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现实及其发展趋势,除了尝试对传统范式有所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以金融资源论为核心进行理论创新之外,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变革金融学的分析方法作了积极的探索。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对金融学分析方法加以变革,并不是排斥金融学现有的全部方法。随着经济学、金融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分析方法,有的与目前经济学、金融学范式中仍然合理的内容紧密相连,因而仍然是有效的,可以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所采用;而那些被经济学、金融学现有范式中不合理的内容所决定的分析方法,则应该在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同时加以扬弃。其中,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货币分析方法的变革。
一、货币分析的简要历史回顾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货币分析这个概念是不断演变发展的,并无一成不变的规定性定义。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那里,货币分析完全隶属于货币经济学,它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注:陆家骝:《货币分析的结构与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44页。):(1)货币的价值如何决定,从而一般物价水平如何决定?(2)货币及其货币现象与实际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即货币及其货币关系相对于“真实经济过程”是否保持中性(Neutrality)。因此,货币分析实际上就是研究经济过程中与货币或货币现象相联系的各种经济关系。我们知道,经济学、金融学的任何发展,都是对现实经济发展的反映和适应,货币分析的演变也是毫无例外地沿着这一轨迹发展的。迄今为止,货币分析涉及的以上两个问题,即货币分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所谓货币分析的演变,不过只是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但是,货币分析的外延,或者说货币分析的隶属关系,却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从而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本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或者以货币运行为核心的金融对现代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表现出“内生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分析特别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代名词——谁能忽略货币因素而去完整地诠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呢?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也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孤立的过程。从先前简单经济中单纯的“中介人”,到现代经济中的“万能垄断者”,金融机构功能的拓展和种类的扩大、金融工具数量和交易量的增加、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无时不受当时经济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经济发展无法脱离货币金融的伴随和作用,金融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作为背景和支撑,从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逻辑地意味着也同时实现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基于货币分析内涵的规定性,我们就导出了从货币分析入手考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变革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途径。
从货币分析的发展历史来看,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货币中性,认为“货币量增加所引起的正常影响,就是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完全同比例的上升”,因此,货币不构成真实经济的组成部分,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只有单纯的相对关系。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货币中性的观点实际上是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
基于货币中性的观点,就形成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两分法”使它们的货币分析沉迷于货币数量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公理性联系中,根本无暇顾及金融及其金融关系在一般经济分析中应有的地位。
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得还不太明显,但是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越来越站不住脚,越来越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分析也被凯恩斯的货币分析所替代。
凯恩斯通过其新的货币资产观和货币利率理论的形成,把货币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融入了真实经济过程: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利率都决定于它们各自的数量和经济主体的预期,由于投资者的实物资本投资总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经济体系的总资本效率者不可能低于货币的边际效率——利率。这样一来,货币资产及其利率在经济体系中就起到了限定一个社会总资本存量的特殊作用。于是,在凯恩斯的货币分析看来,货币对真实经济就总是非中性的。
凯恩斯在理论上确认货币的非中性,虽然没有引导凯恩斯走向尊崇货币政策(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的效应受到制约,因而凯恩斯更倾向于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管理),但是却必然引起人们对货币以及金融、金融过程前所未有的重视。
战后、希克斯、汉森和托宾等人发展了凯恩斯经济学,并将其调和为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相等、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一致的IS—LM模型充分包含了货币因素,成为标准的宏观经济分析工具。新古典综合派摒弃了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实物增长理论,提出一系列货币增长理论模型。其中,斯泰因(1966)建立的凯恩斯—维克塞尔模型最为全面深入,它表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私人部门的金融资产净额与货币存量之比在长期中影响着实际变量的均衡值。所以,在长期增长过程中,货币也不是中性的。因此,货币非中性在新古典综合派那里就得到了有力的说明,并被发展到没有任何妥协和折衷的、始终如一的程度。
然而,货币主义却重新提出了货币中性的概念。弗里德曼对于货币中性的看法是从货币供给变动引起人们资产组合变动的角度展开的,而且货币增长的分配效应也是通过资产组合引入其分析框架的。但是,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的资产组合不仅包括货币和债券,也包括其它金融资产乃至实物资本。这样,资产组合的调整就可以通过资产收益结构的改变直接对就业、产出和收入产生影响而无须通过利率传导。显然,弗里德曼用名义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的货币数量论取代古典的、一般物价水平决定的数量论,就没有将货币影响真实经济的大门完全关死,在短期内货币仍然可能是非中性的。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实际上成为货币数量与经济波动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供给学派复活了消亡已久的“萨伊定律”,形成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反动。而8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则主张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无效的政策观念。显然,理性预期的理论逻辑回到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和货币中性。
“两分法”和货币中性作为理性预期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使其恢复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信念,并使其成为当代经济学的新正统。但是,从金融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强的虚拟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脱离传统轨道运行的推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新一轮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等现实情况来看,现代经济学货币分析的上述“轮回”绝不可能完整地涵盖和有效地解释日益复杂的金融过程(货币及其作用只是其一部分)及其对真实经济的广泛影响。因此,我们仍需建立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金融分析。
二、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
在完成对主流经济学货币分析的历史审视之后,结合金融可持续发展观,我们提出了金融分析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金融分析?
