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两个不同的_幼儿园论文

一个孩子,两个不同的_幼儿园论文

一个宝宝两个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论文,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哪些方面变了样?

      我去幼儿因接小馨的时候,老师直夸他,说他吃饭吃得快、不挑食,玩好玩具还主动将玩具都收拾好……我听后一头雾水,老师口中的孩子是我家小馨吗?怎么他在家和在幼儿园判若两人:吃饭需要我们喂,看好图画书后就随手一放,也不记得他什么时候收拾过玩具……

      ——小馨妈妈

      关键词:自理能力

      愉快地进餐,正确地使用筷子和调羹,按次序穿脱衣服,正确洗手,能整理物品,大小便自理……孩子开始学习有序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后,这是孩子逐步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能力。对成人来说,“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对自理自立的尝试”。

      家长会上,老师向我反映,说我家东东在幼儿园里比较胆小,不爱说话。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不会主动回应,如果这时候老师看着他,他还会腼腆地低下头。可是东东在家里很活泼,爱说爱笑,也挺有主见的,还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找不到腼腆的影子。

      ——东东妈妈

      关键词:表达表现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需要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感受和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协商、合作、沟通等,学会情感体验与表达,如家庭亲情、师生情、同伴友爱等。当然,这些技能和表达表现与孩子已有经验的丰富性、积极性以及在集体环境下的反应都有关系。

      家长开放日,我去儿子顺顺的班级参观。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发现顺顺认真、投入,尤其画画的时候,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十几分钟。顺顺在家,往往是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起身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顺顺妈妈

      关键词: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就是孩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如专注力、敢于探究、良好的倾听习惯等。学习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个漫长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影响不同,所以学习品质的构建除了在幼儿园里培养,家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如专注力,有的孩子在家中专注力时间比在幼儿园长,这是因为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孩子能专注做事,而幼儿园里人多,反而分散了有些敏感孩子的注意力。

      为什么会变样?

      环境的差异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特点的环境。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它整合了丰富的环境资源、伙伴资源、教育资源和培养目标。孩子从迈入幼儿园开始就正式进入集体生活,他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一日作息(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环境中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一定的规则性。而家庭作为小型单位,因空间和情感的关系,更具有温暖、安全和舒适感。因此在面对这样两个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特点的环境时,孩子的行为也自然相应变样。于是经常会出现“小班入园关”“长假综合征”等典型案例的发生,并带给孩子焦虑、不安和不适应。而这些案例背后都与环境的突变、程序的打乱、衔接着陆的过快或不关注有着密切关联。

      教养方式的差异

      家园双方在面对同一个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在理解差异和做法不一致时也会引发孩子行为表现不一致。如在家园双方鼓励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是快乐自信,充满正能量的;家园双方如果出现一方鼓励多,一方批评多的差异时,孩子就会出现双面性格:在积极肯定的一方面前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主动性;在批评指责的一方面前更会出现退缩、胆怯、不敢尝试。又如家园双方在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和方式不同时,会造成孩子在放手一方面前表现出自主和自理,在包办一方面前可能更容易出现依赖、依恋和动手能力弱的情况。另外,如果家园在教育期待、教育目标上不一致时,也会造成孩子在活动关注度、意志力、主动探究精神、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等方面的差异。

      互动模式和互动对象的差异

      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庭的互动模式和互动对象有所不同。在家庭中,孩子互动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个体面对家长的互动,因此孩子在比较熟悉的情境下,与熟悉的人互动,表现出的行为会和幼儿园不同。在幼儿园中,孩子需要面对更广泛的互动对象。包括与教师、工作人员、同伴、环境和在集体面前表达等多样的情境,因此这些多元的互动模式,也对孩子各方面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能力;不仅需要经验,而且需要自信大方地表达;不仅能与个别伙伴、教师互动,也要敢于在集体面前交流和分享。因此互动对象的丰富多样,会造成孩子心理的变化,孩子的行为自然也会相应改变。

      孩子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每个孩子会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敏感度、发展速度、智能强项、表征方式、个性风格上表现出种种差异。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事件,不同孩子的表征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的行为变化可能与当下的具体情境、心理发生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个性风貌都有关联性。因此,耐心等待,关注、理解、分析孩子行为不一致背后的意义,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家园联手研究的教育命题。

      如何应对“双面宝宝”?

      √请等待:一个宝宝两个样,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家长需要给孩子一段过渡的时间,让他逐步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需要耐心等待。

      √多激励: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多鼓励与肯定,适时推他一把。

      √好评价:别随便给孩子贴上“双面宝宝”“两面性”的标签。多用正面语言评价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受欢迎的,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

      don's

      ×“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一种权威,有时候,家长喜欢用老师来吓唬孩子,如“再这样,我就告诉老师”“不好好吃饭,明天让老师管你”。无意之中,家长把老师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将老师的威信变成一种负面形象,成了吓唬孩子的工具。

      ×“以前不是做得很好,现在怎么这样”

      家长过于紧张,强化孩子的不一致行为,反而会有负作用,把问题复杂化。请家长少一点儿急躁,多一些宽容,淡化孩子在园在家不一致的行为。

      家园沟通 统一认识

      孩子的生活圈基本就是家庭和幼儿园,所以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非常重要。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和老师需要相互配合、统一要求。

      家长可以向幼儿园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比较孩子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及时发现差异和问题,和老师共同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如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还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家里要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当家长与老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求一致时,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中表现的一致性较高;反之,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行为也多为不一致。

      当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里有良好的表现,应及时表扬孩子,并明确告诉他在哪些方面表现好、为什么好,使孩子得到正面的强化和激励,将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中。

      创造机会 适当放手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与幼儿园和谐一致的环境,提供各种练习的机会,让孩子积累相关的经验性。

      要为孩子创造机会。如孩子自理能力弱,为他创造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他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提供有利于孩子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纸盒,供他收拾玩具等。如果孩子在外比较内向,可以带孩子到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流、玩耍。当然,对孩子有何种要求,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家庭内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需要统一、达成一致。

      家长还可以请老师帮助,在幼儿园多给孩子一些关注,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和鼓励他,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伙伴互动,引导他融入集体,让孩子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自信和自尊。

标签:;  ;  ;  

一个孩子,两个不同的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