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制度变迁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制度变迁

苑海[1]2002年在《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制度变迁》文中指出本文从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入手,通过对中国融资制度的变迁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融资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演化趋势,试图为下一步的改革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融资困境。民营经济在改革的二十多年中迅速发展壮大,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但融资困难越来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改革目前的融资制度安排,建立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融资制度体系,不仅仅是民营经济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和体制转轨的顺利实现。 二、我国的融资制度安排正陷入路径锁定的状态而难以自拔。无论是以银行主的间接融资制度还是以股票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制度,都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民营经济基本被排斥在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虽然获得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但并没有根本改善其自身的经营绩效,陷入了高负债的状态不能自拔,造成国有银行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严重侵蚀了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基石,使得长期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的中国融资制度陷入了严重的高风险和低效率的困境之中。 叁、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行、融资制度变迁困境和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是叁位一体的,叁者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已经成为中国体制改革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因患!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只是表面的现象,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和融资制度的低效率;而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不合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预算软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缺损,是导致其自身无法摆脱困境,并致使融资制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同时国有银行自身单一的产权设置和政府对股市的隐性担保又加剧了这一困境。 四、针对以上分析,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造是推动间接融资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造仅仅是实现金融资源宏观配置优化的必要条件,而培育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从而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结构则是充分条件。 第二,民营金融的发展关键在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加强监管。在市场导向下,民营经济对民营金融制度安排具有内在的制度需求,而内生于民营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我国融资制度变迁经济的民营金融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叁,必须打破政府的隐性担保,健全具有威慑力的法律监管制度,股市融资制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四,加快培育区域性的中小型资本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制度安排是建立高效的融资制度的必然选择。

