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共存的格局,这必然给我国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一、世界是多元文化的存在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多元化。文化的主体是人类,世界上各民族在延续的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一个民族文化称为一个文化或者文化的一个“元”的话。那么,全球的文化则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自己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自己的人种特征、社会制度(秩序)建构和伦理道德体系、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向世界展示出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存状态。世界文化缤纷并陈,显示出人类文明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人类文化的早期,这种多元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孤立存在为前提,即各民族在相对独立、彼此隔离的文化地域里进行着各自的文化创造。由此,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创造出了不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文化童年时期的这种文化隔离现象,主要是由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总体水平低下的原因造成的。

资本主义文化为消除文化之间联系的障碍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近代以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仰仗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强大物质力量,以商品和市场为武器,清除了文化割据樊篱,使文化的历史开始向世界文化历史转变。这期间,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不仅开拓了世界市场,创造了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而且还“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资产阶级在赋予历史过程以新质的基础上,造就了人类文化的新景观,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至此,建立在各民族相互联系基础上的世界多元化文化体才正式形成。

世界文化的形成固然离不开现代化工业文明,但是,严格来讲,现代工业文明充其量只是促进各民族进行交往的外在动力,而其真正的内在动因则在于文化本身,即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涵相容。文化的同一性则是基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共同性,由于这一共同性,使得人类的文化存在获得了共同的自然基础。共同的生命存在,有共同的生命需求,从而引发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相同类型的活动,进而衍生出相同的文化现象。所以,“人,无论他属于什么样的种族,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的地理空间都有着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 ”(注: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这是不同文化能够相互交往和融合的内在动因。

文化交往除却相融合层面之外,还有冲突的层面。文化具有优劣之别、高下之分。在每个时代,总有某个或某几个民族的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其他民族的文化则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文化间的冲突和碰撞,强势文化必然给弱势文化带来冲击,当今中西文化的交汇便是如此。

二、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

中国具有文化多元共存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界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层多元的特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众多少数民族并存的大国。在文化上,则形成了融汇众多文化为一体而又长期保持国内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在这个庞大的多元复合文化体中,具有较高水平的汉族文化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从而成为核心文化。又由于汉族文化本身具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气概,汉族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非主导地位不仅没有成为文化间冲突的引子,反而形成了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的内在要求。由此,汉族文化在汲纳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中心文化或核心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这个多元的文化结构体系能够保持文化传统的脉络长期延续,便在情理之中了。这种多元文化结构体系的稳定构成了中国这个民族众多、疆土辽阔的大国能够长期保持统一的文化基础。

当代中国的文化,仍然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文化主核心,也叫主流文化;构成中华文化历史基础的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起动力作用的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展示未来社会的以工业文化为背景的后工业文化。有人把后三者分别称为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所以把目前这个文化格局看作是中西方文化交往的结果,是因为无论现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皆根源于西方,它们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传来或被引入的。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矛盾是中西文化间的矛盾,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

目前我国文化格局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第一个阶段大体由清朝末期到五四运动。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抑制了明末启蒙思想的生长,还利用闭关锁国的手段阻滞西方文化的传入。伴随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甲午战争中国国土的被瓜分,中国人开始被动接受西方文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开始对西方化逐步接受。这种接受是在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文化落后基础上的一种无奈,向西人学习以“救亡图存”,就是这种无奈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该阶段是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开始。第二个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戊戌变法的失败除却政治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上的不彻底性;它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倡言维新变法;披着今文经学的外衣宣传西学;尊孔孟以批判旧学;反古文经学却不反今文经学等等。这种不伦不类的文化妥协反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干将们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核心——儒学思想、从深层引进西方文化的动因,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占据千年文化史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开始动摇。科学不再屈从于中学、依附于旧有的文化形式;民主也以毫不妥协的姿态与旧的文化彻底决裂,赛先生和德先生依次登上文化舞台的核心,大有把孔先生挤向后台的架势。在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又一道新的风景线。第二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新文化思想,为了实现这种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理想,便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取民主性的精华”的批判过程。建国后,我国的文化建设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很快建构起来。从此,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早已被动摇的传统文化由社会主义文化所取代,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模糊认识,使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了偏差,其主要表现是文化被意识形态化,阶级斗争的色彩被浓浓地涂到了文化身上,据此,西方文化皆被当作资产阶级文化而拒之于社会主义大门之外。第四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与前一阶段相比,在这一阶段内我国社会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原来被整合到意识形态中的文化逐渐获得了独立地位。国门的打开、文化的开放,使西方文化再次获得走上中国文化舞台的通行证。西方文化不再仅仅被当成资产阶级文化,传统文化也不再仅仅被当成封建文化。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对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方式新的内容得以形成和存在。

