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柔性论文,政治工作论文,启示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然而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决定了仅有刚性管理是不够的。引进柔性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类似的、相通的。柔性管理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贯穿于这些内容和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一、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方法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形式:一类是外在管理,诸如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等,它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大学生理解要遵守,不理解也要遵守。这种管理对稳定校园环境,维护校内秩序是必要的、有效的。另一类是内在管理,也即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诸如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心理沟通、传统舆论、激励尊重等,以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心愿和组织的目标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柔性管理。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大学生对于管理者的意志不仅认可、理解,而且容易以自觉行动去将它变为现实。这种结果恰恰是柔性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是管理者协调能力和管理艺术的集中体现。从内在和外在这两种管理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外在管理的理想效果的实现,必须通过内在管理而起作用,只有人们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的自觉。第二,内在管理有时可以发挥超常的作用,即使在外在管理的“空档区”,人们也会主动地自我约束自己,即做到“慎独”。第三,内在管理可以有效地预见矛盾、发现矛盾、化解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导致工作被动甚至引发不良后果。
内在管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心理管理上。心理管理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根据多数人的心态所形成的心理指向,通过实现一定的影响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发挥精神的作用而进行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双方心灵的“互动”上。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靠人格的高尚和至诚的精神……这种心灵的“互动”,连接着彼此的思想,推动二者共同行动。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才能感觉到那种由于理解、感激、鼓舞而迸发出不可遏止的力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物理”有其特殊的内涵,一是指客观的物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水准,一是指用于激励的物质或金钱。物理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更看重了“物理”因素。然而过分强调了物理因素,就必然压抑甚至窒息了心中的热情,所以柔性管理把注意力转向了心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把握远不及对周围世界的把握。在大学生身上,我们当然也应该适当使用物理手段,但手段不能代替目的。在我们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的今天,我们要看到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管理对象,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要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们更应该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加上学校在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更多地必定是使用教育手段而不可能时时运用物理,故而心理重于物理更是一种必然。就柔性管理的本体而言,心理的和物理的两大因素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无形的和有形的两大力量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只有心理的积极性而没有必要的物理条件固然不行,而只有物理因素却没有心灵深处的主动更不行。没有心理的动力,物理因素可以化为乌有,有了心理动力,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这就是心理重于物理的道理。
二、个体重于群体,直接重于间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要始终坚持个体重于群体的工作方法。群体是指若干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则是这个集合中单个的人。柔性管理用于群体和个体的过程中,其方法和过程是不一样的。用于群体往往是一般号召,造成舆论,产生轰动效应,而用于个体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要求点点入心,深刻具体。在做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群体,但出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的往往是个体,而这种个体会对群体造成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管理者务必把工作落到实处,从一个一个的个体做工作,唯有集众多的不同的优秀个体,才有可能形成一个优秀的群体。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必须从关键之处抓起。我们的一切规范都是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到群体的普遍性,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我们做人的工作,首先必须承认个体的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态度,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就是说个体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一面,管理者若不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理清个体的复杂性、特殊性,就很可能误用有关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很可能误用批评和表扬这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于因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矛盾而导致本不该发生的事发生。这就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性。所以,尽管一切外在的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针对所有的人,而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又恰恰不能用同样的力度去影响所有的人,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化为个体,这一部分人往往是组织实施目标的障碍。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整个群体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和谐、融洽、同心协力的集体。
直接重于间接则是就柔性管理的工作方式而言的,它与个体重于群体是相辅相成的。所谓间接方式,就是管理者借助于媒体进行的宣传教育,形成传统舆论或会议动员,创造环境等一般的、普遍的工作。这种方式的最大特征是广泛号召,形成舆论,但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对人群中的不同心态没有质与量的把握。就是说,这种方式只能顾及到矛盾的普遍性,而无法知晓矛盾的特殊性。直接方式是在一般性工作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发现特殊,因人而异做针对性的工作。它的特点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直接见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因而,解决问题直接、迅速、彻底。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面上的工作,更要注意点上的工作。这就是直接重于间接的基本内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解决矛盾大多在做好个别人的工作。通常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两头,带中间”,“对症下药”等方法,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法,体现了柔性管理中直接重于间接的思想。
根据这个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因为要想获得一个个准确、详实的个体信息,不深入大学生中间是无法得到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可以从寒喧中知道他们的许多情况,可能在偶发的瞬间就走入对方心灵;我们也可以从表情上去了解对方,因为人的心理情感往往会表现在脸上;最常用的是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包括直接与当事人谈话和与当事人身边的人交谈,都可以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有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个体工作,为塑造一个良好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肯定重于否定,务实重于务虚