张雪梅[2]2014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缺陷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构成世界各国工商企业总数的99%-99.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乃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型国家,都概莫能外;中小企业创造了、容纳了全国就业人口的2/3,创造了50%-60%的GDP和40%-50%的出口值,这是它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所处的举足轻重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这是中小企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强位”之所在。然而,它又面临融资贷款难、技术获取难、引人留人难、进入市场难、企业设立难、信息获取难等亟需破解的六大难题,其中尤以融资贷款难最为突出、最为普遍,这是它的“弱势”之所在。“弱势”是指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历史的和自然的等特殊原因,作为金融金融市场上的需求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融资、参保方面的劣势或特别弱势的状态,而“强位”是指中小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它符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政治意图,需要政策性金融扶植。由我国着名资深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提出的“强位弱势群体论”认为中小企业是地位十分特殊的“强位弱势群体”,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怀。中小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浙江小企业融资难题和企业主的“跑路”一再困扰我们,使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到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开发了一系列中小企业金融融资产品,这些临时应景式的、作秀式的做法只能暂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年年讨论,年年解决,却永远解决不了的现状!这个一再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由于整个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叁十多年的改革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是畸形的金融结构的结果,中小企业严重的资金饥渴也是畸形的金融结构造成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中国金融体制的结构性失衡这个中心要害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处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严重性失衡,政策性金融制度与合作性金融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或缺失,是一个重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体制的战略性问题,而不是对现有的市场充分竞争下的商业性金融功能的无限放大。我们应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特别是建立叁维一体金融架构,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合理引导合作性金融,依法规范商业性金融特别是区域商业性金融,从制度上、结构上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共分七章,第1章是绪论,研究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文献,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制度作为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要素,试图从制度性缺陷视角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第2章是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同时将叁维金融理论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构建的基础理论,认同叁维一体金融架构是一种完善且稳定的金融制度安排,在金融制度的设计中也不能忽视普惠金融理论,普惠金融也是叁维金融的内在本质要求。第3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重新审视,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工作实务,指出中小企业处于“强位”但“弱势”的尴尬地位,同时面临严重的融资歧视和规模歧视,问卷调查也表明融资难问题仍将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甚至会引发“跑路”等一些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第4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的深层次反思,一般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认知逻辑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偿债能力弱——不能放款,本文认为这种分析逻辑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的“马太效应”,与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极不相称,引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第5章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制度性缺陷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指出制度的一系列变革导致了金融结构的严重性失衡,这些失衡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通过构建模型证明了经济社会制度、融资制度、监管制度、产权制度等制度性因素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本章还分析了造成我国融资制度的严重性失衡的根源,认为对金融制度缺乏人文的、伦理的认知是形成我国目前畸形金融结构的根本原因。第6章是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在分析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构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经验,如专门而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强而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等;第7章是完善制度安排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本文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如完善中小企业立法和相关融资制度立法、构建叁维金融体系实现金融结构均衡与协调、建立健全征信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具有人文关怀关爱特征的融资制度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将制度性缺陷作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要素,并在叁维一体金融架构下理解融资制度,突出金融的普世普惠性;(2)提出金融结构严重性失衡、因缺乏规范中小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而造成的中小银行盲目跨区域扩张、国有大型银行重官轻民重大轻小而形成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和规模歧视等制度性缺陷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3)将制度纳入融资模型中,证明了经济社会制度k、融资制度s、金融监管制度h、产权制度m等制度性因素的变化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从而在数理上证明了制度性缺陷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4)从人文金融和金融伦理的视角对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进行了考察,指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构建也要突出金融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性质。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作者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加上长期从事商业银行实务工作,论文写作和论证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谭芬[3]2007年在《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东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显着差异,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东西部在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本文引入制度变迁概念,从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阐明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生变量。在不同的地区,制度的供给量、变迁速度、实施状况都有所不同,就算相同的制度在不同地区也会带来不同的制度效果。这些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产权制度、融资制度、激励制度、管理制度、组织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配合或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本文仅从产权制度、融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叁个方面对东西部地区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安排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速度较之于东部地区要慢得多,也缺乏高效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制度供给行为存在严重的滞后与非理性,制度的实施机制差。最后就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相关制度安排提出相应对策。认为:一、产权制度安排主要从企业自主创新和完善政策法规两方面展开。二、融资制度创新要从叁个方面实现突破,即外源性融资制度创新、民间金融制度创新和民营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创新。叁、非正式制度创新则要从提升非正式制度对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着手,如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树立高薪-高竞争力的良性循环价值取向;转变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家族文化观念;全新投资理念的形成。

李恩[4]2004年在《我国非国有经济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但非国有经济在经过改革初期的迅速增长之后发展势头渐缓,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面临的融资困境。我国民间金融是在非国有经济从正规金融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创新,它对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功不可没。然而民间金融一直不被国家承认,处于灰色地带,因此对民间金融如何规范,使其更好地为非国有经济服务,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命题。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国内外对比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国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困境及其成因以及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做了论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民间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民间金融的制度构建提出了思路。 本文认为,政府应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对其中健康的成份要加以引导,对不健康的成份则予以严厉打击。民间金融中的某些形式如民间借贷、合会等将继续存在,银背和钱庄等形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民间金融形式如民营银行将出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民间金融的概念给予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并尝试运用制度经济学对民间金融的制度变迁给予理论解释,最后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判断。

刘成奎[5]2005年在《民营经济融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经济是完全依靠市场规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以赢利为唯一目标;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其产权关系是比较清晰的;民营经济具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分配和激励机制。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不是由国家计划来引导的,而是主要通过市场引导的,它和国家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是一致的。民营经济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增加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营经济融资的实现依靠融资制度。融资制度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主要依靠融资结构和融资效率。融资制度的功能主要在于,依靠预期的交易规则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各自的交易目的,并降低交易的各种风险,进而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反观我国的融资制度,其在融资结构、融资效率上都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融资的需要,如在降低交易成本、价格发现、风险转移等方面都无法很好地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因此,我国融资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营经济则可以从融资制度创新中获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西方国家企业融资理论发轫于M-M理论,之后它发展成叁个主要流派,即企业融资的委托—代理理论、企业融资的信息传递理论以及企业融资的控制权理论。我国学者对民营经济融资问题也进行了很多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叁个大的阶段,即民营经济萌芽阶段、波折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在萌芽阶段,国家承认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但对私营经济还是没有给予正式的承认;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营经济融资的税收、金融政策,但都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内源融资是此时的主要融资方式,银行信贷只是一种补充方式。 在波折发展阶段,国家承认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国家继续创新有利于民营经济融资的税收、金融制度,此时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依然明显。1989年之后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处于波折发展之中。 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后,国家明确规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开始将民营经济列为和国有经济对称的市场主

