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以生命教育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难点论文,课改论文,视角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8-0081-06
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面的任务仍然艰巨。“进教材”、“进课堂”通过方案制订和制度完善就可以实现,唯独“进头脑”是一个思想建设的工程,其衡量的标准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真需要、真懂和真信。为此,我们以生命教育为视角,进一步研究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
一、以生命教育为视角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难点及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即通过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被大学生个体认同并内化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却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其难点主要体现在:
1.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严峻挑战。开放的社会形成了文化和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客观上打破了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市场经济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职业选择和对未来经济收入预期的追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为额外的负担。
2.教育对象作为生命个体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主体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施的难度。当今大学生重视自身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在网络环境中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汲取,使他们在接触思想政治理论之初,就抱有一种审视和质疑的态度;在课堂上他们个性张扬,需要寻求平等的对话,愿意在比较中主动选择而排斥简单既定结论性的灌输,对传统教育中强化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在理论接受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服务个体生命成长的功能缺失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与学生的“亲和力”。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偏重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而缺乏为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导致因为脱离个体的生命成长需求的纯政治教育在心理层面上疏远了大学生,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程度不等的政治冷漠心态。
4.在传统教育理念框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忽视生命个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情感需求,使得课堂教学因缺乏生命与生活基础而显得空洞、枯燥、抽象和僵化。突出表现在,教材过分注重理论逻辑和体系构建,缺乏鲜活的学生生活语言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缺乏可读性,对教师来说则增加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
5.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对大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相对缺乏,因而不能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方法僵化、生硬、呆板,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借鉴生命教育,寻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如何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难点,我们提出在生命教育视域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生命教育概念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之后被各国教育界广泛接受,并认同为教育的根本理念。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生命意识、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等认知的引导,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为生命而进行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往往从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开始,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在倾听和满足生命个体的需求中尊重生命,帮助个体认知生命的意义和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在自己生命成长的体验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优化和提升生命。生命教育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把受教育者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二是在教育的实施中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三是按照人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实施教育。因此,整个生命教育的节奏是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一致。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于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节奏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也是以人为本,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来实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从生命的自我体验中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并进而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从关怀个体生命到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立足于人,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引导个体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其目的诉求包括两个层次,即在发展和优化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促进理想社会的构建;在建设理性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论两种教育实施的路径有何不同,但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生命个体这一点是一致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张力。
生命教育贯穿的基本理念是生命关怀,包括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在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首先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强调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成就自己,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从而自觉珍爱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从个体生命体验中引导学生对他人生命、对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关爱;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诺,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强调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对社会的意义,引导生命个体在多为他人、社会(包括为自然生命)多做有益的事以提升人生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也包括对生命的现实与终极关怀:在生命的现实关怀中,首先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精神活动的前提,满足生命生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活动是社会的基本活动,因此人是否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是评判现实社会及其社会运动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思想政治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体现于对人生命的有限与无限,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生命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一系列矛盾的揭示和理论阐释中。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上互相交叉与交融,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生活与理论、现实与信仰的张力。如果我们能正确把握这种层次间的内在张力,无疑是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困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性的新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向生命教育借鉴些什么?
1.借鉴生命教育,把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我们一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遵循“以人为本”,是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却一直认为这个教育过程只是国家的需要,而并非他们现实的生活需求。这些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表现出心理上的疏远,并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缺乏合理性,而在于教育进程没能很好地契合于人的生命节奏。
所谓人的生命节奏,就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过程,每个人总是在经历生物(自然的)需求的满足和个体心理感受体验之后才进入自觉寻找其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归属,这是人的生命成长逻辑。人的生命节奏是所有一切人文教育必须尊重的个体生命成长规律。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个规律,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定位上,大学生一开始就被作为冷冰冰的理性人、抽象化的社会人。而事实上大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年龄在20岁左右、身心处在发育成长阶段,他们精力充沛、精神需求旺盛,但社会阅历单薄,又由于多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学习,实际是他们第一次离家的独立生活,他们对周围环境敏感,在心理和情感上渴求呵护,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大学生的这些生命需求被忽视了,教育往往直接进入抽象概念的灌输和纯粹理论的说教。在尚未关怀和满足大学生个体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情境下,直接要求他们去达到国家、社会的要求,在学生尚未进入自觉自为认知阶段就要求他们去承载实际难以企及的政治和道德责任,这就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个体为其教育对象,把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和关怀作为教育实施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努力通过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启发、引导和提升来实现其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需要把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实施的起点,因为无论受教育者处在哪一个教育层次,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最直接的是情感的触摸和生命的体验。由对生命个体的关怀、认识引导到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由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向学生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理性批判,这也许是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通过“忆苦”教育鼓动起亿万没有文化的农民,加入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也一直提倡领导干部只有在基层生活的体验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保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前,我们提倡的社会实践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体验性教学,无论是参观、社会调查或是某项社会活动的直接参与,首先就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然后通过体验中的思考达到情感升华,这是确立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命基础。应该说,我们党在对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获得过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也许首先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
