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_素质教育论文

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_素质教育论文

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施素质教育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个“重点”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成,且二者相间并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取向,它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进行了科学定位。为此,本文围绕“重点”的时代意义、相互关系与培养要则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性决策,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发展。

1.创新精神是中小学生在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的灵魂。

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今日的中小学生将来在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的灵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将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因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无形化知识资产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多媒体网络化,终身学习决定生存发展。总之,谁要适应竞争与生存发展,谁就必须不断学习,谁就要具备创新精神,而且创新将成为各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我们至今仍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学生将来则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因此,江总书记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他最近又指出:“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总之,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必须遵照江总书记的指示,“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他们主动迎击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奠定素质基础,塑造创新灵魂。

2.实践能力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首先,实践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是体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检验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离开实践,人们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思想,也谈不上什么富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活动,人类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二是体现了马克思、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人“全面发展”的意义和规律,马克思精辟论述、毛泽东继承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理。它实际上是一个对“培养实践能力”问题的科学探索。今天,这个原理无疑仍然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其次,培养实践能力也反映了在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促成学生实现“五个学会”目标的基本途径。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的发现、传播和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同经济、国防及社会发展的结合也更加紧密。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无论在什么部门、什么岗位、不但要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而且必须具有能够完善创新、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实践能力。否则,同样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从广义的实践能力和中小学实际看,培养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为了促成有效解决学生的五个“学会”问题,它既蕴含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的素质要求,又反映了当今世界教改的发展趋向,体现了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挑战的超前性。

3.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这个“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素质教育的内涵本质上,实现了科学定位。自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围绕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素质的结构等问题,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尤其在学生的“素质结构”问题上,竟出现了十多种学说。但其共同的不足在于低层次,没重点,大同小异。是英明的党中央、国务院“一槌定音”,把素质教育定位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个具有时代性、超前性与科学性的高层次,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其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上,确立了重点,优化了管理,保证了质量。之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大多认为素质培养即“全面发展加特长”、“德育为首,教学中心”或“因材施教”等等。括而言之即全面的、等同的、无重点的、失去灵魂的发展。如此之,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素质教育的规格,而且会导致教育管理的盲目性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因为没有重点,就等于没有目标,没有政策。而今,广大教育工作者豁然开朗,他们紧紧围绕这个重点,主动地投身于21世纪伟大的教改洪流之中。

其三,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教学思想看,基础教育的教学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文革”前主要强调以知识为主的“双基教学”;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是以“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指导思想(实际被扭曲为应试教育);以第三次全教会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跨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即现代教育的台阶。再从实践能力看,昔日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体现了一定“培养实践能力”的特征,但本意上仍是以“反修防修”、“改造思想”与“缩小三大差别”为宗旨的。而今天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应用,促成创新,提高素质,迎接挑战。总之,我们现在可以豪迈地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辅相成: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创新精神又影响实践能力品质的发展,二者和谐统一于“重点”之中。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特征。

所谓创新精神,从哲学范畴看,它与创新意识同义,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能动的反映,是人们为解决客观矛盾而产生的一种需要和欲望。从教育心理角度讲,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和态度,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动力。同时,创新精神又是人良好心理品质的集中体现。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兴趣——心理的倾向性。这是创新活动最有效的动力;②理想——目标的激励性。既为创新定向,又激励人为实现目标执著追求;③情感——动机的指向性。“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④意志——不懈的坚持性。创新活动与困难相伴相生,离开顽强的意志力则不可能实现创新。

所谓实践能力,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在传播、应用知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从当今时代的要求看,它既包括生产劳动,也包括各种社会实践;不但包括物质形态的实践,而且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实践。从中小学生的素质看,一般包括学习应用知识,动手操作(实验、制作等),自我生活、一般生产劳动、人际交往及有关社会实践。同时,实践能力一般也具有四个特征:①目的性——它是依一定目的的自觉行为;②规范性——要按照特定的运作程序与要求完成;③探索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是善于追求最佳的完成任务的方式与效果;④顽强性——在特殊情况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投身实践,乃至成功。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辩证”关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并非哲学范畴确定的事物之间辩证统一的联系,而是从教育实践领域认识它们具有辩证色彩的互利功能,这是我们思考、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