张茹[6]2006年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关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具现实意义的命题,不同的研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论证与阐述,但大多都立足于宏观层面或计量角度,因而往往在揭示了二者的关系后很难再进一步分析经济与金融相互影响的过程、作用机理以及其中的不足。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无论对于县域经济还是民营经济而言,金融支持都是保证并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县域这一相对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与金融发展的互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选择江苏常熟作为通篇研究的案例,一是基于其特殊的区域背景——常熟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苏南模式”的萌芽、发展与演化;二是在将其与周边县市(“苏南四小龙”中的其他叁个县:昆山、江阴和张家港)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常熟的经济与金融发展道路对县域内的资源禀赋及初始条件约束较低,是大多数县可以遵循的内生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叁是在审视常熟经济、金融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常熟通过鼓励民营经济自身出资组建地方民营金融(农村商业银行)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无论对地方金融深化还是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都具有借鉴与实践意义。因而,作为我国一个普通的县域城市,常熟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走出的一条看似平常的经济金融发展道路,其中实则囊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县域城市发展模式的共性(经济结构由国营、集体经济逐渐向民营经济转变)和常熟自我选择的特性(组建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来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并对我国其他县域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8章,除第1章导论外,第2章是对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理论及相关研究的阐述,第3章对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第4章在对常熟经济金融发展历程回顾以及与周围县域经济发展和融资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了常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实践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从而阐明了选择常熟作为下文研究对象的理由。第5章是常熟经济与金融关系的数量分析,第6章重点研究了地方民营金融机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支持,第7章通过多方调查和企

陈丽华[7]2006年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因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融资问题是其面对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这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特别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仅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为复杂。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本文认为,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除了需要在一般的意义上讨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外,还要结合中国的融资制度安排、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公共服务状况以及金融文化等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制度因素来讨论。本文以融资制度研究为主线,从融资交易成本的视角,力求在分析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有所进展。 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引言部分主要内容是论文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和本文的分析视角。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的分析视角,即以融资制度研究为主线,从融资交易成本角度去分析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一章 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首先对融资制度进行界定,接着重点关注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选择、发达国家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采取的融资扶持政策以及其中蕴藏的内在规律,以期对促进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章 主要考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状况。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进行描述并与国外比较以及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具体表现。 第叁章 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普遍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本章重点分析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固有的劣势、融资制度安排、融资制度环境特别是政府提供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这四个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共性因素,探析这四个因素下的融资交易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交易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陷入困境。 第四章 深入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特殊性原因——制度障碍。本章从叁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转型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制度障碍。第一,我国强制性融资制度变迁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不利影响;第二,我国中小企业正式和非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缺陷造成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歧视和限制;第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环境缺陷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制约。并进一步阐明我国融资制度存在

