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律理论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律理论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论述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的产生、发展和争论的历史和现状,认为自行调节论否定危机和失业以及政府调控的必要性,而国家干预论则承认危机和失业以及政府调控的必要性,这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自行调节论:从一只看不见的手到萨伊定律

“一只看不见的手”〔1〕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言。斯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颂扬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利己主义最终成为利他主义,使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成为更能促进社会利益的行为。斯密写道:经济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2〕这就是一只看不见手的思想的核心。由此得出的经济政策主张是经济自由主义,而不是国家干预主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学说,是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行调节的。

斯密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上升时期,他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学说来反对重商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家,重商主义者认为幼年的资本主义必须靠国家之手搀扶才能发展。与此不同,斯密作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和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家,他强烈要求让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即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斯密这一主张的实质,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取得不受限制和干涉的统治。

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学说,在很长时期内为西方经济学家所遵循,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中提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3〕生产是供给,所以,萨伊的这一论断长期以来被表述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个论断被西方学者叫作萨伊定律或萨伊市场定律。萨伊认为,在以产品换货币和货币换产品的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交易总是以产品换产品,因此,卖就是买,买就是卖。一种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就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销路。据此,萨伊定律认为,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如果出现局部的或暂时的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调节。萨伊说:“如果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他产品价格不相称的程度。”〔4〕

在西方经济学中,萨伊定律同工资、价格和利率具有完全灵活性的假设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均衡模型。在劳动市场上,工资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劳动力过剩,使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产品市场上,价格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生产过剩;在资本市场上,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消除资本过剩。总之,在这个模型中,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地自行调节,不存在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

直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西方正统经济学仍然信奉以萨伊定律为中心内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

经济危机和自行调节论的危机

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种不符合实际的理论可能存在很多年,并给一定时期、一定阶级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很大影响,这不是很少见的现象。以萨伊定律为中心内容的自行调节论就是如此。但是,经济理论终究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萨伊的上述著作出版于1803年,经过22年,英国于1825年第一次发生了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约100年内,即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有规律地发生了12次经济危机〔5〕。在经济危机中,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同时并存。 事实一再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限度就会失灵。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是灵验的手,而是一只经常失灵的手。萨伊定律根本不是定律,而是谬误。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6〕

1929~1933年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动摇了以萨伊定律为中心内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

1929年10月,在“经济繁荣”叫得最响的美国开始爆发经济危机。在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即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暴跌,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到12月,证券价格指数下降到最低点,美国各种证券价值减少大约250亿美元。3个月内的证券价值损失超过同期美国经济的全部净收入。证券市场价格暴跌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

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各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约44%,失业人数达5000万人左右,有些国家的失业率高达30%~50%。其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56.6%,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在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接着是长期的特种萧条,然后又爆发了1937~1938年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家把1929年开始的这场持续10年之久的危机叫作“30年代大萧条”。美国经济学家福克讷说:美国“多数的学者都同意艾尔斯上校的说法,他认为‘这一次的萧条比1790年以来我国所经历的近20次大萧条中的任何一次还更为严重。’”〔7〕

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的危机。大危机的严酷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能自行调节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在30年代大萧条中终于彻底破灭。就连西方学者也说:“那时,古典理论(指萨伊、庇古等人的自行调节论——引者)信誉扫地,对市场自行调节力量的信赖让位给日益增长的怀疑主义。这样,现实经济的危机成了古典理论的危机。”〔8〕自行调节论“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 鼓吹自行调节论的经济学家陷入了“可怜而又可笑的混乱状态”。〔9〕

国家调节论取代自行调节论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大危机,自行调节论在理论上无言以对,在实践上束手无策。它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代之而起的是国家调节论。

在30年代大萧条中反对自行调节论并力主国家调节论的代表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这是国家调节论的代表作。凯恩斯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批判自行调节论,他说:“当我们试图把这种学说应用于实践时,就会出现误导,而且是灾难性的。”〔10〕

国家调节论和自行调节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有重大区别,自行调节论颂扬自由市场经济,颂扬市场机制的完美性与和谐性,认为市场机制自由地充分发挥作用可以消除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和资本过剩,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国家调节论承认市场机制的缺陷,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和资本过剩,承认资源配置失误。自行调节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而且是稳定均衡;国家调节论认为自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不可能达到稳定的充分就业均衡。自行调节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尽善尽美的,国家调节论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富裕中的贫困”。自行调节论信奉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国家调节论论信奉凯恩斯定律,认为“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自行调节论相信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靠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就可以自行调节;国家调节论相信一只看得见的手,认为只有靠国家这只有形之手才能调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论认为应该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政府无需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国家调节论认为应该放弃自由放任,代之以政府调控,采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干预经济。

国家调节论和自行调节论在30年代的大论战以国家调节论的胜利和自行调节论的失败而告结束。此后,自行调节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被国家调节论所取代,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经济学,并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英等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若干经济政策,杜鲁门总统的特别经济咨文,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关于就业政策的白皮书,美国1945年的莫莱充分就业法案和1946年的就业法,法国新宪法关于就业预算的规定等,是西方国家的政府纷纷放弃自行调节论并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调节论的例证。