肯定与否定是在柔性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肯定重于否定不单是方法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艺术问题,是个指导思想问题。对人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正确地运用肯定与否定,就首先要正确地评价人。大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其心理与生理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与言、言与行等经常表现出不一致性,使得管理者在把握他们的行为时,容易出现潜显相随、真假相伴的矛盾。我们首先指出,肯定和否定都是必要的,肯定是从下面指出其长处,以利发扬;否定是从反面指出其问题,以便克服。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肯定的一面。因为:第一,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倡、发扬优势,抑制不足。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就是说,既有积极性、正确的、光明的一面,又有消极的、错误的、阴暗的一面。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前者是多数人(包括自身)认可的,后者是众人否定的。柔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倡导主流,这恰恰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第二,就人的心理倾向来看,人心趋于美好,希望个人的表现得到承认。大学生们也都希望学业有成、人际关系和谐、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赞赏至少是认可,进而获得社会的接纳。他们自身并不希望存在影响自己进步、引起他人反感的那些不足,只不过自己不认识或者没有认识到罢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充分肯定其成绩,不仅会给他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而且使他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并为他继续发扬成绩增加了信心。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易于引起本人的思考和接受。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感情乃至行为。管理学理论认为,当前面临的事件触及个人目标的程度是所有情绪发生的首要条件:当前事件进行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时,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肯定”是对人的追求目标的认可,“否定”则是一种对目标的排斥,两者都会使人情绪、情感受到影响。我们强调肯定重于否定,即承认否定也是必要的。所以否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并因人而异:如对直率的人可直接、热烈;对较弱性格的人应采取柔和式的批评;对心怀不满的人要在认真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点拨;对一些“问题学生”过分地批评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对这类学生可用下毛毛雨的方式来批评。对学生的批评过程中要有诚意,因为这是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错误,而不是“整人”,更不是为了显示管理者的威风。
肯定重于否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工作方法,柔性管理启示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务实的工作态度。许多人存在着这样的想法:政工是虚的,是务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虚的。然而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往往是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又是合情合理的,不加以解决或不能做出客观解释,工作就难以进行。解决的办法,第一步是“务虚”,即开展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第二步是付诸实践,解决问题,叫做务实。但现实中却仍旧存在着一种恶习,不办实事,空发议论,瞎做指示,清谈误事,这与务实精神是完全相悖的。我们不可忽略“务虚”的必要性,更不能忽视“务实”的不可或缺。柔性管理重视精神的作用,但不是单纯的说教,我们正是了解思想上的矛盾往往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反映,懂得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的互变规律,我们更重视务实精神,而不能把工作停留在务虚的阶段上。现在大学生存在一些有关生活、学习、社交、恋爱等方面的问题,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就十分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加以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最近几年,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执教重于执纪,身教重于言教
对大学生的管理,历来以教育为主,这与高校教书育人的培养方针是相符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大学校园现在普遍推行: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策略,这其实是柔性管理的具体运用。柔性管理历来把执教看成是最基本的工作。因为人的内心是走不进去的,我们无法知道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又想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激励精神、改变意志,进而控制他们的行为,这一切无法在他们的心灵上直接作业。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只能依靠个人主动去改变,人的思想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所以,只能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有“知”的过程,进而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催发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执教的重要性在这里就凸显出来了。执教的方式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个别谈心、反例警示、创造环境等等,这一切都是执教的范畴。毛泽东就曾强调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1]由此可见执教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执纪的作用。在教育疏导无效的情况下,必须执行纪律去克服消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运用纪律属于外在管理的范畴,因为它带有强制性色彩。但它具有对人的行为要求比较具体、更加细微的特点,有较大时间上的灵活性,作为一种约束,一种限制,在进行柔性管理时也不可或缺。学习、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大家渴望自己的集体是和谐的、正常的、温暖的,而纪律恰好可以充任维系这样的集体的有力工具。所以,它一方面似乎与人们的行为相互矛盾,另一方面又和谐地互相统一——一个理想的、良好的校园环境,不可能没有纪律,也并非不要纪律,而是人人遵守纪律,人人维护纪律。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纪律,把遵守纪律作为对人们基本素质的要求,作为人们自我修养的过程,从而促使大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管理者应立足于启发自觉,而不是完全地依赖于纪律,因为真正的和谐是从自觉中产生的。说到底,执纪还是属于执教的范畴,是众多执教方法中的一种。这里的区别,在于我们把它看成带有惩罚性和强制色彩,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执教重于执纪的本意。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执教工作一般由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但其他高校管理人员也有责任、有义务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尽量协助。在具体执教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言教,而效果最好的则是管理者的身教。因此,就身教和言教而言,天平的砝码自然滑向了身教的一边。言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作为宣传主张,导之以行,晓之以理的启蒙教育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这只完成了教育的初始阶段。能否知行统一,管理者的模范作用,以身效法的身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而潜在的影响力。然而,要真正使身教达理想的效果,管理者还必须加强自身形象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努力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构建更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树立起令大学生信服的形象。同时,管理者还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避免出现影响形象的事情发生,诸如具体管理中的决策失当、缺乏稳重、不拘小节;自身为人方面的媚上鄙下、人格低下、志大量小、贪得无厌;学识上的不学无术、清谈虚伪、语言贫乏等等。克服了这些现象,又严格按照柔性管理的运用原则出发,从高从严要求自身,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博采众长、从善如流,宽恕礼让、虚怀若谷,那样,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形象,起到一般典型所起不到的作用,成为“公生明,廉生威”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