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中学生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二者紧密相联。可是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往往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考试,局限于课堂。阅读视野缺失,从而造成作文选材范围偏狭,影响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从高考作文选材看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
高考作文选材,是中学生阅读视野的一面“镜子”。高考作文选材的局限性折射出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的现象。
1.1 高考作文选材范围的局限性
中学生作文要求关注生活,所选材料应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笔者参加了湖北省2004年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从中窥见一些考生作文选材情况。
这次高考作文以“买镜”为话题,立意的基点是,作为生活工具的“镜子”其功用是能照脸面、照身影。“镜”在此更是比喻之物,买镜不仅仅实写,且要有所喻意,要把“镜”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可理解为面对现实,选择人生。
然而,一般考生作文时所选的材料往往局限中学语文教材。如:东施效颦、魏征明鉴、邹忌讽谏、司马迁的宫刑著书、秦桧的奸佞、太宗的以人为鉴、包拯的明镜高悬等。他们引用的名言也大多来自于中学课文,如引用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苏洵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许多考生所选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的能够关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但大多显得材料贫乏,认识浅陋,语言空泛。现摘抄几个片段,以一斑而窥之:
片段一:某县的县长被几个记者跟着一起下乡慰问,到达目的地后,县长亲自带着大袋礼品走进一老农的家里,把屋子前后里外打扫了几遍后,眼里露出热泪握着老婆婆的手说:“老人家,您辛苦了,老百姓在21世纪还这么贫穷,是我们当领导的失职呀,来,把这些营养品拿去。”说着把手里的礼品递给了老婆婆,而且还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500元钱送到老婆婆手里。老婆婆感动得直流泪,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以上这一幕幕被摄像机全拍下来了。……记者都出去了,县长急忙转过身对老婆婆说:“老人家,那袋礼品您留下,但那五百元钱您得拿来。 我们这次下乡用了不少经费,所以您需要上交。”老婆婆没有办法,把那五百元钱还给了县长,剩下一脸的茫然。第二天,电视上报道了县长慷慨助人的事迹,而且还播放了县长送钱给老婆婆的镜头。(选自《“名”镜与明镜》)
片段二:“云婶,你今天上街不?”“上街啊!你怎么今天有时间上街啊?”“天气晴朗,我想休息一下,我爹他这几天老在家念镜子不知道放在哪?我不敢跟他讲镜子被小侄女玩,扔到水里去了,所以今天想去买一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你等我一会儿,我把门锁好就跟你出去啊!”“好吧。”“那你等我啊。”“好的。”(《买镜》)
片段三:当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没有镜子,有一天妈妈回家后手里拿着一个小圆形的东西,我开始不知道那是什么,我问妈妈,妈妈说这是她买的镜子,我开始觉得好奇,于是从妈妈手里抢了过来,当我把镜子翻过来一看,我当时吓了一跳,就问妈妈,为什么镜子里有个人?妈妈当时笑了笑对我说:“这里面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看妈妈也是在里面吗?”从那时我就认识了镜子。(《买镜》)
片段一写的是社会生活,反映媒体对社会起监督作用,但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片段二和片段三写的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以及邻里生活,却语言贫乏,空洞无物,可见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对写作的影响。
1.2.中学生阅读视野缺失的表现
从阅读视野的宽度看,中学生阅读的时间少,范围窄。
首先,中学生阅读的时间少。具体表现为:升学压力大。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担心课外阅读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升学。课业负担重。中学语文教学大搞题海战役,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尽管近年来提倡“减负”,但人们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还是看它的升学率,减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重视不够。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不是拓宽知识面。
其次,中学生阅读的范围窄。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一贯的围绕大纲和课本,大量的练习和复习资料充塞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使得他们无暇顾及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课外时间他们看的大多是武侠、言情、影视、漫画之类,很少有学生阅读理论类、科普类图书和文学类著作以及政治历史文化等读物。对于多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可是中学生或者关注体育、娱乐,或者游戏、聊天,对国内国际新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往往不够关心。这实质上是一种娱乐消遣,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从阅读视野的深度看,中学生阅读缺乏语言积累和思想涵养。
首先,中学生阅读缺乏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学习,根本目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中学生阅读不求甚解,不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涵咏。不少学生从未做过读书笔记,自然收效甚微。
其次,中学生阅读缺乏思想涵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性刺激。许多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仅仅了解大致的情节,阅读一本书之后,只能讲个故事梗概,体会不到内在的思想精华。没有一个学生不知道《西游记》的故事,但真正读过原著并体会精神实质的有几人?
二、中学生阅读视野缺失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忙于应试教育,语文阅读以考试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读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中学生阅读视野缺失的重要原因。
以考试为中心。高考制度,在今天择业竞争的社会条件下更加强化。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凡是不考的内容几乎不教不学。
学生从进了中学的门,就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文本阅读以应试化的讲解套式为主,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讲解的,并且教师还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课堂为中心。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授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本”的表演。这种严格执行教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剪辑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也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割断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割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割断语文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联系。
以课本为中心。中学生阅读束缚在教材中,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语言感受,从而弱化了阅读的功能,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许多教师以教学参考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阅读教学,以给学生总结出、让学生抄录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为终结,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语文精神。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以上)。但实际情形是不少学生的阅读总量不足10万字,有的一部名著都未读,有的甚至连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读本都读得少。
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理念偏颇狭隘,以讲读为中心,忽视语言训练与习得。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等原因的制约,将阅读内容局限在课本的文章分析中。所谓的阅读为机械的做题所替代,阅读的过程是丢失了语言的感受与品味,多是直奔主题的功利性讲读,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特色和个性的。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
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阅读主体丧失,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差异、接受状况和反映,忽视他们的认知建构和主体的发展,一厢情愿地强制性地一灌到底。权力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只能唯命是从。考试和分数就是这种权威的保障。这样下去,学生探求知识、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兴趣逐步消失。
三、中学生阅读视野的复归
正视阅读现状,直面阅读原因,寻找阅读对策,复归阅读主体性、全面性、开放性、真实性、实践性,还原阅读的本义,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出路。
复归阅读的主体性。阅读的主体性,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验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生是阅读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创造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环境,还原阅读活动体验性的真面目,创设一种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与积累。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像《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进行认识体验。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复归阅读的全面性。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要求复归阅读的全面性,这就是既注重文本的阅读,也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注意课外读物的延伸作用;既注重人文性的阅读,也注意语言的感悟与熏陶作用。既要扩大知识储备量,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这里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0万字。注重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复归阅读的开放性。班级授课制,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复归阅读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从课堂教室走向社会自然;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综合学科。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言素养。
复归阅读的真实性。阅读的真实性也就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是指在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的语言活动。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的真实性是不断接收、储存、提取信息的过程。而不是娱乐消遣的过程。学生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下线阅读;既可以选择阅读这一类信息或这一类信息中的某一点,也可以选择阅读另一类信息或另一类信息中的某一点;如果需要,他甚至可以随时打开入网电脑,利用这个可以使资源共享的操作平台进入网络,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来展开阅读。
复归阅读的实践性。语文的实践性很强,语文阅读面向生活主体实践,复归实践性已日益成为广泛的共识。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引领学生办黑板报,办学习园地,办手抄小报,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演讲会、诗文朗读会;可以组建文学社,自办文学刊物;还可以到社区,到乡村,广泛接触,亲自实践,体验生活;以及其他一切富有成效的方式和方法。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积累生活,占有素材,优化认知结构,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