此后,50年代和60年代,主张国家调节的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独领风骚,自行调节论一直退居于非主流的次要地位。

国家调节论和自行调节论的再论战

在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种旧理论在多年隐退甚至消失以后,又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自行调节论就是如此。

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涨。这是西方经济的新现象。以往的现象通常是: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论对付高失业率的措施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付高通货膨胀率的措施是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是,滞胀意味着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同时并存。面对严重的滞胀,以萨缪尔森为首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理论上无言以对,在实践上束手无策。滞胀为自行调节论的复活提供了条件。“就象30年代大萧条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一样,70年代的滞胀也有助于促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11〕

新自行调节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论到政策全面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宣布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已经过时,应当抛弃。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信市场经济有充分的自行调节和自我矫正的力量,市场能连续出清,经济能经常处于均衡状态。既然如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存在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和资本过剩,因而就没有进行政府干预的必要。不仅如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提出了政策无效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震惊了(西方)经济学界”〔12〕。政策无效性命题的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产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包装自己。然而,透过数学外衣,并不难看出,这种新的自行调节论实质是旧的自行调节论的翻版。

新自行调节论曾经获得一大批西方青年学者的支持,甚至在西方经济学界一度占了上风。但是,由于理论上的根本缺陷和实践上缺乏经验的支持,从80年代后期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便逐渐失去支持者,一个强大的理论对手起来批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个对手就是80年代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学派有许多成员,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默编的论文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991年)是他们的代表作。

新凯恩斯主义是西方国家今天主张政府调节论的主要代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假设是非市场出清假设。这一假设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假设正好相反。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只有非市场出清假设才有现实意义。理由是:衰退或萧条时,存在着非出清的劳动市场和非出清的产品市场,工人和厂商不可能卖掉他们愿意卖掉的全部劳动和产品。非市场出清假设的意义就在于承认这一现实。

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之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节到市场出清。缓慢的调节需要很长的过程,例如几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缺乏充分的自我调节或自我矫正的力量,市场不能连续出清。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厂商的行为符合社会利益,存在的是协调失灵。经济回复到正常产量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压力带来产量的回升,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这些论点表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仍然是凯恩斯式的国家调节论。

新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干预学主说的重新表述,受到西方国家的政府、经济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它不象原凯恩斯主义那样宣传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防治危机、失业和通货膨胀,而是采取了较为温和的说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新凯恩斯主义的这种说法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论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

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国家调节论和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行调节论之间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着。可以看出,非市场出清比市场出清的说法较为接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国家干预主义比自由主义更适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关于政策无效性命题的统计检验结果有利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不利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此,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国家调节论在今后一段时期占据上风是可能的。

西方自行调节论和国家调节论之争的启示

在经济思想史上,自行调节论和国家调节论之间发生过几次大争论。其中,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争论时起时伏。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争,就是30年代进行的凯恩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之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由萨伊在上一世纪初奠定基础并由马歇尔在本世纪初加以发展的“古典”经济学,迷恋于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相信工资、价格和利率伸缩机制可以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到了本世纪30年代,这种自行调节论遭到了历史性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它看不到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看不到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滞后性和破坏性。大危机期间,工资伸缩机制在发生作用,工资在不断下降,可是劳动力仍然过剩,几千万人找不到工作;价格伸缩机制在发生作用,价格不断下降,可是生产仍然过剩;利率伸缩机制也在发生作用,利率不断下降,可是资本仍然过剩。当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市场出清时,生产力已经遭到强制性的巨大破坏,大危机已经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向后倒退了20年。第二,它的基本思想仍然停留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看不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看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一样也不是什么科学的理论。但是,它高明于“古典”经济学之处在于:第一,它不相信市场机制能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行调节到充分就业均衡,而是看到了国家调节的作用。第二,它主张把国家调节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合起来。主要由于这些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论在30年代大萧条之后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自行调节论的正统地位。

后来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家调节可以缓和和减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但不能根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原因是,经济危机和失业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奉行以扩张为基调的反危机政策,不仅未能根除危机,而且还埋下了引发通货膨胀的种子。

同凯恩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具有较多的科学形式,特别是数学形式,然而并不具有较多的科学内容。它们共同的致命弱点是都不了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都不从资本主义经济内部联系中寻找经济危机和周期的根源。

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刻意在分析技术上下功夫,而没有更多的科学内容。但是,新凯恩斯主义较少沉湎于理想主义而较多地面对资本主义现实。在理论上,它承认非市场出清,即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危机和失业,承认市场机制不能自行调节到充分就业均衡。在政策上,它承认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为严重,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为严重。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事实,是对自行调节论的有力的否定。

西方国家的政府愿意接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不愿意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西方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国家调节论而否定自行调节论。勃拉尔顿说:“今天,没有一个市场经济不受到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带有或多或少强制性的指导。”〔13〕勒努阿说:“没有国家管理的市场将导致二元的、甚至四分五裂的社会,它不仅会埋葬市场经济,使市场成为万恶之源,而且还会使自由遭到毁灭。”〔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律理论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