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旅游资源论文,收入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9)-03-0006-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区域间旅游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东部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当落后。为解释这种现象,一些学者从定性、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1],另一些学者则通过构建计量模型[2]、引力模型[3]、交通区位的旅游地边际模型[4]来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知,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设施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在这里不妨将这些因素归入两大类型:内生型和外生型。为了说明问题,本文用资源因素代表内生型因素,区位因素代表外生型因素来研究它们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区域,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一般较高,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区位与发展水平的同步性。但在某些情况下,资源丰富或者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却较低,这就是所谓的空间错位性。比如,安徽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两处5A级旅游区和29处4A级旅游区;根据本文的统计与计算①,其资源竞争份额占我国大陆地区总额的6.4%,而旅游外汇收入占有份额仅为0.7%,资源与收入发生了严重错位。河南省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区位指数36.99,其市场竞争份额占我国大陆地区总额的4.3%;而旅游外汇收入指数为3.6,其占有份额仅为0.89%;区位与收入也发生严重错位。为此,本文采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方法[5,6],构建资源—收入、区位—收入、资源—区位相位图,以此来分析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与入境旅游收入的类型差异和空间错位状况。本项研究对于各地区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区位建设,或将产生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数据分析
1.旅游资源吸引力分析
在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中发现,国外游客选择旅游景点时,多选择高级别的旅游产品,而低品味的景点较少有国外游客参观游览。因而,只有高级别的旅游产品对境外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到巨大的入境客流量,是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7]。为此,本文以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com)为数据来源,在数据筛选中仅考虑世界遗产以及4A级和5A级旅游区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为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入资源丰度指数[8]。
首先采用公式(1)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实现无量纲计算:
2.区位可达性分析
区位可达性是指一个区域与其它有关区域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便捷程度[9],它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入境旅游收入。中西部一些省区的可达性差是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使各省区区位可达性的测评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引入区域区位指数概念。本文利用区域铁路密度、公路密度、内河航道密度以及机场客运吞吐量这4个指标值的加权和来计算各省区的区位指数。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首先采用公式(3)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下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
三、重力模型对旅游资源、区位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的证明
从几何学的观点看,空间错位是指,紧密相连的两种生产要素,其几何重心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分离现象[10]。资源、区位和收入是三个紧密联系的概念。本文参考了许月卿、李双成构建的重力模型[11]并略加修正,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收入的几何重心分布来描述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计算公式为:
通过计算可得(见图1):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2.84°,北纬32.61°;区位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5.06°,北纬33.05°;入境旅游收入的几何重心为东经116.09°,北纬31.01°。其中,资源与收入的重心相差3.15个经度、1.5个纬度,区位与收入的重心相差1.05个经度、2.04个纬度,资源与区位的重心相差2.12个经度、0.44个纬度。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空间错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由图1可见,资源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区位和收入重心明显偏向东部地区,这表明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区位瓶颈的制约,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东部某些省区尽管旅游资源一般,但由于区位可达性好,入境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
不过,重力模型只是从宏观上描述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并没有对这种现象作进一步的等级类型划分。所以,下面就通过本文据公式(1)至公式(5)计算所得的三组数据——各省区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用二维组合矩阵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下文中,“资源”、“收入”即指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收入。
图1 旅游资源、区位、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空间分布图
四、资源、区位与收入空间错位的二维组合矩阵分析