薛冬辉[8]2012年在《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无形政治壁垒的阻碍下,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对经营于政府管制行业内和注册于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说,政府的行政管制仍是限制其融资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为能提升融资能力,中国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政治背景的民营企业家团队,企业家的政治背景为民营企业带来政治关联。那么,政治关联会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怎样影响?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上述影响过程中起到怎样的调节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解释我国政企关系的内在运作机制,合理提升我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融资约束和长期财务指标来代理民营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融资能力,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探讨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机理,并考察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合理利用政治关联提升融资能力,也有助于政府加强管理,在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同时避免寻租和腐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我国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问题。本文的基本逻辑是政治关联或是通过信息不对称机制,或是通过寻租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且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融资能力可用融资约束代理,而长期融资能力则表现为公司成长性和资本结构的不同;在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过程中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引言,用来介绍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创新之处,并对本文核心概念做界定;第二章理论文献综述,从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市场进入叁个方面进行理论文献综述,找出现有理论研究中的可完善之处,为本文理论创新提供支持;第叁章制度背景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分析伴随着中国制度变迁的民营企业成长历程,结合中国的融资环境,分析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形成机制,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框架;第四章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博弈模型分析,分别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博弈模型,分析上述影响的内在机理;第五章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实证分析,选择合适变量代理政治关联、融资约束、行业管制、地区差异等核心概念,构建回归模型,并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实证结果稳定性分析,从政治关联、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叁个核心概念出发,对存在争议的代理变量选取问题作深入讨论,以实证检验的形式验证本文理论的稳定性;第七章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的长期作用结果,政治关联短期影响的长期积累造成民营企业成长性和资本结构的差异,本章用实证方法对上述差异的显着性作验证;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主要结论,并总结本文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研究方面主要综述了政治关联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市场进入理论,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博弈模型。在实证研究方面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和逻辑回归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本文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①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政治因素和民营企业自身因素共同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②政治关联可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机制和寻租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③从短期作用效果来看,政治关联企业所受融资约束程度较弱。且这种影响受到企业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调节,一般来说,在管制行业内,信贷资源分配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经营的民营企业中,政治关联对融资约束的作用效果更明显。④从长期作用效果来看,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资产成长速度更快,资产负债率更高,且长期负债比率更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将政治因素引入企业投融资分析,构建了一个政治关联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和寻租两个视角,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政治关联影响企业资源获取能力问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不足;②综合分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短期融资约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的长期积累效果,丰富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内涵;③基于市场进入理论,分析了由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带来的政府管制力量不同,并由此考察了行业管制和地区差异在政治关联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能力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深化了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

曾小丽[9]2007年在《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瓶颈”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了我国金融界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从与传统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视角出发,尝试引入保险机制,拟通过保险业务的创新与拓展植入中小企业融资,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的资信信息甄别机制,从而降低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通过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提供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途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论文是在构建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背景下,对引入保险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次尝试性的理论探索,针对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与探讨。文章首先对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然后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深入剖析了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接下来,从缓解信贷、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与融资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出发,提出引入保险机制;并按照保险与不同的融资渠道结合,即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来源的不同,设计了保险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四种模式,即抵押贷款保险模式、担保机构保险模式、租赁信用保险模式和出口信用保险模式,重点探讨了这四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思路、制度安排及其适用性,这是全文的主体。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保险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完善外部环境约束和理顺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叁个方面提出了保险机制植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对策建议。

高兰根, 王晓中[10]2006年在《中国金融制度演进的逻辑与困境——兼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制度根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现有关于金融制度变迁的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及风险积累与转化为逻辑主线,对我国的金融制度变迁的发展阶段做了重新划分。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这个金融制度演进逻辑的认识,即:在经济改革边际推进的同时,金融制度不仅没有坚持边际推进的改革逻辑,反而由于国有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制度性垄断,对我国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改革的深化造成了障碍,这种障碍的主要体现就是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制度变迁[D]. 苑海. 浙江大学. 2002

[2].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缺陷研究[D]. 张雪梅. 辽宁大学. 2014

[3]. 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比较研究[D]. 谭芬. 湖南大学. 2007

[4]. 我国非国有经济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的发展[D]. 李恩. 广西大学. 2004

[5]. 民营经济融资制度研究[D]. 刘成奎. 武汉大学. 2005

[6].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茹.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7].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D]. 陈丽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8]. 政治关联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研究[D]. 薛冬辉. 南开大学. 2012

[9]. 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 曾小丽. 湖南大学. 2007

[10]. 中国金融制度演进的逻辑与困境——兼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制度根源[J]. 高兰根, 王晓中. 金融研究.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融资制度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