首先,创新精神对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增力的功能。如创新精神构成因素中的“理想”、“信念”等,无疑对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具有“灯塔效应”的意义,可激励人们为国家昌盛与民族复兴而拼搏。同时,兴趣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持性,也能趋使人们为实现目标、追求成功而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其次,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与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由于实践能力是以“实践”为本,因而它对创新精神及其能力的形成具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实践出真知。活跃而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创新精神的内涵,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手巧心灵”就体现了这个道理。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可具体展示创新精神的风采和创新能力的水平。三是典型的、艰辛的、可直接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如“两弹一星”研制、计算机开发等,对发展创新的意志品质与真挚的情感,也体现出非凡的意义。

再次,古今中外的成功范例表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或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或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或“北大方正”的开创者、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引发“第三次学习革命”;打工仔金徐凯磨难创造,怀揣27项发明成果;或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李吉林创立“情境教学”,乃至绘画、演奏、创作,都充分地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利关系。还有人作过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大多数数学家用餐时皆为“左筷子”,正因为他们的“左手巧”,才有效开发了右半脑的智慧潜能,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只“读万卷书”,还应该“行万里路”。只有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投身实践,才能获得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才能触发创造的灵感和契机。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训练规律和特色策略。教育教学中的盲目性、简单化是不可取的,务必保证“重点”到位。

1.明原理——即要明确教育心理及素质教育原理,以加深对“重点”科学性的认识,提高实施教改的自觉性。具体而言,不但要明悉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战略意义,而且要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还要明确认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逻辑结构及培养策略。如创新精神主要由兴趣、理想、情感、意志为心理支撑,它主要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其中兴趣是主要的动力源;创新能力包含创造想象、创造思维、创造技巧及灵感等因素,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反映创新的水平。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合成培养创新素质的主体结构。总之,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卓有成效地突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反之,必然导致思路不清、观点混乱和追求时髦的盲目倾向。

2.循规律——遵循规律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又一显著的科学特征。当前之所以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热创新而忽视实践)和盲目从众的倾向,忽略或无视规律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突出重点,落实重点,一般要遵循以下四条规律:①要正处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坚持在突出、保证重点的同时,尽力优化一般,努力追求“重点到位”的整体效应;②要正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互利关系,坚持在发挥创新精神导向、增力功能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促进、升华作用,使二者和谐发展;③要正处知识、一般能力与“重点能力”的关系,坚持以知识、一般能力为基础,在加强双基和培养一般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反对为了追求新奇而架空训练。如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并在培养形象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进行;④要正处“初级水平”与“成果目标”的关系,坚持训练的阶段性与渐进性,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初级水平”的同时,支持鼓励少数学生创新冒尖,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3.改教法——突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这始终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因此,彻底革新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艰巨工程。“穿新鞋走老路”是无法提高学生素质的。从目前教改实际看,在这个事关未来的问题上,必须做到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大一点,并从四方面着手改革教法:一是更新教学观与人才观,确立“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强化主体,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二是要精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推上“主体”的地位。这是改革教法的根本所在;三是坚持运用激励原理,采取全方位的、科学的激励技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想象、自学探究、动手操作、主动创新,使之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令人欣赏的拼搏精神;四是通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能保持一种自主、健康、活跃、向上的良好心态,能够经受创新磨难的考验。

4.求“解放”。针对当前的“减负”形势,为了真正实现通过“减负”培养素质的目标(非形式“减负”,撒手“放羊”),就必须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为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蓝天。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他们在自主的观察、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充实智力背景,发现探索未知,锤炼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教师一定要克服当前在“减负”中出现的消极心态与简单化倾向,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与生活:一要抗诱惑。即自觉抵制游戏厅、黄毒、迷信、赌博及犯罪团伙的诱引;二要爱读书。即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用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作品占领课外生活阵地;三要多观察。即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生活及社会万象,为学习和创新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四要善思考。即要求学生善质疑、多问“为什么”;敢探究,多想“新方法”;五要勤动手。即乐于应用、操作、劳动等,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5.创特色——用创新的思想与创新的魄力,构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创造充满时代活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个性特色是成功的基本特征,缺乏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一般只能是大众化的、低层次的东西。浙江省新昌中学(农村)十余年间学生共提交50000多件创造发明构思,有1500多件作品获创造发明奖,其中国家级39项,国际级3项。近多年该校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30多人获国家数理化竞赛一等奖。新昌成功的真谛就在于,他们创立并坚持实施了“创造教育模式”,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一定要面向未来能动地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用创新的思想持之以恒地改革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必须真正更新观念,使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素质教育原理入脑入心;其次,要自觉锤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策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努力构建新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模式;再次,要主动摒弃那种盲目从众、随心所欲的不良心态与定势思维,努力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

标签:;  ;  

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