1.资源与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以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为纵坐标,并将其分为丰富(>40)、较丰富(20~40)、中等(10~20)、较贫乏(5~10)、贫乏(1~5)5个等级;以入境旅游收入指数作为横向坐标,将其分为高(>50)、较高(10~50)、中等(5~10)、较低(1~5)和低(<1)5个等级。运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我国31个省区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其入境旅游收入并不一定处于最高或较高层面(比如安徽、河南等省);旅游资源丰度中等的省区的入境旅游收入却达到了最高(如上海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处于较贫乏和贫乏层面的省区,其入境旅游收入一般都处于较差层面(比如内蒙古、西藏和青海等省区)。这表明,旅游资源虽是区域入境旅游收入高低的前提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入境旅游收入除了受旅游资源的影响外,还有区位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根据资源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可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
(1)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资源丰度指数处于较丰富和丰富层面,收入指数处于较高和高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江苏和浙江。
(2)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资源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天津市。
(3)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资源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低层面的省区,包括内蒙古、宁夏、西藏和青海。
(4)错位Ⅰ区(收入反向偏离资源区)。指资源指数为较丰富和丰富而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的省区,包括四川、安徽、湖南、广西、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北和贵州;以及资源指数为中等而收入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省区,包括山西、吉林、江西、海南、重庆、新疆和甘肃。
(5)错位Ⅱ区(收入正向偏离资源区)。指资源指数处于中等层面及以下而收入指数却处于优势层面或中等水平的省区,包含上海和黑龙江。
2.区位与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表2中的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呈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5。但并不表示只要区域区位条件较好,其收入指数就一定处于较优层面。天津、河南、重庆区位条件都较好,可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及以下层面;此结果证实了区域要素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同时也说明了一个省区的收入指数高低并不完全由区位指数决定,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天津收入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津的资源指数不高,而河南和重庆的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较好层面或中等层面,其收入指数较低的原因在于受区域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区位与收入的空间错位矩阵,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区:
(1)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优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和山东。
(2)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中等层面的湖南、四川、云南和山西。
(3)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区位指数和收入指数都处于较差层面的省区,包括吉林、海南、贵州、新疆、宁夏、西藏、甘肃和青海。
(4)错位Ⅰ区(收入反向偏离区位区)。指区位指数处于较好层面或中等层面,而收入指数处于较低层面的省区,包括天津、河南、重庆、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和湖北。
(5)错位Ⅱ区(收入正向偏离区位区)。指区位指数处于中等层面或较差层面,而收入指数却达到较高或中等层面的省区,包括福建、黑龙江、广西和内蒙古。
3.资源与区位的空间错位分析
资源和区位是影响旅游收入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空间错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区域资源和区位并非同步或完全同步,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了空间错位现象。根据资源与区位的空间错位矩阵,将31个省区分为5种类型:
(1)同步Ⅰ区(双高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优势层面的省区,包括北京、山东、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和河南。
(2)同步Ⅱ区(中间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山西和江西。
(3)同步Ⅲ区(双低区域)。指资源指数和区位指数都处于劣势的省区,包括黑龙江、宁夏、内蒙古、青海和西藏。
(4)错位Ⅰ区。指资源较丰富而区位指数表现为中等及较差,或资源丰度中等而区位指数较差的省区,包括安徽、福建、四川、河北、湖北、湖南、云南、陕西、广西、吉林、海南、贵州、甘肃和新疆。
(5)错位Ⅱ区。指资源处于中等层面,区位指数却达到较优层面的省区,包括上海、天津和重庆。
五、结论
1.重力模型证明我国大陆31省区的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发生了空间错位,即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偏向中西部地区。
2.采取二维组合矩阵对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资源与收入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错位。四川、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但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处于较低层面;上海旅游资源丰度仅处于中等层面,但入境旅游收入处于优势层面;(2)区位与收入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错位。区位条件好的天津,其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却处于中等水平;(3)资源与区位也存在空间错位现象。
3.根据二维组合矩阵,31个省区可划分为5种类型:同步Ⅰ区(双高区域),同步Ⅱ区(中间区域),同步Ⅲ区(双低区域),错位Ⅰ区,错位Ⅱ区。
4.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收入较高,除了依托较好的区位条件外,有时旅游资源丰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福建);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收入较低,除了区位处于劣势的缘故外,旅游资源贫乏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因素(比如西藏、青海);此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河南和重庆)。
注释:
① 基础数据采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③ 该权重系数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首先向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寄发调查问卷20份,要求各专家对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回收有效问卷18份。然后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