对金融分析进行严格的界定也许为时尚早,但我们认为,对金融分析的认识至少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分析研究经济过程中与金融及其金融过程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
对于货币是什么,尽管历来的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多有不同,但是从他们浩繁的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无数的真知灼见。关于价值论的讨论早已偃旗息鼓,因而关于货币的本质及其价值决定问题也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逐渐淡出。货币分析关注的第二个问题——货币是否中性问题——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反复,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今天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只要正视,而不是用假定去掩盖货币增长中无所不在的分配效应,货币就一定是非中性的。然而对于金融是什么,甚为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语焉不详,该辞典仅从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可见,主流经济学对金融问题是孤立地进行探查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金融可能是联结货币与实际经济相互影响的纽带。
我们认为,对金融问题的独立考察固然重要,但是在现代金融日益融合入经济运行过程的今天,进一步地揭示金融及其金融过程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更为关键。换句话说,金融及其金融过程应当作为经济变量之一而被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形成层次更高的金融分析框架和金融分析方法,而不是停留在传统货币分析的低水平上。所以金融分析既是货币分析的罗辑延伸,更是对货币分析的必然拓展和超越。
(二)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是研究金融的内生性问题
凯恩斯以来的经济学家们,对货币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和广泛的研究,其中格利和肖的研究非常引人注目,格利和肖在1960年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为了解决货币政策究竟对实际经济起不起作用这样一个问题,把货币区分为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不论这种区分是否合理,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所分别代表的内生金融过程和外生金融过程对于我们的金融分析极具启发性。因为当我们从货币分析上升到视野更为广阔的金融分析时,我们首行必须确定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结合对传统货币分析的继承和我们的意图,我们认为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当然是金融的内生性问题。
对于金融是否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问题的认知,我们现在依然是通过直觉获得的,缺乏严密的理论说明和论证。金融的内生性问题存在三种可能的答案:(1)金融是内生的;(2)金融是外生的;(3 )金融既有内生性,又有外生性——金融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过程是内生的,而另一些组成部分或过程是外生的。我们获取答案的途径就是金融分析。
(三)金融分析在一般经济分析中的地位
当给出了金融分析的简要概念和基本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金融分析在一般经济分析中的地位。首先,金融分析不可能完全替代一般经济分析。尽管当今经济的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几乎所有的经济关系都与金融关系紧密相关,或者根本就是金融关系,但是我们仍然要杜绝金融分析的“霸权主义”倾向。我们必须承认,金融分析在宏观经济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微观经济领域的某些问题可能仍然是缺乏解释力的。其次,金融分析人有中介性质。我们已经说过,金融分析是货币分析的逻辑延伸,是对货币分析的拓展和超越。之所以有这种延伸、拓展和超越,是由于传统货币分析作为考察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工具过于简单、过于“遥远”了,因而客观上需要金融分析的出现以拉近与分析目标的距离。
三、金融分析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传统和超越货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所谓的金融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变革传统分析方法的探索,金融分析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内在地一致的。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绝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金融过程的繁荣是否推动了经济增长,抑或是西方经济走向成熟以后推动了金融业的繁荣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以求在理论上可以把握、在实践上可以操作的金融与经济并行的稳定和发展——这既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心,也是金融分析关注的基本问题。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不是金融分析惟一目标,但却是金融分析的首要目标
金融分析的目标是通过金融过程来理解整个经济过程。显然,金融可持续发展只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金融分析不可能只执著于金融可持续发展。但是上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关联,又提示着金融发展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要求金融分析在致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首先关注金融本身在现有经济环境和机制约束下的发展问题。
(三)金融分析是构建新金融学的途径
如前所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范式进行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金融分析方法本身则直接体现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非中性”的范式要求。沿着金融分析,我们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经济学、金融学的束缚,通过把金融有机地融入一般经济过程,提出系统化的命题和原理,完成新金融学的理论构建。
(四)金融分析有助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发展
金融分析方法的运作,有助于经济分析从“孤立主义研究传统”向“关联主义”的研究方法发展的方向。
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理论演变和发展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缺陷就是“理论研究的预设背景过于狭窄,研究者通常都是严格限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愿拓展视角以联系领域之外的变化和发展”(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2 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61页。)。这种孤立主义的研究传统, 制约了经济学的进步,更使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乏善可陈,经济学家们则被嘲笑作“迷惘的预言家”。而金融分析通过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既涉及金融本身的发展,又对与金融相关的经济过程加以关照。这样,金融分析就贯彻了关联主义的研究方法,推动金融学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毫无疑问,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够严整和完善,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这些研究者们继续艰苦探索,也需要更多的关心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界同行们提供有益的批评和帮助。
标签:金融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凯恩斯论文; 金融学论文; 货币中性论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货币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