三、多元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撞击的过程。交流,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丰富、社会得以进步、文明程度得以提高,总而言之是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存在的多元化,体现了文化环境的宽容性,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当今中国文化舞台上的多元态势,既是对以前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否定,也是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个折射;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也是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中西文化二者的撞击,也使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了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移位。 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主张个性解放和独立思考,主张维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对中世纪在“神性高于人性”前提下强调教会、国家的至上性的“整体高于个体”的价值观念的反动,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意义。但是,当这种价值观念走上我国的文化舞台时,曾一度引起我们的价值取向发生移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整体为本位,主张整体高于个人,这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孔子、孟子皆主张义大于利,“义”是体现整体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的道德原则;“利”则是指个人的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他们对君子的崇尚及对小人的蔑视当中可以看出其价值取向为“义”。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虽不否定个体的价值,但还是主张整体高于个体,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强调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个人利益做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然而,当我国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进入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转向,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甚至为了个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来看,这种现象存在的广度在加大,显而易见是受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2、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意味着原有的道德失范失去了效力。 在道德与功利的关系上,中西文化各有明确的侧重,中国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人伦秩序、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反复论证的问题。孔子曾劝勉人们通过学习修养而臻于道德完善,提出“仁者,人之德也”,“仁”包括义、智、勇、忠、恕、直、恭、敬、宽等一切美德,君子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核心内容:以“仁”为中心的伦理和道德教化。孔子以后的历代儒者均以道德精神修茸着儒学大厦。奠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亦没有放松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并构筑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注重道德教化的传统对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异是有益的,但是,道德教化的过于拔高超越了道德主体所能达到的高度,加之其对人的功利要求的忽视,必然导致道德观念趋于伪善。中国文化的这一弱点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暴露无遗。西方文化注重功利,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功利追求,并借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物质利益的分配进行调整以实现这种文化目标。在西方文化“追逐功利为正当”观念的启发下,人们那被长期道德教化所遏制的物质欲望便立即冲破了道德观念的束缚,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与西方文化的进入有直接关系。

3、文化心理失衡。 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文化主体有一颗平常心,公正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客观地分析各自的优劣和长短。使这种文化交往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然而,从我国与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来看,似乎缺乏那颗平常心,出现了两种文化心态:一种是因顾恋传统而强化民族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化民族主义,这在许多知识分子身上表现为文化自卫心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自卑感,这在许多人头脑中存在的“姓资姓社”的担心,是这种文化自卑感的具体表现。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表面上看来是要捍卫传统文化,而实际上是难以担起此等重任,因为它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点和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力,所以,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之际要弘扬传统文化,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另一种是因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而崇拜西方、轻视本国文化传统的“西化”心态,其实,企图以对一种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是对文化发展规律无知的表现。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存模式,已通过其语言文字、意识形态、习惯传统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深化到该民族的各个社会角落。要超越传统必须首先肯定传统,要实现传统的转化必须先认同和继承传统,扬弃只能是辩证的分析批判式的选择。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精神文明建设应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解决各种文化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健全适合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整文化交往过程中各种不良的文化心态;由此,通过良性的文化建设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标签:;  ;  ;  ;  ;  

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