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芳[1]2007年在《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人民主体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和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国内,人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过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人民主体思想已经做了系统阐述,对胡锦涛的人民主体思想也不乏精彩文章。但把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下来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并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阐述其科学意蕴的文章尚不多,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正是在相关学者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运用文献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普遍联系的多角度、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人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代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努力挖掘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本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阐释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从人民、主体以及人民主体的概念入手,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和实质,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本史观,马克思对人本史观的批判,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和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科学内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考察,重点阐明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上的继承与超越,最后得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人民主体思想是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本文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意蕴。本章节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一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性;二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马克思人学观;三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群众史观;四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价值观;五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实践观和认识论;六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辩证法。实践证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现在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本文的第三部分正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这一日渐完备并获得巨大实践成效的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性质方面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在实现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在实现人的最终发展目标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最后得出我国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理应坚持,且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发挥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科学指导。
赖燕[2]2008年在《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性。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深刻,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全部。邓小平民本思想对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邓小平“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为主线,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民本思想。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渊源。该部分从邓小平民本思想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渊源于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渊源。第二部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从发展民主,保障人民权利;改善民生,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民本位,反映民意;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强调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五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特征。该部分从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战略性与务实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三个方面探析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特征。这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第四部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该部分从邓小平民本思想对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三个方面论析了该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张宏宇[3]2000年在《试论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论文。研究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对于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强化人民的主体意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的主体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邓小平人民主体的涵义、内容、制约因素、实现途径和意义进行了探索。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人民主体的内涵、分类。本部分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的界定和毛泽东对“人民”具体内涵的理解及其晚年在实际工作中对“人民”内涵和外延规定上的失误,概括出了邓小平人民主体的涵义。 二、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依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及现状,阐述了邓小平的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自身命运的主体的思想。侧重论述了人民是价值主体这一思想。 三、制约人民主体性的主要因素。本部分主要根据人的主体地位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感性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和确证这一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着重论述了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经济政治体制、主体自身素质等对主体的制约。 四、实现、发挥人民主体性的主要途径。本部分在分析人民主体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邓小平主张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来实现、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五、人民主体思想的意义。本部分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对人民主体性的压抑,阐述了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意义,即恢复了对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切身利益的关注,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气质的双重提高;重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统一、协调发展;唤醒了沉睡的主体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秦晋芳[4]2011年在《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文中指出揭示了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结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对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和历史观的理论形态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指导作用。
孙婧[5]2014年在《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本思想,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邓小平的民本思想,继承了人类思想文明的优秀成果,把历史经验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邓小平的民本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而且吸取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的学说的精华,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的以民为本思想。对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邓小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足以体现其鲜明的民本性。邓小平民本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科学的理论,这一思想理论为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十八大为研究背景,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来学习研究邓小平民本思想。首先,采用事物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渊源。邓小平民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民本的论述对邓小平影响至深。同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毛泽东民本思想也深深影响着邓小平,是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人民主体论、人民富裕论和人民民主论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内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民本思想的重要特征,分别是富民特征、人民主体特征、实践特征、时代特征以及创造特征。邓小平民本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其重要的价值,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覃柳琴[6]2004年在《试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人民主体思想》文中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邓小平则对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予以继承和创新,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注入新内涵。一、毛泽东人民利益观是邓小平“共同富裕”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
庄敏[7]2002年在《试论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文中认为人民主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支点 ,也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研究这一思想 ,对于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的主体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 ,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 ,主要指物质生产方式的存在 ,而决
黄远伟[8]2006年在《试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地位、内容、条件、实现途径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今天,当我们面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依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我们取得了很大发展;解决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仍然需要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通过重温和发掘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以寻求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良策,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在前人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的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内容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部分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分析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程荣尧[9]2004年在《试论邓小平人学思想》文中认为邓小平的人学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邓小平人民为本、人民主体、人民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研究邓小平的人学思想 ,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邢园园[10]2016年在《邓小平的群众观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重视维护群众利益。邓小平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认为,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观理论是我党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理论,其关系着党对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正确坚持、群众力量的充分发挥,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壮大。邓小平在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为民谋利、为民服务和发挥群众作用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邓小平群众观。本论文概述了邓小平群众观的定义、形成的主要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从重视维护人民利益、强调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三个角度,详细论述了邓小平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从而对其一系列群众观点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党和国家的发展角度,分析了邓小平群众观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群众观及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价值,以及对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 秦晋芳. 山西大学. 2007
[2]. 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D]. 赖燕. 西南大学. 2008
[3]. 试论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D]. 张宏宇. 郑州大学. 2000
[4]. 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J]. 秦晋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D]. 孙婧.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6]. 试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人民主体思想[C]. 覃柳琴.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4
[7]. 试论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J]. 庄敏. 岭南学刊. 2002
[8]. 试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黄远伟. 郑州大学. 2006
[9]. 试论邓小平人学思想[J]. 程荣尧.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10]. 邓小平的群众观研究[D]. 邢园园. 西华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