2.借鉴生命教育,在提升个体生命价值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
生命教育往往是从生命的共生体本质来论证生命价值的提升意义。所谓生命的共生性包括:“一方面,共生性存在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其前提,只有结合于个体生命才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才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又是诸多个体生命的凝聚,他内在地统整了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内存在与外存在等等人的存在形态”。[1](P61)所以,生命不是孤独存在,个体生命意味的不仅仅是自己,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个体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同时个体是通过多为他人(包括为其他自然生命)、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来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践履,进而实现生命的价值。显然,这种从个体生命需求延伸出来的自尊和尊重所有生命、利他甚至有利于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生物世界的生态观”上,即把人视为与自然界所有物种一样,生存于共生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的个体生命之间、人与自然界其他的生命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由信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互惠、互依、共栖、寄生等紧密联系。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人的共生体本质来阐释人的自然生命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将自然界共生关系的事实直接引导至一种世界观、乃至人生观的教育,在理论上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没有揭示人的社会现实性——即建立于基本经济关系之上的人类社会,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现实的社会关系。也因为如此,在我国台湾等地区,生命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往往最后总是在宗教中或借助于宗教信仰的引导来实现。
生命教育理论基础的局限,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的完全丧失。我们认为,生命教育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前提,由自我推至于他我、小我推至于大我以至社会的教育思路,仍然符合一般人性完善的发展规律,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在教育层面上更接近于理性、理想、信仰等人的更高精神层面引导,它往往要在个体较高程度的自觉自为认知阶段上才能实现,如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认知个人发展的本质;自觉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联系起来,认同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中的个人价值实现等等。然而这样的境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规律上看,个体更高的理性及信仰等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依然需要以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自主精神确立为基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及教育目标时说过:“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2](P792)这里“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是基于首先“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是它们的升华和超越。没有基本人性的自觉、没有个体首先对生命意识的自觉,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就是“空中楼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借鉴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渗入做人的基本道德伦理教育,从培养符合时代人性要求的人格和情操入手,进而引导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
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于个体的生命价值提升过程,毛泽东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毛泽东在阶级矛盾还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敌我阵线分野清晰、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战争年代,在革命队伍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也坚持对战士们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他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从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高度评价白求恩,他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3](P659)同时他还谈到“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3](P660)他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所有战士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3](P659)要像白求恩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P660)
今天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趋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应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处理好生命个体成长中的生命价值提升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要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求其结合点。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努力将自己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切实体验到自己生命价值的提升,当然这对教育者来说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借助生命教育的理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这一生命教育的节奏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的人文关怀。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努力实现理论逻辑向生命、生活逻辑的转化
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有限,尤其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未能最后摆脱应试教育状态的背景下,习惯于这种教育环境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然会以应试的学习方式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能够叩问心灵的感召和吸引,即便是理论的逻辑魅力也未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理论逻辑向生命、生活逻辑的转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此思路我们借鉴生命教育的思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即在生命成长节奏中实施政治理论教育,在生命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上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生生命成长问题为主线,在理解、体悟生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制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生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探求和理解个体尊严、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通过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提升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对生命价值、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分析和教育,理解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追求改变个体的生存状态过程中认识到个体命运对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依赖,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需求。
(二)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和彰显其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大学里的专业课(尤其是理、工、农、医、管理类),它更应该摒弃工具性教育,坚持在精神上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价值诉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现实道路到阶级、国家、民族共同体命运、社会发展目标认同的引导等。我们试图以生命教育的思路来整合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用生命教育的思路贯穿课程的“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三个教学层次,即:(1)在不同层次的生命关系中,认识和感悟生命存在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2)体验和认识社会、职业与家庭领域中的道德关系与道德生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实践能力。(3)在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中认识法律关系,掌握法律规则,做具有法律意识和信念的合格公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通过:(1)在历史选择中认识个体生命与阶级、民族共同体命运之间的关系。(2)在体验历史人物生命观的追求和实践过程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于以下基本认识:(1)“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3)从人性的畸形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分析批判,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4)从人类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中提出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导到:(1)把个人的生命热情、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2)通过对生命的珍爱,懂得重视民主、自由、人权的意义。(3)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理解个体生命只有在融洽、和谐的群体生命中才会充分彰显其价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收稿日期]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