍。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164万人,是1988年的两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44.9%。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学人数1300万人,是1988年的3.4倍。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4%,预计2005年将超过15%。(陈至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7日)
六、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以下引言,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江泽民同志在本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办学宗旨。笔者认为,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思想,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的核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一是要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树立“新的基础观”。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基础观”——适度的基础观。我们不能因为过分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削弱甚至牺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作为新基础观的重要内容。二是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树立“新文明人观”。这就是:要转变过去“人定胜天”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传统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人与人和为贵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树立节制自我欲望的消费观,等等。三是适应诚信经济的要求,树立新的德育观。人们把市场经济当作规则经济、诚信经济。这就向教育界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诚信是不是应该纳入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偏重于认知方面,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殊不知这些上位的道德理念的建立离不开基础性道德品质的支撑。我国必须重建学校基础性道德目标,把诚实、爱心、良心、自信等作为新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四是适应能力社会的要求,树立“新的能力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学历不再是用人单位考虑的第一因素,人才关键是要实用。学生的求学观念也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学了要管用,要有就业能力。这两点变化给教育带来的重要启示是:能力社会即将到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五是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树立“新的素质观”。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树立“新的素质观”,高度重视学生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信息素养、语言素养(母语、外语)、人文素养(民主与法制素养)等素质的培养。
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思想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其他创新。按照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江泽民同志的迎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论“三个代表”》第75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论科学技术》第193页)“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论科学技术》第203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他的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论科学技术》第199-200页)坚持教育理论创新,就是坚持教育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就要学习、借鉴、继承、发展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理论;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等。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是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论“三个代表”》第66-77页)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制度创新,认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论“三个代表”》第23页)江泽民同志关于制度创新的思想,为我们推进教育体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他指出: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中等以上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探索“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校运行机制等。
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笔者认为,一是要大力推进学校评价、管理数字化。这是学校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二是要大力推进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得以进行和实现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数字化,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等。三是要大力推进师生教学活动数字化。这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也就是当前观摩教学中教师们广泛开展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网络化教与学。即师生在网络教室里,借助于网络进行的教学活动。
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即从有限开放、渐进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必须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诸多“中国特色”将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惯例所代替。在这种背景下,按照江泽民同志教育创新思想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对外开放、合作办学等方式,努力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对外开放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又要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防止西方颓废的文化、腐朽的生活方式等对我国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认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指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他还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论“三个代表”》第75-76页)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论科学技术》第193页)按照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广大教师是主体力量的观点,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要积极依靠广大教师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改革必须尊重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坚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的观点,倡导、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